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两军对垒了,但是双方好像都没做好万全的战斗准备,特别是晋国到现在也在争论是打是和,争论就争论做好避免攻击的准备也行,但是就是这样的准备也没做。作为另一方的楚国,其实也没有做好准备,打仗也是临时决定的,但是既然决定打了那就是下定决心了,不像晋国还在左右摇摆。
但是楚国的的信心一直不足,楚国不像秦国,哪怕明明是失败的,也要奋力一搏,楚国人给人的感觉一直有点胆怯,对付小国很厉害,对付大国都是忧心忡忡,第一个齐桓公率领八国诸侯准备和楚国大干一场的时候,由于双方的战斗意向都不强,和谈结束了。第二次晋楚城濮之战的时候,纯粹是楚成王自己不想打而撤退,导致战争的失败。那一次的失败是太可惜了,楚国的实力是远在晋国之上的,整个中原的势力都在楚国范围内,结果一战回到解放前,一直到现在都没缓过来。这次是胜是败也不知道。
但是为了能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胜利,晋国派人去和晋国将领讲和,对晋国将领说,我们楚国国君年轻的时候受到过刺激,说话不清楚,听说晋国的大臣来了特地派我和贵国解释下,我们本来是安定郑国的,现在郑国已经没事了我们也准备回家了,我们是不敢和贵国对抗的,咱们都相互撤军吧。
晋国当时的上军司令也就是第三把手士会说,以前周天子命令我们晋国和郑国一起辅助周王室,要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可以现在郑国居然不停周天子的命令,所以我们国君才派我们来质问郑国的,怎么敢劳烦楚国前来呢。不过我们决定和楚国共结友好盟约,一起撤回。但是当时的军队二把手先榖觉得这个说辞太吹捧楚国了,有失晋国的颜面,所以又派赵括追了上去,告诉楚国的使者说,我们的国君命令我们把郑国领土上的敌人赶出去,如果敌人不走,我们是不准回去的。一次访问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这么明显的把晋国的内部矛盾展现在了楚国的面前。
知道晋国的情况后,楚国更有信心了,然后又派使者去和晋国讲和,一面讲和一面背地的准备和晋国决战。第一次准备签订合约的时候楚军就试探了一次晋军的实力。晋国这边的魏锜就想去挑战楚军,但是没有得到允许,又请求出使楚国,这次得到准许了,直到现在晋国还是想和谈,不敢过分的刺激楚军。但是魏锜和赵旃不是这么想,这两个搅屎棍子巴不得两边打起来,打就打还希望自己的国家失败,有这样的将军领兵不输都难,为什么这么想,很简单想升官没得到允许。
这两人出发之后郤克就说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出去了,肯定要惹事的,我们要加紧防范,先縠说楚国都来讲和了怎么会打起来,真是丢他先人的脸,先轸先且居这么牛的大咖生了个愣头青的后代,士会也赞成郤克的意见应该加强防守,而且认为加强防守和结盟不矛盾。先縠还是不同意,所以只有士会的上军做了防守的准备,而且还命令赵婴齐准备好船只,紧要时刻还为渡河做准备。
果然不出所料这两个搅屎棍子就是来惹事的,晋国也是担心这两个家伙会出事,毕竟都是世家大族出了问题不好交代,所以派了士兵来接他们两,这两个正好和楚军在打仗,楚国以为晋军攻过来了,所以楚庄王直接率领三军就追了过来,这边晋军还等着和谈呢,只有上军做了准备,所以一下子就被楚国冲垮了,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主帅召集反攻的时候,但是这时候的荀林父关键时刻又下了撤军的命令,下就下了还下了先过河有赏的命令,这下好了打仗死的没有因为抢船死的多。与其说是被打败的,不如说是败在自己的军令上。
这就是决定晋楚霸权的第二次大的战争,说是战争其实双方准备都不充分,楚国胜利也不是说楚国的实力一定比晋国强,只是现在的楚国上下一心,二晋国内斗太重,是晋国大夫的内斗在楚庄王面前败了下来。成就了楚国的威名。
战争结束了,晋国失败了,楚国胜利了,但是实际上战后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起码没有楚国期望的那么好。因为晋国也是有行动的。毕竟晋国实力仍在,一战还不至于打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