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自信满满地说:“这些我都考虑了。我觉得凭我现有的能力和经验,大多数风险都可以忽略。如果大环境发生变化,我也可以忍一段时间。”
他真的对风险有仔细认真的考虑吗?
风险管理,是一门学科,不是简单一想就可以的,当我们采用一套风险管理思维来考虑时,我们就会发现,想一想跟真的管理一下区别很大。我来做一个简单的风险普及。
如何衡量风险?
我们拿小明为例。刚刚的那几个问题就是几个风险,但这几个风险却有自己的分值。
风险分值=风险发生可能×风险的后果
比如:企业要求小明兼职做销售,他会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这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风险一旦发生,后果有多严重?
他内心做了一个评估,到一个新兴企业,可能性比较大:80%;
如果发生,只要能让自己做产品,兼职做的后果不大:如果按十分制打分,可以打四分;
那么,这个风险的分值就是80%×4=3.2分;
于是,对上述列出的几个风险,就做出了这样一个表格:
风险描述发生概率后果严重性风险分值
产品没市场60%95.4
兼职做销售80%43.2
企业关门50%73.5
行业泡沫破裂50%105
后边的流程你是否想到了?排序:
此时,根据分值进行排序。
产品没市场>行业泡沫破裂>企业关门>兼职做销售
因此,必须要针对重要的风险做出应对决策。
产品没市场:这个风险最严重。当没有业绩时,自己就无法被认可。如何应对呢?自己原来就是做营销的,产品没有市场,除了在产品上保证质量之外,自己会拿出一套营销策略来打开市场。如果产品还是不能达到要求,那看来就不是做产品的料,应该继续做市场。
行业泡沫破裂:破裂的经历同样是经验,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做产品经理的能力,可以到其他行业做产品经理,同时自己韬光养晦,等未来天下有变,再次出击。
企业关门:积累一个企业关门的教训,换一家企业。
兼职做销售:太正常了,接受它吧。
然后,我们会在上表中再增加一列,见下表:
风险
描述发生
概率后果
严重性风险
分值风险
应对
产品没市场60%95.4用市场经验提升市场;继续做市场
兼职做销售80%43.2接受
企业关门50%73.5换企业
行业泡沫破裂50%105在互联网其他行业做产品经理
当有了这些应对策略,风险考虑才算周全,才能达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
4.4几个选项最好
职业决策就是做一道选择题。我该选这个行业还是那个行业,选这个职位还是那个职位,这家公司还是那家公司,这个项目还是那个项目。
一道选择题包括:题目、选项、答案(决定)、你的选择风格。
这其中,选项是关键要素之一。因此我们看看到底有几个选项:
一个选项
所谓一个选项,其实就是“你干还是不干”,如果你不干,那就宅在家里,为失业率贡献一点儿百分比。一般来说,一个选项其实就是没得选。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看上去,你没得决策。但是你还是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主动地做,还是被动地做;你可以选择创造性地做,还是机械地做;你可以选择有趣地做,还是无奈地做。
小芳实习时找了一个很“无聊”的工作:在超市的糕点专柜旁边,穿着一身工作服,双手捧着一个托盘,盘里放着蛋糕小丁儿,小丁儿上边儿插着牙签,让路过的顾客品尝“样品”,并推动顾客购买。这个工作肯定没人喜欢。谁都可以选择以无所谓、面无表情的方式站在那里,但是,小芳却选择了其他的方式。她在站立的同时,仔细观察了那些眼神在点心盘和自己身上停留的人,有好吃甜食的小孩儿,有好色的男生,也有爱贪便宜的人。同时,她对这些人都投以微笑,面对有父母拉着的小朋友,就笑得可爱一点儿;面对牵着女朋友的好色男生,就笑得暧昧一些;而面对爱贪便宜的人,就笑得友善一些。同时伴随一些话语如:“小朋友,来尝尝蛋糕吧!”“尝一尝,把牙签儿放到这个杯子里,注意环保哦!”“阿姨,好吃吗?这可是新做的,没有反式脂肪。”当客户有购买冲动时,再添把柴以达成购买。通过一次次有意思的推销,让自己找到了其中的乐趣,同时拥有了大量的销售经验,为以后拥有多个选项打下了基础。
因此,很多“没的选”的工作,其实都有的选,那就是选择一个有趣、主动和创造的心态。
两个选项
很多人的职业选项都是两个。
职业遇到了岔路口。
是选择继续从事研发,还是去做产品经理?
