登陆注册
2905300000025

第25章 宋元(4)

回家以后,文同大骂苏轼不仅不懂画画,还学会了沽名钓誉——怕招人闲话,故意说易元吉技高一筹。就在这时,苏轼居然亲自登门拜访了。他单刀直入,说出文同的不足之处:“论画竹技法,你是集唐朝吴道子、五代、黄筌等各位名家的大成,可谓登峰造极。只可惜太重技法,而忽略竹之神韵。易元吉为了画猿猴獐鹿,常年居住在深山不毛之地,体会百兽的天然灵性,所以画作神采飞扬,虎虎有生。”苏轼告诫文同一定要体会竹之神韵。文同点点头,说:“我已经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三年之后,胜券在握。”苏轼不经意地苦笑起来。原来,苏轼发现文同并没有理解自己的真正意思,还是一心想着争一时之气,与易元吉比个高低,所以只能苦笑。

从那以后,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文同每天都沉浸在竹林里,他笔下的墨竹也渐渐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为自己写下一幅对联自勉:心虚屏众草,劲节逾凡木。一天,知州听说了文同的画功,亲自登门索画。文同满口答应,但画得并非青竹,而是一根依附大树的藤条。原来知州平日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文同是在用画来讽刺他呢!知州非常生气,拂袖而去,不久文同就被贬官洋州(治今陕西西乡县)。当他听说洋州以产竹出名,有一处叫笃谷的地方,雪海竹景甚为一绝,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连感叹天赐良机。

文同到了洋州,整日沉浸于竹海之中,为了看到雪海翠竹的奇景,他在谷中守了三天三夜,差点被冻死。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欣赏到了难得一见的天下美景,但自己也昏倒在竹林里。自此以后,他终于悟到了竹的真谛:竹之美在于傲骨节气,更在于虚静脱俗。

很快,三年之约到了。家人为文同收拾衣物,让他早点动身去找易元吉,但文同却不想去了。大家都无法理解:他不是一直耿耿于怀吗?为何又不去了?文同一笑了之。谁知易元吉却自己找上门来了,他一看文同的画便自叹不如,而此时的文同却再也不在乎这些了。

朱寿昌千里寻母

北宋时,有一个叫朱寿昌的人,从小跟随着母亲在尼姑庵里生活,五六岁时就被父亲接走,自此母子天隔一方,再也风筝没能见上一面。长大后,他每到一处,都苦心寻访母亲的下落,但从未得到过任何蛛丝马迹。眼看快五十了,他想到母亲若还活在世上,已经七十多岁了,一定需要有人侍奉,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官寻母。朱寿昌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千里修家书严厉阻止他辞官寻母,但朱寿昌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可是,母子已经失散多年,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呢?朱寿昌天真地以为:母亲既然出家修行,我就找遍天下的尼姑庵。

朱寿昌找遍了四周所有的尼姑庵,却一无所获,但他并没有灰心,依旧执著地寻找着,因为他坚信母亲一定还活在世上。他千里迢迢来到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县),奇怪的是,他刚刚找家客栈住下,当地的知州便亲自来拜访。一番寒暄,朱寿昌才明白原来知州是父亲的故交。知州听说了朱寿昌的事以后,主动提出要张贴布告,帮助他寻找母亲。朱寿昌还告诉知州:母子以玉佩为信物。知州怎么会知道朱寿昌前来同州的呢?原来朱寿昌的父亲早已书信通知知州,让他阻止朱寿昌寻母,而知州主动提出张贴布告也有他的用心:如果朱母真的在同州,有了下落也是他先知道,到时候就可以做些手脚,蒙混过去……

朱寿昌听说当地深山的悬崖峭壁上有座尼姑庵,便不顾艰险地满山寻找,不慎坠入山崖,昏死过去。一个过路的好心老婆婆救了朱寿昌,并把他带回家中疗伤。朱寿昌苏醒后,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老婆婆和她的儿子党敏。老婆婆一听他要寻母,慌忙转过头去。朱寿昌觉出有点异样,刚要询问,老婆婆只轻轻说了一声“孩子,你早点休息”,就转身离开了。朱寿昌不禁莞尔:“我都快五十岁了,这老婆婆还叫我孩子。”深夜,朱寿昌在梦中大喊“娘!”……老婆婆泪眼婆娑地看着他,手足无措。朱寿昌渐渐地发现老婆婆的容貌、言行,与记忆中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会说同样的方言,会做同样的动作。有几次,他恍惚中差点真的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了。

