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想好了,向售前方向转型,我打算先接触这个圈子,学习市场营销、产品设计方面的知识,一年以后我就是一名售前产品经理了。”在经历了风系魔法(自我兴趣和价值的分析)、土系魔法(自身经验和职业分析)、水系魔法(纠结的决策)之后,小华终于确定了一个很靠谱儿的目标。
三个月过去了。当问及小华的职业时,他很无奈:
“别提了,最近到处出差,哪有时间学那些东西,也没机会跟这个圈子接触啊。”
又过了三个月。此时他几乎把产品经理的方向忘在了脑后,忙完本职工作之后,每天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刷微博、网上斗地主、玩“拖拉机”、连连看、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他甚至忧虑地说:“连续一个星期,我每天的空闲时间就只是在玩儿‘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屋顶的那一关。为什么会这样?”
半年了,连售前的知识都没接触,更别提认识个把市场经理了。
类似的事件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下决心准备锻炼,办了一张一年的健身卡,为了能给小妹妹秀一下自己的六块腹肌,但是当网上一堆好玩儿的游戏和大片突然出现时,你的健身计划就几乎泡汤,半年了几乎没跑过步,游过泳;
知道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价值,看到了活期存款永远打不赢高企的CPI,于是下定决心去银行开个基金账户准备理财,但是三个月积累了一万块活期存款,却总是有各种原因走不到银行;
对哲学突发兴趣,买了《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等各色哲学书籍,半年之后,这几本书的外部塑料封皮都没揭开过,而旁边的武侠玄幻、修仙穿越等小说却被翻烂了;
好吧,我承认,我也是这样的。
…………
这就很让人纳闷了,因为每个人都已经对选项做了充分思考,下定决心,看似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发令枪”响,开始梦想旅程了。
但是为什么“发令枪”迟迟不响,难道没火了吗?
嗯,确实是没火了。
那为什么会没火了呢?
如果没火了,给点火苗是否就行了?是不是还得要干柴,要氧气呢?
该如何点这堆火呢?
因此,我们需要火,也就是火系魔法。
这个魔法会教我们如何让自己行动,怎么行动,行动内容是什么。
5.1搞定拖延有办法
有人说拖延是种病,人称“拖延症”。甚至有很多专家还做过关于“战胜拖延症”的培训,讲得极其生动。不过那帮家伙也是典型拖延者,如果自己没有体会,怎么会讲得那么生动?
当我们在“正事儿”上拖延的时候,我总会问每个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玩儿游戏、看大片儿、看网络小说、吃甜食不拖延呢?”“既然你拖延,那索性什么事情都拖延算了。”
下面这一段研究文字来自“果壳网”的《我知道你为什么拖延》:
“1999年,里德(Read),艾森斯坦(Loewenstein),卡亚那拉曼(Kalyanaraman)三位闲得无聊的专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一批人,让这些人从24部备选电影中选出三部。候选名单中有《西雅图不眠夜》《窈窕奶爸》这样大众口味的片子,也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这样的经典电影。看看观众是愿意看娱乐性强但是没什么深度的片子,还是去看更有内涵也更费脑子的作品。实验对象各自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三部电影,研究人员随即要求他们从中选出一部马上观看,再选出一部在两天后观看,最后一部电影留在四天后观看。
《辛德勒的名单》出现在了大部分人选出的三部电影之中,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然而,只有44%的观众选择在第一天观看这么深刻的电影。大部分人在第一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变相怪杰》《生死时速》这样‘低俗’一点儿的片子。人们好像都喜欢把好片子放在后面,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电影的观看选择上,分别有63%和71%的人选择观看更高品位的片子。之后,三位专家又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参与者被要求选出三部片子一口气看完。这次,选择《辛德勒的名单》的人只剩下之前实验的1/14。”
我们为什么拖延,因为我们喜欢选择马上就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比如那些好莱坞大片儿、网络小说、甜食),而把那些未来有价值,但不能马上使人快乐的东西(比如那些经典影片、名著、健康但不好吃的食品、必须经历单调过程的兴趣)放在未来。这被称为“即时倾向”,或者“现时偏向型偏好”。
当看到这些原因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真相。
被我们拖延的事,无论是职业上的、兴趣上的,都是因为这些东西要么当下的价值不够,要么当下所付出的代价不够。所以,很多人讲“活在当下”,无非就是给自己的“即时倾向”找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强调一遍:
被我们拖延的事,无论是职业上的、兴趣上的,都是因为这些东西要么当下的价值不够,要么当下所付出的代价不够。
问题本身就隐含着答案。
因此,这里会告诉你如何应对拖延:
1.让拖延的代价提前到来
历史上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项羽用“破釜沉舟”的方式告诉士兵,如果拖延,后边就是死路一条。于是,“百二秦关终属楚”;勾践用“卧薪尝胆”的方式告诉自己,拖延越国复国的代价就是天天睡柴火、舔苦胆,眼睁睁看着西施被吴王占有,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
如果是我们的职业决定、兴趣投入、梦想实现,那么就好好地恶心自己一下,想象拖延下去的后果:到老了,腿脚不利落了,回忆起当初未完成的一切,说出那些后悔的话:“要是当初我能××该多好。”或者将自己置入不赶紧为了选择做点儿什么就完蛋的境地:
花大价钱去上个学,都花了这么多钱,不学出来点儿什么不甘心;
把房子卖了,钱都交给老婆管理,不实现梦想,就没钱花,这招也比较狠;
而对于我写的这本书,那就是跟编辑把合同给签了,合同里明确交稿日期,过期是有惩罚的。
在我上大学时,有个很老的老师给我们讲很艰深的数学物理方法的课,各种公式回回写满一黑板。当我们痛苦地长吁短叹时,她问我们:“我教了几十年书。你们知道哪届学生一看到公式就起劲儿,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吗?”
