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400000025

第25章 机缘品第七(4)

[7]以上所云之死断无作,即为见之本。《大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之四句: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他之受等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计过去之五蕴者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四句:一、计色为有边,谓空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也;二、计色为无边,与上相反;三、计色为有边无边;四、计色为非有边非无边。他之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又,计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计色为如去如不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之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句。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见。此六十二见,但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

妄立虚假名[1],何为真实义[2]。惟有过量人[3],通达无取舍[4]。以知五蕴法[5],及以蕴中我[6],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7]。

[1]六十二见立种种见之名目,皆是假名目。

[2]言凡夫外道二乘所执所云皆非真实义也。

[3]过量人,非常人所能量度之人也。

[4]通达涅槃真理,不取涅槃,不舍涅槃。

[5]《百法钞》一:“问:五蕴法者,其体如何?答:一切诸法,不过百法。合百法为五蕴也。法者,法体也,谓我身法体也。以常一主宰,所依五蕴体为法也。”

[6]即五蕴中常一主宰。

[7]知五蕴与我及色像音声,皆平等而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1],不作涅槃解[2],二边三际断[3]。常应诸根用[4],而不起用想[5]。分别一切法[6],不起分别想[7]。

[1]黄檗云:“欲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2]唐译《楞伽经》:“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又云:“非于生死外有涅槃,非于涅槃外有生死。”

[3]二边,有无也。《贤首法数》一:“二边,有边、无边。”三际,过去、未来、现在也。又,外、内与中间也。《清凉观师心要笺》:“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4]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口为谈,在手为捉,在足为步。

[5]不起用想者,知识尽捐,心同大虚。有叩斯响,如谷应声,随类感通也。

[6]因物付物也。

[7]于第一义而不动,安有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1],风鼓山相击[2]。真常寂灭乐[3],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4],令汝舍邪见[5]。汝勿随言解[6],许汝知少分[7]。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8]。

[1]《仁王般若经·护国品》四无常偈:“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2]风鼓,灾风鼓动也。山相击,须弥崩倒也。《因本经》云:“大三灾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其后久久,大风复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干枯。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遍降雨,滴如车轮。无数千岁,其水渐长,至光音天,此水复减。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有梵天宫。其转减,依前聚沫,次第成就他化天宫。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僧伽风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诸天宫相拍,碎若粉尘,直至天下诸大山王相拍亦然。”

[3]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故云真常。《楞严经》四:“独妙真常。”《起信捷要》上:“究竟乐者,亦有二义:一者,无上菩提觉法乐;二者,无上涅槃寂灭乐。”《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强,上声;勉强也。六祖言吾今勉强说此涅槃相。

[5]舍邪见,舍其旧日不契佛道之见。

[6]六祖谓志道当离去语言文字,不可随吾偈而解说也。

[7]少分,对全分言。《华严经·净行品》:“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离言说相,方有少分相应。后四句言末劫虽重,但佛性如如无伤,此即是寂灭为荣也。终四句仍示以佛法非语言文字所可言说者。

[8]踊跃,见前注。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1]。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2]。师曰:落何阶级[3]?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4]?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5]。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6],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7]。

[1]《大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九:“吉州,唐武德五年置。明曰吉安府,清因之,属江西省。安城,唐之安福县也,属吉州。弘济禅师,名行思,姓刘氏,安福人。幼出家,参曹溪六祖。归,住清原净居寺。”

[2]《胜鬘宝窟经》下本:“圣谛者,苦寂灭道审实不虚,故名为谛。又能生不颠倒实解,故名为谛。圣为诸佛,就圣辨谛,故云圣谛。又此能生无漏圣解,目之为圣,故云圣谛。”《碧岩集》一:“圆悟云: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

[3]阶级,阶之层次也。《虚堂集一评》云:“实际理地,宁有阶差?”

[4]《心经》:“无苦集灭道。”

[5]勿使佛祖相传之道断绝。

[6]《大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九:“青原山在卢陵县东南十五里,山上有净居寺。”

[7]《传灯录》五:“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济禅师,有归真之塔。”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1]。初谒嵩山安国师[2],安发之曹溪参叩[3]。

[1]《五灯会元》:“南岳怀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年十岁时,惟乐佛书。时有三藏玄静过舍,告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至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又云:“坦然劝师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指曹溪参六祖。”金州属陕西,于后汉为西城郡,于魏为魏兴郡,西魏置为金州,明改为兴安州,清升为兴安府,民国废,今安康县其旧治也。

[2]《传灯录》四:“弘忍大师,旁出嵩岳惠安国师,荆州支江人也,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已酉灭。时称老安国师。”详见后。《唐高僧传》二十:“法常演毗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以为始也。”嵩山,即中岳也,在登封县北一十里。

