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400000026

第26章 机缘品第七(5)

[1]沙门为沙门那之略,又云桑门。梵语舍罗摩拏之讹,译云勤息。出家修佛道者之通名。此出家者,勤修诸善法,止息诸恶法也。《四十二章经》:“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阿含经》:“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2]《楞严经》:“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对于具足戒之二百五十,该称其他之细行而云三千威仪。三千者,但显数之多。如三千威仪经法数者,强凿成三千之数量也。三千之威仪者,小乘比丘之事。大乘之菩萨,有八万之威仪。按:八万者,八万四千之略,是亦仅示数之多量。然法数者作说谓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此约贪瞋痴之三毒与三毒等分而成八万四千。见《大藏法数》六十八。《撰择集》:“不犯威仪有二:一、大乘谓有八万;二、小乘谓有三千。”《法界次第》下之上:“三千威仪,八万律行。”三千威仪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三世转为三千。三千威仪,分配身口七支,则为二万一千。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则成八万四千。见《翻译名义集》四。

[3]《僧史略》:“行满德高曰大德。”

[4]我慢,见前注。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1]。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2]?曰:体即无生[3],了本无速[4]。师曰:如是,如是[5]。玄觉方具威仪礼拜[6]。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7]?师曰:谁知非动[8]?曰:仁者自生分别[9]。

[1]生死呼吸间,不遑具威仪,请师直示。

[2]师言何不体取无生无死之真理,以了此无常迅速之生死乎?《俱舍光记》一:“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据此则知:言无生者,可以包括无死在内。故不言无生无死,而但言无生。

[3]体认自性,则自性本无生无死。

[4]一了百了,其生死已无迟速之可言。

[5]玄觉禅师本为求六祖为其证据而来,如是,如是,即为其印可也。

[6]生死事大,岂可盲拜师尊?今为印可,所以拜之,示以非慢。

[7]本,本来也。有动即有迟速,本自非动,岂有迟速之可言。

[8]还诘之,逼入一层。

[9]言六祖不可自生分别心。《唯识述记》七末:“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慈恩寺传》七:“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惟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断除。”黄檗曰:“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1]?曰:分别亦非意[2]。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3]。后著《证道歌》[4],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5],时称为真觉焉[6]。

[1]分别有二种:一为心、心所之分别,此吾人所不可有者:一为《维摩经》:“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吾人所不可无者。六祖谓果无意谁能分别,因此“分别”二字含有二种之意。闻玄觉如何答法,即可以证其学问之高下也。

[2]分别者,即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也。第一义不动,即非意也。孔子四绝中第一种之毋意,同此。

[3]《宋高僧传》:“既决所疑,能留一宿。故曰一宿觉。”

[4]《传灯录》:“永嘉大师著《证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圆旨》,庆州刺史魏靖缉而序之,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并行于世。”

[5]《传灯录》五:“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灭。十一月三日,塔于西山之阳。敕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

[6]《传灯录》五:“觉者辐凑,号真觉禅师。”

禅者智隍[1],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2]。庵居长坐[3],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4],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5]?隍曰:入定[6]。

[1]《会元》三:“河北智隍禅师,始参五祖,虽尝咨决,而修乎渐行,乃住河北继庵,长坐积二十四载,不见惰容。后遇策禅师激励,遂往参六祖。”

[2]正受即禅定也。《探玄记》三:“纳法在心,名为正受。”《观经·玄义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义》:“因前思想渐微细,觉想俱亡,惟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

[3]奉佛之小舍曰庵。

[4]黄河之北岸曰河朔。

[5]什么,犹言何事也。

[6]入于禅定也,定心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谓之禅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1],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2],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3]。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4],体用如如[5]。

[1]有情,动物之总名。《唯识述记》一本:“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含识,含有心识者,即有情。《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心依色中,名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众。”

[2]常定,谓寻常之禅定也。既是寻常之禅定,有何出定入定之可言。

[3]大定、大智、大悲,为佛之三德。佛心证明,谓之大定。以大定能断一切之妄惑,是为断德。《庄子》:“大定持之。”

[4]《首楞严经》三:“妙湛,总持不动尊。”《长水疏》云:“妙湛,法身也。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灭故。”

[5]《黄檗传心法要》:“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大乘义章》三:“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五阴本空[1],六尘非有[2]。不出不入,不定不乱[3]。禅性无住,离住禅寂[4]。禅性无生,离生禅想[5]。

[1]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阴,积集之义,新译作五蕴。色蕴者,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也。受蕴者,对境而受事物也。想蕴者,对境而想像事物也。行蕴者,对于他境而有瞋贪等之动作也。识蕴者,对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识之心也。《阿含经》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2]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起信论》:“三界虚伪,唯心所现,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3]此心本来未出,故无所谓入;本来未乱,故无所谓定。