“是1977年上大学的那一届。”她的表情很凝重。
“他们最适合上学的年华,全部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真的就如同渴望两个字一样,很渴地望着,任何一点点知识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一样很快就被他们吸干了。”
这些话弄得我们很汗颜,于是咬牙继续推公式。
1977年的大学生,他们是“被”拖延的一代,如果想象一下自己年轻的十年也在“运动”中度过,这个巨大的代价会让我们拼老命自我成长的。
人们对损失的难受心情胜过得到的快乐心情。因此,先让自己痛,看到拖延的代价,就会因为“避免损失”而迅速行动。
2.让未来的价值和快乐提前到来
类似案例依旧很多。北宋名将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就用了装神弄鬼的方式:在所有士兵面前把一百枚铜钱撒到天上,如果正面全部朝上,则意味上天保佑我军必胜。结果老天爷真的开恩让一百枚铜钱全部正面朝上。由此狄青要求把所有铜钱都钉在地上,好让所有人都见证奇迹。于是士气大振,士兵们打仗都勇敢冲锋,取得大捷。最后回到营地,他让人把钉子拿开给每个士兵再看看这一百枚铜钱,发现这一百枚铜钱是特地制作的,正反两面都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把未来价值提前赋予的明证。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革命无不是采用类似方法,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张角兄弟到“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李自成,从“大楚兴,陈胜王”的陈胜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均是用口号来把未来的“愿景”直接摆在老百姓面前。因此,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一句话,“革命就是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过节好不好?太好了,我们要马上过节,于是就马上起来革命。这就是典型的未来价值回归。
那么,如果是我们每个人的职业、事业、梦想呢?
那就多想象这些所带来的价值:
互联网创业,想象一下我们的网站用户数超过百万的情景;
做产品经理,想象一下我们的产品被百万人使用的情景;
做广告设计,想象一下我们设计的广告矗立在大厦顶端的情景;
照顾小孩,想象一下小孩长大了其乐融融的情景……
这同样能产生动力。
3.价值和代价一定要结合
光有代价,做事的目的就只有“逃避”,只想着尽快把事情做完。比如,家里打扫卫生,如果光有代价,即:想象一下几个月不扫地拖地时厚厚灰尘的状态,然后逼自己去打扫。这样会使打扫的过程极其痛苦。如果把价值添加进去,想象一下,一切都打扫完,窗明几净,地板上干净得能反光,是不是就会有点儿动力,痛苦就会小点儿。
如果光看到价值呢?同样不行,因为当我们总是想象愿景实现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认为那个梦想已经实现了。此时我们就成了典型的“空想家”。看到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恶心自己:不行动,职业目标达不到,那就是遗憾、后悔、追悔莫及、祥林嫂。这样同样会产生动力。
因此,我特别喜欢“痛快”这个重口味词汇,痛并快乐,让情绪先坠落谷底,然后又升到云端,有那么几次就不会拖延了。
5.2我们要马上行动……吗
那就别拖延了,马上行动。
去按自己的职业选项行动吧!
可是要行动什么呢?
转换职业?下驴找马、骑驴找马还是骑驴跨马?
进入圈子?找人脉、学知识还是游戏规则?
还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一万小时这么练下去?
这一切都可以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行动,但是我们是否发现,盲目的行动效率却很低。当行动目标明确时,如果不对目标做更深层次解读,做出的行动就有很大盲目性。
当做项目经理的小华决定两年后成为管理咨询师时,他马上开始多管齐下,先找到了管理咨询的圈子,然后又开始读企业管理的书籍,同时报了一个培训班,这一切搞得风风火火。但是,三个月之后,他接到了一个新项目,他发现时间很难排开,工作时间就已经占到了每天十小时,另外还要出差在外,培训班参加不了,圈子里的活动也很难加入,看书的心情也逐渐没有了。于是,马上开始的行动,因为四处点火而告急,最终胎死腹中。
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马上开始的行动,到底是做什么行动?