[3]发,发遣也。参叩,参学叩问而请益也。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1]?曰:说似一物即不中[2]。师曰:还可修证否[3]?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4]。

[1]毕懒庵《教外别传录》曰:“‘什么物,恁么来’,六祖乃谓虚灵之本心,却无别指。”

[2]《教外别传录》曰:“谓此虚灵之本心,无物可比。”中,去声,着也。

[3]修证,修行证理也。《像法决疑经》曰:“一切众生本是佛,今亦修证还成佛。”

[4]《教外别传录》曰:“谓此虚灵之本心,不可污染。杂念起时,便削除之;若不削除,则污染矣。”《广雅》曰:“则,即也。”故“即”字或通用作“则”。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1];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2]般若多罗[3]谶[4]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5]。应在汝心,不须速说[6]。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7]。后往南岳[8],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9]。

[1]《阿弥陀经》曰:“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按:《大祐略解》云:“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忆念,不令退失也。”

[2]西竺在唐西方,故云西天。

[3]见后“二十七祖”注。

[4]谶,音“寸”。预言也。

[5]马驹,指马祖而言。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氏,时号马祖。受法于怀让禅师,同参者九人,惟马祖密受心印。《传灯录》六:“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踏杀天下人”者,言其纵横不可当之意。

[6]原注:一本无此二十七字。

[7]成公绥赋:“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

[8]山之大者曰岳。南岳,衡山也。

[9]《会元》三:“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谥大惠禅师最胜轮之塔。”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1]。少习经论[2],精天台止观法门[3]。

[1]《会元》二:“师讳玄觉,本郡戴氏子,早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又见《传灯录》五、《高僧传》八、《正脉》一、《类聚》十二。温州,唐置,隋时为永嘉,明清二代名温州府。今浙江永嘉县,其旧治也。

[2]经论,三藏中之经藏、论藏也。经者,如来之金口说法,如《法华经》《涅槃经》等。论,为菩萨之祖述,如《唯识论》《俱舍论》等。《三论检幽钞》一:“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经。资之所作,但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为论。”

[3]《稽古略》二:“智者大师,讳智,字德安,住天台山。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遂出玄义,曰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后世宗之曰天台教。”《小止观》上:“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宋陈瓘《止观坐禅法要记》:“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作也。”《顿悟入道要门论》下:“讲止观慧座主问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因看《维摩经》[1],发明心地[2]。偶师弟子玄策相访[3],与其剧谈[4],出言暗合诸祖。

[1]《维摩经》即《维摩诘所说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折衷疏》云:“《维摩诘所说经》者,乃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经也。盖如来出世本怀,惟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奈小机未堪此闻,闻则生谤堕苦,故不得已而为实施权,先以《华严》拟宜,既二乘在座,如聋如哑,不见不闻。是以不动寂场游化鹿苑,转四谛法轮,说三藏教。而二乘初闻佛法,遇便信受,保证偏真。故至方等会中,假宝积献盖,维摩示疾,排斥小行,褒叹圆宗,令二乘耻小慕大,发菩提心。此一经之大意也。”

[2]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云心地。又,修行者依于心而近行,故云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云心地。《心地观经》八:“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3]《传灯录》五:“婺州玄策禅师者,婺州金华人也。出家游方,师曹溪六祖,后却金华,大开法席。”

[4]剧谈,畅谈也。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1],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2],未有证明者。

[1]方者,理之方正;等者,平等也。方等二字,本十二部内方广之别称,乃大乘法藏之总名也。近代诸师,分大乘显教经藏为五部,于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部外,立方等部。凡对小名大及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者,皆此部收,非同流俗伪传谓八年所说也。方等部内,以《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为最广之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妙义不可胜述。此外《般舟三昧》等经,为修定之要门。《占察善恶业报经》,为因果之行相。《三千佛名经》等,广赞诸佛及药师、弥勒、文殊等菩萨功德。《楞伽经》《密严经》《深密经》,开陈唯识。《维摩经》《金光明经》《思益经》,发明心性。《投身饲虎》以下诸经,多说地上菩萨之事。《大乘同性经》《诸法无行经》以后数种经,专明大乘无相之义。《缘起圣道》等经,明十二因缘之义。《法身经》以后,多陈如来功德,及诸杂行。昔龙树菩萨以诸佛妙法,般若为母。而般若经文,凡数百卷。因约般若中道要义制《无畏论》,又述《中论》《十二门论》以为先导,提婆本之,复制《百论》。古师谓《中论》为方等之要归,众经之心髓。以上诸论,方等论也。

[2]佛心宗,禅宗之别名。直觉悟佛心为禅之体故也。佛心何物?心之自体是也,故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心之性即佛性也,发现佛性,谓之成佛。《宗镜录》三:“达磨大师云:明佛性宗,了无差误,名之曰祖。”《中峰录》五下:“禅何物?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即我禅之体也。惟禅与心,异名同体。”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1],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2]。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3]。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4],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5],振锡而立[6]。