[4]禅性本无止住,不可有住于禅寂之想。禅寂,译曰静虑。寂静而思虑之义也。《俱舍论》二十八:“依何义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维摩经·方便品》:“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不动经》:“其心禅寂,常住三昧。”

[5]禅性本无生灭,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禅,四禅天也:想,非想非非想处,为天界最高之处也。生禅想者,有生四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之心也。此心不离,有生即有灭矣。《禅源诸诠集都序》一:“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入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惟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圭峰之言如此,学者不可有生于禅想之心,其理可以明矣。

心如虚空[1],亦无虚空之量[2]。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3]。

[1]《释摩诃衍论》三:“论虚空有十义:一、无障碍义,于诸色法中无障碍故;二、周遍义,无所不至故;三、平等义,无简择故;四、广大义,无分际故;五、无相义,绝色相故;六、清静义,无尘累故;七、不动义,无成坏故;八、有空义,灭有量故;九、空空义,离空著故;十、无得义,能不执取故。”唐释慧海曰:“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传心法要》:“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读书录》:“心中无一事,其大浩然无涯。”又曰:“广大虚明气象,无欲则见之。”又曰:“私欲尽而心体无量。”

[2]心离一切之所缘能缘,住于无心,故心如虚空。若心起妄想,测度我之心量,大如虚空之量,则心有所著,已非《楞伽经》之所谓“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矣。故心如虚空,心中亦无虚空之量。

[3]述前缘,述玄策之言。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1],能所俱泯[2],性相如如[3],无不定时也[4]。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5],都无影响[6]。其夜,河北[7]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8]。

[1]《传心法要》上:“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

[2]二法为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之能,不动之法谓之所,如能缘所缘、能见所见等。《金刚经新注》一:“般若妙理,亡能所,绝对待。”

[3]《顿悟入道要门》上:“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

[4]无不定时,方是大定。原注:一本无此三十五字,止云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

[5]所得心,有所得之心,违背无相之真理,心中有所执著也。有所分别,谓之有所得,与无分别智相反者。《涅槃经》十七:“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又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得。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仁王良贲疏》中二:“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

[6]《书》:“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影之于形,响之于声,相随而来者。无影响,言无所有也。

[7]河北,即河朔。

[8]按: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合为四众也。或曰:四方归至之众也。已见前注。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什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1]。

[1]《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第七:“圆悟勤云:斩钉截铁,大巧若拙。一句单提,不会佛法。尽他叶落花开,不问春寒秋热。别,别,万古寒潭空界月。”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1],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2],瑞气盘旋[3]。师振锡卓地[4],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5]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6]。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7],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8],及僧伽梨[9],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

[1]五祖所授之法衣也。按:自“师一日至浣衣石上”,《传灯录》《五灯会元》《高僧传》等,不载其文,《指月录》四则具载之。其“方辩捏塑事”,出《传灯录》五、《五灯会元》一、《高僧传》八、《类聚》十等,《正宗记》六、《统纪》三十及古本不载。

[2]《六书正伪》云:“郁茂,草丰盛貌。”

[3]瑞气,祥瑞之气。盘旋,犹言缭绕。

[4]《大明一统志》八十:“南雄府有霹雳泉,在大庾岭下云封寺东。其泉涌出石穴,甘冽可爱。相传昔大鉴禅师得法归南,卓锡于此,又名卓锡泉。”

[5]浣,音“缓”,亦作“澣”,涤也,濯衣垢也。

[6]四川省之西曰西蜀。

[7]达摩事详后“二十八祖”注中。

[8]《宗门杂录》:“王荆公向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华,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向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9]僧伽梨为比丘三衣之一,割截之,更重合之而成。其义译有种种之名,为三衣中之最大,故称曰大衣。以条数最多,故称曰杂碎衣。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必服之,故称曰入王宫聚落时衣。余详第一品“付汝衣法”注。

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1]。师正色曰[2]:汝试塑看[3]。辩罔措[4]。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5]。师舒手摩方辩顶[6],曰:永为人天福田[7]。师仍以衣酬之[8]。

[1] 善塑,工于塑佛像也。

[2]《韵瑞》百五十二:“唐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

[3]看,语助词,注见前。

[4]《论语·为政篇》:“举直措诸枉。”注:措,舍置也。罔,无也。罔措,言手足无所措也。

[5]佛性,见前注。

[6]《梵网经·心地品》:“法身手摩其顶。”《楞严经》五“摩阿难顶”疏曰:“顶是诸根之总,手为解结之要。摩而警动,将有解期。拊而安慰,令知深旨。”

[7]《大毗婆娑论》:“梵云末奴沙,以能用意思维,观察所作业,故名人。”又曰:“诸趣最胜,故名天也。”人天,人趣天趣也。福田,注见前。

[8]《五灯会元》一作“酬以衣物”。据此,以衣物酬谢其塑像之劳,此衣非五祖所传之衣也。

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1]裹瘗[2]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3],重建殿宇[4]。