继续做技术可以让过去的工作经验产生最大价值,个人迅速升职,但是越来越不喜欢;而做产品经理,那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待遇会大大缩水。到底该如何选择?
是选择H公司,还是Y研究所?
H公司是大型民企,待遇丰厚,但是长期出差,压力很大;Y研究所是事业单位,离家近,没什么压力,但是待遇较差,且很难说未来的发展。到底该如何选择?
是在企业里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出来自己创业?
做职业经理人,可比较轻松地上升,家庭事业兼顾,收入不菲,但工作不给力;而自己创业,很给力,很有梦想感,但可能朝不保夕,一天二十四小时处于工作状态中,会花掉其他身体、亲情等银行卡。到底该如何选择?
当我们仅拥有两个选项,看上去选择不多,但实际却十分难选。心理学上的“布里丹毛驴效应”在此时就会作祟:毛驴如果面对两堆数量、质量差不多的草料时,总会犹豫不决,最终活活饿死。
真的,您还不如就给我一个选项,我就把心放肚子里麻利地没的选地干下去得了。为什么偏偏弄出两个来?
不过,两个选项我也有招。
那就是,再搞出一个选项,弄成三个选项,就好了。
三个选项
当两个选项很难比较的时候,第三个选项的出现,如同及时雨宋公明,一下子让决策容易了很多。
因为三个选项能产生一种清晰的比较和暗示。
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案例:
这个周末很有情调,小华和女朋友去看了一场很刺激的电影,娇羞的她依偎在小华怀里,小华春心荡漾,电影结束之后,二人打算继续来一次浪漫的晚餐。她提出吃麻辣火锅或者牛排,当出现这两个选项时,她开始犹豫不决,时间就这样流走。为了避免争吵,并能让她迅速做出决策,小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说:“要不我们去吃比萨吧?”问题来了:后边她会怎么选?
她果断拒绝了吃比萨,因为小华知道她最近对必胜客不感兴趣。但是她很快做出了选择,去吃牛排。
上边这个故事并非杜撰。
在《怪诞行为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的第八页,作者丹·艾瑞里展示了这样一个实验:
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给学生征订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给不同的被试者略有区别的两种宣传彩页:
A彩页: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的方式: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根本不会有人选择第二个选项。选择第一种的占16%,选择第三项套餐的占84%。--那么,如果把根本没人选的第二个选项去掉,会有什么影响吗?这就是另一张彩页的内容。
B彩页:
欢迎光临《经济学人》征订中心,请选择你想订阅或续订的方式:
□电子版:每年59美元
□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结果是,去掉了一个完全没人选的选项,却给最终比例造成极大改变:选择第一种的上升至68%,而选择套餐的骤降至32%。
实验的结论是:一个没有人选择的选项,却影响了大部分人的判断。这个选项,可以叫作“诱饵选项”--因为诱饵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看懂了这个实验,再回头看看小华的行为,就很明显地知道,小华提出的“去吃比萨”,是一个典型的诱饵选项。
诱饵选项的特点就是:跟之前的两个选项之一在某几个性质上类似,比萨属于西餐,价格同牛排差不多。同时决策者往往不愿意选择诱饵选项,小华了解她女朋友的口味:不太喜欢吃比萨。
当产生了诱饵选项时,决策者凌乱的思路就一下子“清晰”了。
生活中有大量类似故事发生:
如果比较敦实的你想追学校里的美女,而二班的花心大少最近也看上了她,你可以试着给自己班里的大胖一百块钱,让大胖给美女发一个月求爱短信。在看到你、花心大少和大胖三个选项之后,美女很有可能选择忠厚的你;
如果超市里有两个品牌的酸奶没法选择,而旁边突然出现一个礼包装:选择A品牌酸奶会送一个水杯。你往往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礼包装,尽管你的家里已经有四个完全类似的从未用过的水杯;
如果纠结于G公司还是Z公司,而此时突然出现一个H公司,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待遇跟Z公司很相近,但是H公司离家很远。我们就不自觉地倾向于Z公司。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纠结于两个选项而不能自拔的朋友,可不可以给自己找第三个可能选项?
