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喜欢做市场策划,是因为干这个有不错的收入,还是因为做这个事很光鲜,回家跟父母邻里说起时有面子,抑或因为其恩师曾经说过:“你适合做市场策划。”
这是纯粹的外部结果导向,职业的目的是为了收入、为了面子、为了别人的赞美,只有有这些结果,才能感到快乐。而更关键的是,这些结果,并非做市场策划本身带来的内部结果,而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他人而构建出来的外部结果。一旦遇上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价值,这些环境、文化和价值并不认为该职业能有高收入、有面子,那由之而来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想象一下部分对收藏感兴趣的人。假设,一个喜欢收藏各国钱币的人,倾家荡产搜集了大量钱币,当他的那堆藏品因为市场的波动而暴跌,他是否还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这些人其实不是对收藏感兴趣,是对财富的增值感兴趣。
那么真正的兴趣,则是以享受内部过程为导向的。
同样,上述那个喜欢做市场策划的小芳,如果她真的完全喜欢市场策划的过程,完全沉浸在策划时对客户群、产品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并享受策划出来的方案被客户认同并埋单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兴趣,才是不在乎“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一想到就心痒痒的感觉”。
同样还以收藏为例,如果一个收藏者,对自己的藏品价格并不关心,而只是很在乎藏品本身,比如每个藏品都有一段故事,或者从自己的角度看它们都很有感觉,这样才是对收藏有真正的兴趣。如果这么看收藏,那几乎一切需要标价的收藏都不能算作兴趣,真正的收藏家并非《鉴宝》里的专家,而是小孩儿。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孩子们会收藏那些“破石头子儿”“碎玻璃碴儿”“小塑料勺儿”之类被大人视为垃圾的东西,他们甚至十分享受这种“收藏”,经常拿出来这儿摆摆,那儿弄弄。孩子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所以,真正对某事或某行为有兴趣,则是完全投入其中,享受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刺激和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成果。这让我想起王力宏的歌词:
忘了时间忘了我。
兴趣就是这感觉:忘了时间忘了我。
此时,想想那些你感兴趣的事物,看都有什么是能够让你完全享受内部过程,忘了时间忘了我的:
玩网游、逛街、打麻将、斗地主、看韩剧、偷菜、刷微博、吃饭睡觉打豆豆……
你的额头是不是出现了七道黑线?
好吧,这里我说点儿“鬼话”,提供一个定位兴趣的简单方法:
1.我是更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更喜欢跟事物打交道?
2.我是更喜欢做具体案例型的工作还是更喜欢做抽象概念型的工作?
3.这其中,可否找到一些“忘了时间忘了我”的事情?
如果对这3个问题有个相对清晰的定位,那么就可以大概定位出感兴趣的事情,乃至感兴趣的职业。
比如,一个客户找我咨询,她其实特别喜欢跟人沟通,喜欢通过与人的协调来完成项目,喜欢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她感兴趣的估计就是参加各种社区和组织的活动、市场拓展、销售、项目管理这样的事,结果她学了七年的计算机,研究生毕业,为了安稳找了一份专利审查的工作,每天必须面对黑压压的专利文字八小时,工作中几乎没有跟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要多郁闷有多郁闷。经过沟通,她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更多参与社会上的社团活动,进而了解那些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和职业。至少在八小时之外享受自己的兴趣。
再比如,另一个客户来找我咨询,他在通信营业厅负责接待陌生客人。可是他却特别喜欢跟具体事物打交道,而且喜欢制作工具、完成软件代码这样具体的工作。现在这份工作是父母为其稳定而找的,他很厌烦。当我跟他谈到他要开发的软件时,他的眼睛一下亮起来,说话速度也加快了,明显就是搞研发的命。考虑到他刚工作不久,他的下一步规划是:无论怎样先做好本职工作,找到这其中有意思的地方,然后在业余时间针对某类软件做开发研究。
但是,这事还没完。
很多有职业困惑的人都会跟我说:“我对我正干的工作没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括弧用于填各种行业和职业,如经济、金融、心理、传媒、人力资源、市场、开发、酒店试睡、手模特……)他们觉得他们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梦想无法实现,工作不快乐。
只是,当我再问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时,比如,我会问:“你对金融感兴趣,能谈谈凯恩斯和亚当·斯密吗?”“既然你对心理感兴趣,斯金纳箱是怎么回事?”“既然喜欢传播学,那了解麦克卢汉吗?”“既然你喜欢编程序,最近用什么代码编过哪些程序?”“喜欢做市场,那销售你的产品时,你会用什么手段?”多数状况是被提问者会无语,或者所答非所问。
须知,我问的问题,如果涉及专业知识,都是我临时谷歌、百度出来的,应该是最典型、浅显的入门知识。而如果涉及相关技能,也都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即便如此,依旧让我很不好意思,以为问题过于艰深。于是,我只好再问一句话:“那你现有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对方通常会这么回答:“因为没兴趣,所以自然干不好。”
这些人,似乎找到了兴趣,但是却对他们认为“感兴趣”的内容不太了解,这让人觉得很怪异。
1.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了解它,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
2.说“对工作没兴趣”往往是逃避我们没能做好自己工作的借口。
你是否发现其中的一个因果悖论,到底是因为没兴趣而做不好工作,还是因为工作做不好而没兴趣?