[1]棕,音“宗”。棕为常绿乔木,干似圆柱,高二丈许;叶作掌状分裂,有长柄,丛生干端;花小,色淡黄,有苞包之。其材可为床柱及小器具。叶之根部包干之毛,褐色,可制绳帚雨具箱簟之属。

[2] 裹,音“果”,包也。瘗,音“意”,埋也。

[3]僧寺中之主曰住持,谓居住寺中总持事务也,亦称主僧。按:《潜确类书》云:“住者安心觉海,永息攀缘。持者住持万行,无漏无失。又谓住世而维持佛法也。木佛画像,为住持之佛宝。黄卷赤轴之经文,为住持之法宝。剃法染衣之人,为住持之僧宝。”

[4]原注:“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按:此原注,世间流行本,有误以为本文而作大字者,今更正之。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1]:卧轮有伎俩[2],能断百思想[3]。对境心不起[4],菩提日日长[5]。

[1]《五灯》一、《传灯录》五,皆云卧轮者非名,即住处也。或曰:卧轮系禅师之名,惟无考耳。

[2]伎俩,犹云技能也。陆游诗:“天狐伎俩本无多。”

[3]思,谓令心造作为性。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断思想,如槁木死灰也。

[4]心之游履、攀缘之所为境,如色为眼识游履之所,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游履之所,谓之法境也。不起者,调伏心念令不起也。

[5]长,音“掌”,上声。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1]。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2],不断百思想[3]。对境心数起[4],菩提作么长[5]。

[1]烦恼缠绵于身心而不自由,故曰系缚。

[2]没伎俩,无作妙用也。

[3] 来无思想,故不用断也。

[4]《顿悟入道要门论》上:“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人我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5]作么,为“作么生”之略。禅录之语,疑问之词,如言“如何”也。按:此句言菩提有何增减。莲池大师曰:“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为一喻: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像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缣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起也。不揣己而自附于先圣者,试间处一思之。”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热门推荐
  • 理惑论

    理惑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升维

    升维

    我们只是高维度生物眼中的一部录像带。低维度生物的眼里,高维度生物就是神!
  • 萌妻有点甜:帝少,你轻点!

    萌妻有点甜:帝少,你轻点!

    某日,她家大姨妈刚走,就被他折腾得浑身瘫软,“薄染寒,已经5次了,你给我住手!”“再来两次!”“凭什么?!”“你大姨妈5天,欠我25次。”我靠,工作上班都有休息日,凭什么她在床上就得一年到头全年无休?!为脱离异母渣妹,完成外婆临终的遗愿,沐时矜嫁给了帝城万人之上的集团总裁薄染寒。传说薄染寒禁欲不近女色,可沐时矜觉得传说果然都是骗人的!沐时矜扶着酸疼的腰背,看着那个霸道又粘人的男人,她后悔了,她能还钱退货吗?
  • 茅山道士传记

    茅山道士传记

    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什么东西?他们是鬼!我——一名茅山道士,惹上了全世界最大的邪教组织。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尽在此书中
  • 王牌特工:捕获男神计划

    王牌特工:捕获男神计划

    身处牢笼,将被拍卖?穿越第一天,王牌特工便享受到如此待遇。不过无所谓,这点小阻碍她还不看在眼里,全当体验人生了。只是不长眼的人相继出现。被嘲笑,被奚落,被陷害?洛玥挥起拳头,用事实证明,经脉被废,也能将渣渣打趴下!某天,洛玥在规划异世美好人生,一妖孽男突现。他似是命中克星,却有莫测的实力。打不过还跑不掉,那就扑倒好了~
  • 道法天成

    道法天成

    一梦一世界!一晃一人生!近古,中古,上古...人界,仙界,神界...面对这些,薛然该如何抉择?万千大道,薛然又该如何面对?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到底是福或祸?还是福祸相依?一切精彩尽在道法天成!
  • 奏蝉鸣

    奏蝉鸣

    一个凡人在森罗万象的神道世界修仙的故事。
  • 校草回忆录

    校草回忆录

    写一些文字,看笔在指间翻,转任心情在纸上飞扬,任伤感与思念相互纠缠,嗅一嗅回忆苦涩的味道,唱一首歌,只为祭奠一些什么。。。。
  • 绝余编

    绝余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桃花恋曲

    桃花恋曲

    童玲是在顶替别人做车模时遇到的肖夏,自此,便与他纠缠在了一起。童玲从没想过要嫁一个豪门总裁,她认为豪门总裁没好人,可偏偏鬼使神差地成了肖夏的妻子。肖夏对童玲说他们永远是隐婚,因为她不配做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一定是另外一个女人。虽然两人都想摆脱对方,但却总是越来越近。不知不觉中肖夏发现了童玲原来有许多秘密,而自己一向吊儿郎当的弟弟高寒也默默地对童玲十分关注,究竟童玲的背后隐藏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冥冥之中指引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