[1]《法华经·常不轻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劫名离衰,国号大成就。”《楞严经》五:“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法华通义》六:“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方语钞》:“禅录言威音王者,谓极远也;又指本分也。”《祖庭事苑》五:“威音王佛已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藏教之不审。”“即得”,犹云“即得其宗”。又,“即得”犹云“即可”也,言古佛未出前即可。古佛已出后,若无师证,便是天然外道也。

[2]外道,见前注。

[3]言轻者,谓其言不能尊重于人也。玄策自谦人微言轻。

[4]云集者,法众如云之聚也。《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

[5]《贤首五戒经》:“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绕,旋绕也。”《要览》中:“旋绕、此方称行道。归敬之至也。”三匝,三周也。

[6]锡杖,梵语隙弃罗,译曰声杖、智杖,简称为锡。僧侣修验者等所携之杖也。上部以锡为之,中部木为之,下部牙或角为之。头如塔婆形,有一大镮,于其环周附小镮数枚。僧侣行时,镮发响声,以警恶兽毒蛇者。《锡杖经》:“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曰智杖,又名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五百问》:“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振锡而立者,锡杖不着地,举起使离地而立也。按:言僧人之持锡曰振锡、曰飞锡、曰卓锡、曰驻锡,皆言其用锡杖当使立也。

师曰:夫沙门者[1],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2]。大德[3]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4]。

同类推荐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热门推荐
  • 大崩毁传

    大崩毁传

    一名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年,一场宿命中的对决。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人笼罩其中,一个酝酿了万年之久的阴谋......“宿命?可笑,谁也别想主宰我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师父说,要凌驾万界诸天之上!”
  • 登八达岭长城

    登八达岭长城

    8月8日,到北京的第二天,我们一行4:30便出发前往八达岭,准备趁清晨的凉爽攀爬八达岭长城,别样欣赏长城的雄魄。
  • 腹黑狐师,兔兔你别跑

    腹黑狐师,兔兔你别跑

    谁告诉她,好端端的为什么会会变成兔子,本来想靠着美男师父保护自己,可是为毛线美人师父是只狐狸,还每天被他吃的死的。“师父,你不是修仙吃素吗?”“不,我改吃肉了,唯爱兔肉哦~”
  • 神岛千明

    神岛千明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有的时候去一个地方,明明是第一次去,却感觉似曾相识?那是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但在平行世界中,有你的分身,且不止一个,虽然你们永远不会见面,在两条轨迹上各生活,但思想和记忆是会偶尔产生重叠,平行世界的你的记忆偶尔会重叠到你的记忆中。三年前,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女孩神岛千明,成为了新世纪的“神”。作为“新神”,她可以选择继续接管“旧神”的现实世界,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新纪元”。如果她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那么现实世界就可能被“封闭空间”取代。她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的情绪波动都有可能让现实世界陷入危机,但她本人对于这件事情却全然不知。
  • 凤临天下:耀异世

    凤临天下:耀异世

    千百年前。她,凤族九公主。他,凤族洛家的嫡子。一场生日宴上,他看见了她,从此沦陷,奈何她不爱他。他不气馁,用尽一切办法去追她。奈何,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心。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他的时候,他已经另娶她人。她绝望,在他的婚礼上,跳崖自杀。千百年后。她,是九公主转世,外热内冷,对感情之事,从不在乎。他,是洛家嫡子转世,因千百年前的事,决心不再爱她。奈何造物弄人,他和她终究还是爱上了。奈何身份原因,他们两注定是不可以在一起的。她注定的凤族女帝,他要皇位,就得杀她。他们两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还是两人必定死一方?尘封的真相,即将打开。谁之错?谁之过?谁之罪?【吾乃一介中学生,或然会断更,或然会更新少。】
  • 都市穿梭记

    都市穿梭记

    他是一个软弱的学生,经常被欺负,从他遇到魔绳后,改变了他,此后,发生了一系列奇遇,让他从一名软弱的学生崛起,在班里,他是班霸,在班外,他一样是霸主。
  • A Dome of Many-Coloured Glass

    A Dome of Many-Coloured Gla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世倾城:红尘索梦

    一世倾城:红尘索梦

    一位平凡的宫女,只求平平淡淡的生活;一段难解的情缘,如此繁繁索索……
  • 暗夜寐行

    暗夜寐行

    奇异的梦境,特殊的经历,怪异恐怖的能力,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对于家的谜题。执白要如何面对那一个个向他袒露的真相,被他挖掘出的阴谋,是退缩还是战斗。执白:“天亮了,你还在做梦吗?”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