而这时,老婆婆的丈夫党贵却对朱寿昌的到来非常不满。他是一个好吃懒做而又嗜赌成性的人。他认为朱寿昌白吃白喝,还要人照顾,实在是个累赘,所以有时当着朱寿昌的面说些很难听的话。有一次,重伤在身的朱寿昌实在听不下去,挣扎着爬起来,愤然离去,但老婆婆却一路追来,不由分说把他拉了回去。时间久了,朱寿昌慢慢地怀疑老婆婆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母亲。

有一天,知州突然派人通知朱寿昌:有人来揭榜了。朱寿昌欣喜万分,顾不得向老婆婆告别就匆匆下山,表情复杂的老人只喊了一声“孩子,小心别上了人家的当啊!”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充满期望的朱寿昌回到城里,知州把信物拿给他一看,满脸兴奋的朱寿昌顿时大失所望:信物是假的。原来这是知州的一个圈套:他想造成朱寿昌的母亲已死的假象,好让朱寿昌死了这条心。朱寿昌正失望间,党贵找上门来,也带来一块玉佩。万念俱灰的朱寿昌看也不看,说:“这种把戏已经有人玩过了。”就将党贵拒之门外。心有不甘的党贵又找到知州,知州一看玉佩,大吃一惊,连忙给了党贵三百两银子,吩咐他带着全家离开同州。

党贵突然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得意忘形,大醉而归,不慎坠崖而死。朱寿昌得知消息,思前想后,终于恍然大悟,他立即寻找知州,质问事情原委,一个埋藏了近五十年的秘密终于大白于天下了:原来朱寿昌的父亲容不得朱母,便把她卖进了尼姑庵;朱母不愿修行,成了洗衣烧饭的佣人。朱寿昌这才明白为什么父亲严厉反对他寻找母亲。他顾不上多想,立即奔向老婆婆的住处,但已是人去楼空。朱寿昌不顾一切地沿着足迹拼命追赶,终于追上了母亲和弟弟党敏,并把他们接回老家,从此母子团圆,朱寿昌了却了一桩心愿。

苏轼戏设“三白宴”

苏轼少年时家境并不富裕,他和弟弟苏辙一起在眉山书院读书。富家子弟赵大宝每顿吃的是鸡鸭鱼肉,但读书却不用功,上课时老打瞌睡;苏轼兄弟俩吃的是干粮面饼,但学习非常刻苦。苏轼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一天,苏轼兄弟俩放学回家,苏辙说:“哥,今天是你的生日,家里准有好吃的,可以开开荤喽!”苏轼笑道:“瞧你这副馋相!”苏辙跑在前面,迫不及待地推门而入:“母亲,有什么好吃的呀?”兄弟俩抬头望去:案几上点着一支红烛,方桌上放着一盆白米饭、一碗白萝卜和一小碟白盐,这是一桌“三白宴”。苏辙忍不住问道:“母亲,今天是哥的生日,怎么就吃这些东西?”母亲反问:“孩子,这些东西难道不能吃吗?”苏轼说:“母亲,能吃!”苏辙却鼓起小嘴巴,咕哝道:“真寒酸!”母亲道:“寒酸?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吃甜滋滋的白萝卜和增长气力的白盐,这有什么不好?难道每天非得吃鸡鸭鱼肉不成?!”苏辙一时语塞。母亲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记住:千万别沾染上富家子弟的奢侈和好逸恶劳的坏习气!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啊!”兄弟俩异口同声地说:“请母亲放心,孩儿一定记住您的教诲!”

岁月如流。数年后,苏轼考中进士,一直在宦海中浮沉。他曾因牵涉朝廷新旧党争之事,被贬官到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市)多年,生活十分清苦。他带领全家在城东开荒种地,与当地的百姓同甘共苦,颇有政绩,这些都得益于小时候母亲的谆谆教导。

后来,苏轼被调往杭州(治今浙江杭州市)任知州,当地的商界巨子赵百万和乡绅们闻讯后,一起前往船码头迎接,却扑了个空。原来苏轼早就进城微服私访去了。赵百万和贾师爷、王乡绅等紧急商议,贾师爷道:“据说新知府为官清廉,很难对付呐!”赵百万笑道:“官场送往迎来、交际应酬,又有哪个官不爱吃喝和金钱的?!这好办哩!”王乡绅道:“赵大爷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赵百万带了金银珠宝前去拜访新知府,不料一见面苏轼就认出了他:“咳,你不是当年读书爱打瞌睡的赵大宝吗?”赵百万一愣:“哦,你……你是苏轼!”苏轼道:“幸会!不知赵大爷有何贵干?”赵百万说:“小的捎带一点薄礼,聊表心意!明日另备酒席为大人接风洗尘!”苏轼道:“本府立有规矩,送礼一律不收!赴宴嘛,可以考虑!”赵百万说:“爽快!明日在美食大酒楼恭候大驾光临!”老仆苏兴悄悄地问:“大人,明日真的去赴宴?”苏轼笑道:“逢场作戏,去去就回!”赵记美食大酒楼里,摆满了五十桌酒席,尽是山珍海味,可苏轼坐着就是不动筷子,说是旅途劳顿,偶感风寒,不胜饮酒。他举起茶杯道:“本人以茶代酒,向各位致意!”说罢,一饮而尽,声称公务繁忙,就匆匆离席而去。赵百万颜面扫地,骂道:“哼,好个不识抬举的苏老头!”