咨询者小娟从事金融行业,最近她产生了职业困惑。一家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同时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实在没法决策。作为职业规划师,我用了思维(量表法)、感觉(体验法)、直觉(抓阄法)等各种方法同她一起分析,但她依然纠结,这两个选项太过接近以至于没法选择。当大家筋疲力尽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问了她一个问题:
“如果还可能有一个其他选项,你同样可以去并有去的想法,你觉得你会怎么选择?”
她考虑了几分钟,说:“我还能去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我暂时不太想去那里。”
好,我顺势把第三方理财添加到选项表中,同时又问了她“第三方理财能给你的价值是什么?你为什么不想去那里?”之类的问题。根据她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她眼中,第三方理财和基金公司的一些指标很类似。最后,我让她再次看看增加“第三方理财”选项的选项表。让她做最后的决定。她只是犹豫了几分钟,就突然选择了“基金公司”。
我们往往会以为: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是A、B、C选项,而其背后的逻辑则是:
从来也没有A、B、C选项,而只有A、B、B'选项。而那个BB'选项,则是一个诱饵选项,当B'选项出现时,我们就会倾向选择B选项。
所以,当你有两个选项时,拜托给自己再加一个可能的第三选项。
张总纠结于留在原传媒企业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去梦想的互联网行业做职业经理人,那就给他自己找一个可能的第三选项,如果他下意识把第三选项列为:去互联网行业自己创业,此时再把三个选项做比较,就能更方便他做出选择。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三个选项可能会做如下排列:
选项两个选择三个选择张总的感觉
传媒行业职业经理人AAA
互联网行业职业经理人BBB
互联网行业创业-CB'(诱饵)
此时再让他做决定,他就会很快选择“互联网行业职业经理人”。
N个选项
我们总是很贪婪,当三个选项出现时。我们总会继续期待:“是否还有选项?”
一定还会有选项。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做减法。
如果是N个选项,先将它们归类。
小华的职业选项真多:在A公司做研发;在A公司转产品经理;到B公司做研发;到C公司做销售;转到新行业Q公司从研发做起,这么多选项。先归类,可以按职位归类(研发、产品经理、销售),也可以按行业归类,或者按公司归类。通过归类让选项变成了三个。假设他按职位做了归类:研发、产品经理、销售。
之后做一次筛选,三个选项的决策就会清晰。经过比较,他倾向于做研发。
然后将这类选项再次细分。A公司、B公司、Q公司,这又是三个选项。他发现B公司和Q公司的企业文化比较类似,跟自己很匹配,而Q公司又是跟自己的希望很贴近的新行业,他可能会选择Q公司(对他来说,B公司就是一个诱饵选项)。
好了!去新行业的Q公司做研发。
听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我在前面说了一堆选项和选择“魔法”。看上去很美。
确实是“看上去很美”。
因为有可能你使用了这些手段,依然很纠结。那该怎么办?
苹果公司的前老大史蒂夫·乔布斯是千万人的偶像,老板的主要工作就是产品决策,这样一个神人,决策方法也很神:
他的办公室是一个几十平米的空间,里边几乎没有什么家具,空旷的房间中间只有一个垫子。决策前,他会先闭目静坐,然后叫下属将相关产品的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当内心突发声音时,他就能从周围找到Iphone、Ipad的样子.他就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来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搞得跟农村神魂附体的巫婆神汉一样。
他在寻找内心的选择。按王阳明的说法叫“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因此,如果你该思考的都思考了,该体验的也都体验了,但还是很纠结,那还是问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问题吧!
“这个选择是你想要的吗?”
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4.5切换:来硬的还是……
在度过了选择恐惧期,同时对选项的价值、机会成本、风险都做了仔细的思考,也给自己设定了有趣的三个选项之后,答案呼之欲出。每个人内心的正确答案都开始招手,你可能会选择继续在这个企业做下去,也可能会选择切换到新企业,甚至到更有兴趣的行业里干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