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北汉特使郑珙到了辽朝,又是送巨款又是表达无限敬仰之意,辽帝特别高兴,接待的规格很高,酒啊肉啊,成缸成堆的上。郑珙当然知道契丹习俗,不喝酒就是不给契丹人面子,生性蛮横的契丹人能当场翻脸,所以契丹人的酒一定得喝,而且,最好是能喝八两喝一斤。再说,郑大人是带着使命而来的,有求于人家,不喝酒,人家根本就不理睬你。郑珙身材魁梧,在北汉也算酒名赫赫,但是契丹人来势太猛了。契丹大臣们争相邀请聚会喝酒,郑珙一个也得罪不起,照单全喝。果然,在契丹宫廷的宴会中,郑大人喝了超量的酒,醉倒而归。第二天,郑珙肚肠腐烂而死,“舆尸而复命”,这的确是“因公殉职”了!据记载,辽朝喝死外交官的事情不止一起!
契丹人尚豪饮,饮酒在辽代各阶层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每逢节日和贵客到来,与宾客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场面,体现了北方民族生性浩方,开朗的特点。此外,辽朝的气候变化,对于辽代的饮酒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辽代中后期,世界气候开始转冷,这种气候上的变化,也间接促使辽代各地的各民族人们喝酒御寒,酒的消耗量也必然大幅提升。于是,喝了皇帝的喝大臣的,喝了大臣的再陪皇帝喝,古人有句话“舍命陪君子”。
辽代有一种酒器叫“瓠”,是一种较大型的饮酒器,用特大号葫芦刨开做成。关于这个大“瓠”,还有一段趣闻呢!据说,在辽朝举行的宴会上,客人都热情地让人劝酒,酒器都不一样,其间最大的酒器,就是剖半个大葫芦,葫芦镶着金边用来盛酒,北宋使臣方偕,每次都能喝上三大葫芦酒,其他北宋的使臣都不能喝上这么多。契丹皇帝特别高兴,至今仍把这种酒杯叫做“方家瓠”,每次宴请北宋使臣就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