不料,隔日苏轼却送来请帖,说是回礼,邀请赵百万和各位乡绅去府上品尝“美肉宴”。赵百万等半信半疑地去了,待到上菜时一看,原来是一桌由白米饭、白萝卜、白盐组成的“三白宴”。苏轼说:“平日里各位鸡鸭鱼肉吃腻啦!今天咱们换个口味,这香喷喷的雪白米饭、甜滋滋的脆嫩萝卜,胜过山珍海味呀!”赵百万气得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苏轼惩治、戏弄奸商和恶霸,毫不留情!而对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却分外热情。他曾把自家的猪肉切成方块,亲手烹制成又香又酥的红烧肉送给民工们吃,后来人们就把这个菜称为“东坡肉”,直到今天仍然是杭州名菜。

宋濂苦学成才

元朝,大雪纷飞的早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正在一家朱门大户外苦求借书,乡绅看他已经是第十次前来了,便答应将书借给他,但只有十天期限。仆人不解地问主人:“为什么借给他呢?”主人笑着说:“我是让他知难而退。只有十天时间,无论如何是看不完的,到时候他就不好意思再来借书了。”

十天后,仍旧大雪纷飞。主人正在家里计算时日,思量道:“这么大的雪,宋濂肯定不会来了,不来倒也好,往后再也不会来缠着我了。”正在得意,忽见宋濂冒雪赶来,全身上下都是雪花。宋濂将包好的书恭恭敬敬地奉上,并主动承认没有把书看完。主人笑道:“往后你也别来借书了,书不是你这种人看的。”宋濂并不答话,将一本全是用蝇头小楷抄成的书奉上:“我怕辜负了老爷的好意,所以另抄了一本,待以后慢慢看。”主人非常感动,不禁重新打量宋濂,看他衣衫单薄,急忙招呼他来烤火,并答应他,以后想借什么书都可以。打这以后,人人都乐意借书给他看,所以尽管宋濂家中无书,他自幼倒也博览群书。

一天,宋濂拿着书卷正在苦思,一位好友来访,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京城里赫赫有名的学官告老还乡,在县城里开设学堂,劝宋濂前去求学。宋濂大喜过望,愿立即变卖家产前往。好友劝他等雪化再去,宋濂怕耽误行程,执意马上就走。临行前,好友忠告说:“学官性情古怪,一定要当心。”宋濂背着沉重的书箱在雪地上跋涉,翻了三座大山才到达县城,这时他已经筋疲力尽,倒在地上,好心的旅店老板将他扶到店里歇息……

学堂开学第一天,年逾古稀的学官就举行选拔考试,并规定如果通不过考试,就得回家。宋濂挥笔而就,首先交卷,不料却遭到学官呵斥:“你都会,还来干什么?回去重写!”宋濂只好回去,仔细思量,果然发现有很多地方没有考虑到。等到别人全部交卷,宋濂才将修改过的卷子交上。学官表情严肃地对他说:“自大是做学问最大的绊脚石,你要清楚,是你还存在着不足,才到这里学习的,学问无所谓快慢,只有好坏,你听明白没有?”宋濂点头称是。

学官夜间批改试卷,看到宋濂的卷子,非常欣赏,特地放到一边。等到第二天公布录取名单,宋濂满以为自己会被录取,不料,学官念到最后也没有自己的名字。他非常懊丧,黯然回旅馆打算回乡。宋濂刚走,学官的仆人急匆匆拿着宋濂的卷子找到学官说:“这张卷子落在桌角下,一定是老爷忘了拿了。”学官一看,连连责备自己健忘,急忙吩咐仆人追回宋濂。宋濂规规矩矩站在学官面前,学官又加以呵斥:“不自信是做学问的第二大毛病,我虽说没有念到你名字,难道你对自己的文章一点信心都没有?如果这样,你就回去吧!”宋濂急忙跪下认错。

