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代,不管皇帝、贵族、商人还是农民,所有人在世界上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改善自己的生活。想改善生活,首先就要有钱,至于钱从哪里来,那就是猫有猫道,狗有狗道了。地里种点什么固然可以赚钱,跨海经商、走私也可以赚钱。
辽朝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原本没有使用流通货币的传统和需求,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换方式,在辽代经济生活中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辽代曾多次禁止在交易过程中,作为货币使用的布匹不符合规定长度,不准使用的禁令,可见布帛在辽代是通行的等价物。另外,牛羊也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货币形式,而且,不仅在商业贸易中使用,甚至官吏的俸禄、赏赐亦是如此。
辽朝境内铁矿资源丰富,而铜矿相对不足,因此也不具备较大规模铸造本朝铜钱的条件。辽朝境内盛产金银,矿冶发达,再加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进贡的大量岁币银,金银也自然会大量流入市场,因此,金银充作支付手段,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和货币经济的发展。
辽朝前期,与羊、布作为流通比价的同时,辽贵族也曾使用金银货币,辽穆宗就曾用银一百两买酒喝,在与西域诸国交易中,但凡购买珠宝、玉石等大额商品时,就用金银购买。
在耶律阿保机的父亲撒剌执政的时候,已开始铸造货币。在辽太祖时,辽朝已经有了自铸的金属货币。辽朝实行年号钱制,皇帝即位或改元时便铸造货币。辽朝九帝,使用22个年号,多数年号钱已被发现。货币铸造由朝廷统一管理,严禁私铸和外流。辽太宗开始设置“五冶太师”这个职位,专门掌管辽朝铸钱工作。辽景宗时在中央设置铸钱院,相当于中央银行,每年都铸造大量的钱币。此后,长春州(今吉林乾安北)、平州(今河北卢龙)、辽西、蔚州(今张家口)等地都设有钱帛司,钱帛司的长官叫做都监或提点掌管司,管理地方铸钱的事情。
辽朝自铸币种类颇多而数量较少,长期以来,辽朝的货币政策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地域,可以灵活使用不同的货物作为货币,粮食、布帛、羊马、药材、皮毛、山珍等,都曾与金属货币一样作为商品交换中的比价物,所以,直到辽朝中期时,北宋使臣胡峤在辽上京看到的,还是人们交易买东西不用钱而用布匹,直至辽道宗大康七年(公元1081年),朝廷才下诏正式废除布帛作为货币的职能。
除辽朝自铸货币外,民间还流通、使用汉、唐、五代和宋朝钱币。辽太宗时,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曾向辽朝供献沿边积钱百万缗,助辽军饷。辽圣宗时,曾下诏书开凿大安山(今北京房山境),获取地方大军阀刘仁恭在山洞中所藏的钱,与辽钱共同流通。澶渊之盟后,辽宋开展榷场贸易,宋钱不断流入辽境。辽朝使用汉、唐至宋所铸钱币数量远远超过辽朝自铸货币,在钱币使用上,相对于经济强国的北宋,经济孱弱的辽朝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
辽景宗时,因为辽朝实行了开明的政治经济改革,契丹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农业人口巨量激增,国内外贸易蓬勃繁荣,而辽朝中央发行钱币太少,供需发生矛盾,因此,发生的行用钱辅币“钱荒”,严重影响了契丹国内经济贸易的正常进行。辽景宗及他的皇后萧燕燕对“钱荒”异常重视,在认真分析了造成“钱荒”深层原因后,辽景宗毅然决然地采取了多种改革祖制的措施:一边开源节流,扩大铜钱的铸量;一边开铸新钱,加大铁钱铸造数量,运到北宋铁钱行用区,兑换宋朝铜钱回国行用;加快金、银、铜同模三铸的数量品种;扩大已有钱牌的数量,投入金银钱牌。这套针对“钱荒”的组合拳,很快就取得了成效,使铜钱投放量既满足了国内外经济贸易的需求。新旧互用,主辅平衡,契丹货币制度驶进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带领契丹经济奔向当时世界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