不光工作,生活中很多事情,甚至娱乐都会有这样的状况。三缺一的时候,那些牌技差的人都说不喜欢玩儿牌;打球凑不够人的时候,那些球技差的人都说不喜欢打球;体力不好的人,都说不喜欢背包游。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你的牌技好、球技好、体力好,是不是还会说不喜欢玩儿牌、打球、旅游呢?
这是我听到的一件真事:小华的台球水平很差,全无基本的姿势和杆法。因此,从上中学到工作,别人打台球,他很少参与,然后会说:“我不喜欢玩儿这个。”后来,一次心血来潮,他被一个同样很一般的人打了一个零比八。一怒之下,他找了一个台球厅的教练,给他几百块钱专门练了一个月,就是单调的摆姿势、出杆。基本姿势成型,就可算作入门了。之后再跟一些人打台球,至少有些模样,而且他开始赢局,甚至偶尔还会一杆收。于是,当别人问他有啥爱好时,他会说:“还挺喜欢台球。”
因此,除了对兴趣定位的三个问题,可否再想想自己的兴趣。再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我为我的兴趣投入了多少时间和多高的专注度?”
如果真的对这个事情、这个活动感兴趣,会很难遏制自己去了解它的冲动。开始投入时间,就自然会发现其中的好玩儿之处。也可能,很多兴趣会止于此。因为最初几十个小时的好玩儿之后,接下来的将是一系列的挫折和枯燥。
不喜欢,没兴趣,往往并非源于兴趣本身,而是因为开始产生的挫败,或其中出现枯燥的地方,导致之后不愿意做,但为了给自我行为的合理化而找借口。
回到职业上来,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梦想,都会带来挫败,都会有枯燥的地方。因为挫败和枯燥而不愿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选择放弃,转而想做另外的事情,美其名曰:“我对那些事才感兴趣。”然后继续上述循环,最后发现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于是摆出一副沧桑的面孔:“神马都是浮云!”