还是以小华为例,从项目经理转做管理咨询,这本来是挺靠谱儿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做出的定位,并且也评估了行业整体的发展和人脉的积累,而且还下了很大决心。但是为什么还被搞得方寸大乱呢?因为他并没有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没有给自己一个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花费自己多少资源和时间。因此,马上开始的行动并不是职业发展,我们需要的是马上开始拟订一份可操作的计划。
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结过婚的人都知道婚礼是很繁杂的一件事。这个事跟职业发展的计划类似。如果你是委托婚庆公司办的婚礼,不如DIY(自己操办)的体验更为丰富。
小薇和小康是新婚夫妇,定于12月16日举行婚礼,这就像一个职业目标:在两年后成为一名管理咨询师。
之后,如果这对夫妇马上开始订酒店、婚车、请亲朋,布置场地,买花和礼物……我敢保证他们一定会落下什么重要环节。或者漏找了化妆师,或者没找摄影师。因此,确定了婚期之后的下一步,是订计划。
我们可以把婚礼的目标全部拆解。最方便的方法是拆成人和物。然后再拆。
人:亲朋、主持人、证婚人、伴郎伴娘、双方父母;
物:酒店、现场装饰、婚车、新郎新娘服装。
之后再明确不同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不同事情的内容和目标。比如:主持人的工作就是从头到尾调动所有人的情绪,目标就是让大家开心。现场装饰的目标是在12月14日完成,花费五千块钱,创造热闹温馨的气氛。
然后再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完成。
这样是不是就显得很靠谱儿?
职业目标同样如此。
如果是两年内从项目经理转到管理咨询,那分解开就是:人脉、能力、企业、谋职。
人脉的目标:一年内认识三名行业内的牛人;
能力:一年内学习四本基本书籍,参加一个培训班,达到管理咨询的门槛儿要求;
企业:从国际国内的管理咨询企业中选择五个最可能进入的完成内部联系;
谋职:准备简历、牛人推荐等。
给每个小目标设定一个时间段
之后,就要确定每个子目标的起止时间。
此时,我们得先分析清楚目标的逻辑关系。如果是结婚,应该先订酒店还是先通知亲朋?这似乎很容易理解,一定得先订好酒店,然后再通知。但如果不思考一下的话,很多人就会先通知亲朋,然后再订酒店,最后发现亲朋都不知道婚礼地点,于是又重新通知了一遍,结果一些人就没通知到。
切换到职业上来,我们是先了解这个目标职业的知识,还是先链接行业人脉?如果不了解目标职业的基础知识,谁会认为你想进入这个职业?小华很想做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如果他问的问题都是“B2B和B2C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是P2P?”这类很“二”的问题,那真的会让人有挠墙的冲动。
因此,各个目标依旧是有逻辑关系的。总的来说:先学基础知识,然后虚心求教,再投入培训,同时发挥人品,链接高手,最后完成切换。
之后,我们才要考虑每个目标的持续时间是多少。比如:
人脉:持续时间半年,一个月寻找相关论坛、微博找高人,两个月了解行业内的游戏规则,三个月联系行业内高人;
能力:持续时间十二个月,先从容易的开始,每三个月看一本书;在第三个月参加两个相关的咨询师培训,在培训中拓展人脉;在本项目中训练咨询的沟通能力;
企业:用两个月了解整个行业的十个著名企业的状况,企业要求、企业待遇、企业发展和招聘信息;用半年找到目标企业可转介的人;
谋职:半年后准备简历,并请高人推荐。
另外,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风险管理吗?是的,此时也把可预见的风险考虑一下。比如:时间风险,安排好的培训和项目撞车;大环境风险,突遇金融危机,各个行业裁人;家庭风险,计划外艳遇,计划外怀孕……风险这样的事情一定要考虑。
这样,一份简单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真的很像我们做的项目管理。甚至,如果你特别“理工”的话,还可以做一份甘特图。
别把时间分解得太细
很多哥们儿看到这个计划就觉得很靠谱儿,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职业计划列得十分详细,细到每天做哪些事都列出来:起床大便,坐在马桶上看十页书;中午吃完饭上论坛发两篇帖子;晚上七点半看完《新闻联播》,感觉很幸福,再赶快学一小时英语……
拜托,可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点儿弹性?
计划做得太细,就是这个后果。当把计划做细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变得机械,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郁闷烦躁。实现梦想是件很快乐的事,搞那么难受的话还不如把梦想扔掉,得过且过的好。
那怎么才能把握好尺度呢?
给自己的目标设置关键节点,用关键节点来限制住每个小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