一日,宋濂前来请教学官,正逢学官跟人下棋。宋濂不敢出声,站在一边等候。学官输掉一局,很不开心,因来人坚决要走,便不由分说拉着宋濂入座。宋濂知道老师脾气,故意输掉,学官开心过后突然责问宋濂是否作假,宋濂不敢言语。学官又教训道:“下棋呢,不要因为对手是你的老师,你就缩手缩脚。同样,做学问也不能一味的迷信权威,认为他比你有资格,他的那一套就是对的,天底下没有这回事,只要你是对的,你就是他的老师。”听了学官的教诲,宋濂只好承认学官棋艺不精,结果学官又不高兴了,拂袖而去。

五天之后就是学官的生日,同学们都在议论如何送礼,只有宋濂身无分文,非常惭愧。他听说老师得了寒热,便一个人上山去采草药,暗自给老师送去,并嘱咐学官的仆人千万别跟他说,怕他古怪的脾气又发作。学官服下宋濂送来的药,果然痊愈了。生日当天,学生们都手捧重礼前来贺寿。只有宋濂在门外徘徊。学官发现宋濂不在,让人叫他进来。众同学看他空手而来,备加奚落。

深夜,学官暗自叹气责怪宋濂:“我不要他什么礼物,可他不该迟迟不来给我祝寿啊!我以为宋濂能真正继承我的衣钵,真令人失望!”仆人知道他误解了宋濂,便将宋濂如何采药、如何心中愧疚……全部告诉了学官。学官听后,恍然大悟,遂决定将自己的所有学问倾囊相授。

同类推荐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我初识李天柱先生,是在1993年春天宁夏政协全委会的分组会上。他是组长。在主持会议时,他正襟危坐,其言温和,其色蔼如,堂堂正正地维护着每个人的畅所欲言。我作了一次关于如何识别人才的发言,有“坚持包子馅第一,包子皮第二”的怪论,他把我记住了。我会后打听,才知他是宁夏名校名师、名校长,大名鼎鼎的李天柱先生。而今李先生年近八十,有文集《教育随笔》准备出版,嘱我作序,我恭谨从命。
  •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宁夏文化蓝皮书》是宁夏第一本文化发展的研究报告。以加快宁夏文化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策略的结合,对五年来宁夏的文化建设作一总结、分析和概括;对任重道远的文化体制改革,以专家的视角,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探索进行理论的指导;对今后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极提出思路、途径、对策和建议。
  •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中国年画

    中国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 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及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 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 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年画》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tfboys之纯白色的恋爱

    tfboys之纯白色的恋爱

    这本小说描述的是,三只和三位千金小姐纯白色的恋爱。希望大家喜欢!他们的酸甜苦辣,都记在这里。
  • 契约空间

    契约空间

    我穿越到了异界,为了重返家园,为了拯救爱情,毅然踏上了异世界从未有人成功的成神之路。而我的成神之路,希望由你们来见证……
  • 弑神之道

    弑神之道

    撑天地,舞日月风雨路,山水天这个世界形同地狱,我将从残骸中重生。
  • 花开良时

    花开良时

    她能听见一切的声音,也能看见世间的一切——唯一听不见的是他的心语,唯一看不见的是他心中所想。幸而,花开良时。他,愿意把一切都给她。这是一个伪冷淡外星女和真高冷霸道男神的故事~
  • 带着妹妹去打本

    带着妹妹去打本

    纯粹就是瞎扯的一个脑洞文,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剧情连作者本人都未必知道是什么鬼,慎点。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笑将华年长记

    笑将华年长记

    笑看良辰入画,倦枕墨鸦笑叹人间多情,且行且记笑吟人间入画,山水情嘉笑将华年长记,惟只携手共花
  • 家有恶魔:校草,别乱来

    家有恶魔:校草,别乱来

    某一天,“小曦曦~你过来吧~本少没有恶意的~”某恶魔心里正计谋着什么。“不要,我又不是你的青梅竹马,再说,你的青梅竹马并没有死,又回来了,所以我还是先撤了。”某女为自己的妹妹计谋着什么。“不,我就爱你一个人,虽然沐音熙从小跟我一起长大,但是还没有你来的这么突然~又跟她长得很像~声音也像~”“噗嗤,你离我远点。”
  • 重生之权御天下

    重生之权御天下

    陆听雨本是将门嫡女,一朝家破人亡爱上表哥,谁知道表哥为了荣华富贵亲手将她转送她人。重生一世,报复渣男,获得金手指,看将门嫡女如何玩转天下。
  • 与世误争

    与世误争

    西汉初元元年,在益州郡郡治滇池县,早有婚约的楚沄汐和孟宁远顺理成章的成了亲,两个小人物引出了背后的大环境,是丝绸之路决定了他们的故事,还是他们坚定了丝绸之路的延续。本文谨代表个人喜好,尽我所能尊重历史,尊重非物质文化,希望能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海洋中激起一层小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