所以,无论是否真的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兴趣,我们至少要超越最初的挫败,拿到初步的成果。否则,没有人知道我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同时,对于兴趣,我分为四大级别:
1.入门级(NOVICE)
所谓“入门”,指至少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基础知识。如果是学科类兴趣,如历史、语言、经济,那怎么也得了解入门知识;如果是技能类的兴趣,如乐器、球类、编程、机械、写作,那怎么也得会最基础的技能操作,能够完成最初级的作品。比如,乒乓球会拉弧圈,可称为入门;独立开发一个小的应用程序,可称为入门;开淘宝店有上百单生意,可称为入门。
2.业余级(AMATEUR)
业余,顾名思义,就是把工作之余的时间投入到兴趣中。如果能达到业余级别,怎么也要花几百小时了。除了掌握事物的基础知识,在该领域还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成熟的作品。比如,对某段历史深入研究,写了一些有深度的文章;能根据乐谱弹奏一般难度的乐曲;完成近万行的程序代码,实现某个应用功能;自己做了一把餐椅;完成两个小时的演讲……
3.票友级(SEMI-PRO)
票友和业余的最大差别就是:票友能够粉墨登场,甚至达到专业级别。最典型的票友莫过于《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这部戏有个桥段,他跟段小楼争论霸王出场到底是该五步,还是七步。足见这位爷的专业度。换句话说,票友级已经将兴趣修炼到了专业水平,只是这些人依旧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京剧中,有不少名家就是票友下海而有所成的。因此,如果兴趣能达到票友级水平,则差不多可以将兴趣转化为自己的职业了。
4.职业级(PROFESSIONAL)
职业级最易理解,就是真正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能力,能通过自己的兴趣来赚钱了。这样的人,一般都要花个三五年时间培养,从入门到业余再到票友,除了能力有成,还要熟识相关的人际圈。
5.世界杯级(WORLDCUP)
虽然我分了四个级别,但仍旧禁不住要谈谈兴趣的最高级--世界杯级。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提到过一万小时定律,即如想成为某个领域少数的卓越者,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如果按每周二十小时计算,则需要十年。其实古人早就有此预料,贾岛有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因此,如果真的想成为个中高手,华山论剑,一万小时可以搞定。
2.4能力:我该拿什么换金币
这是多数玄幻小说以及角色扮演游戏常见的路数。
当主人公学成一点儿武功刚刚下山,还不被其他人所认同时,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赚钱养活自己。此时,一个神秘的地方“职业工会”就出现了,该工会会发出任务要求,各种自称为战士的人都可以接这些任务,完成任务就可以换来金币。如果任务级别高、难度大,则奖品也很诱人,从金币上升为金砖、钻石、月光宝盒。后边的故事则显而易见:主人公一般会挑战那些最难的任务,然后就像撞了****运一样完成任务,拿到金币,声名鹊起。
这其实和我们的工作很像。因为我们跟职业就是一场交易。
这话很是赤裸裸,但是任何企业都不会需要不能给它带来价值的员工。所以,在企业家眼里,我们除了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产品或“资源”。要不为什么公司里管理人的部门叫“人力资源”,就是因为员工本身就是资源,就是产品。
作为一个产品,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
关系
直接说就是“拼爹”。你给企业的价值不是你自己的价值,而是背景好,这个背景能给对方带来价值。当然,对那些没有什么背景,只有一个背影的人而言,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更应该把自己的剑磨得快一点儿。别太倚仗关系,因为这个背景其实和我们自己无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其他什么价值的话,在所有人的眼里,那同一个傀儡又有何两样。
能力
如果你剑术高超,去职业工会自然可以接难度高的任务,换得更多财富以及全王国都瞩目的名声,甚至还有公主的委身相许。同理可得,如某方面能力卓著,那同样会有企业抛橄榄枝,如果这方面能力特别有用,那就属于到哪里都有饭碗的人,俗称铁饭碗。其实,多数人没有好爹爹好舅舅,不能卖身体,能力就成为他们换回金币的“武器”。
关于能力的研究,在心理学书籍里数不胜数。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三维结构理论、流体晶体理论……咱们不谈那些不好玩儿的学术。咱们从几个最直接的问题入手。
1.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
这个小标题十分贴切,再重复一遍:“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比、地方、认为。
比:用一句市面上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用一句更口水的话来说就是“一招鲜,吃遍天”。走江湖混社会,知道自己的那一招很重要。随便百度、谷歌一下,就可以看到,能力分很多种:动手能力、身体协调力、记忆力、应变力、洞察力、想象力、亲和力、沟通力……我们往往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比人强一些。
但是,我更要强调的不是“比”,而是后面两个词。
地方:选好你的比武场。如果觉得自己记忆力强,跟一堆能背圆周率几千位的兄弟比谁记得多似乎是最典型的比法,这么玩儿自然是正中之正。但是谁都知道,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我们得是超强高手才能脱颖而出。此时,你有没有想过换个比武场,跟想象力强的人比记忆力,跟记忆力强的人比应变力,跟应变力强的人比沟通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如某个著名演员那样自夸:“聪明的人没我漂亮,漂亮的人没我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