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亲自来了,城濮之战之后,晋文公在践土为周襄王修建王宫,邀请周天子前来,这周天子地位下降的厉害了,诸侯都能召集周天子来开会了。为了照顾周襄王的面子,还专门避讳了下,说是来打猎的,顺便慰问军队。你看后面史书说宋微宗宋钦宗,还有明朝土木堡被俘虏的明英宗,书上都说是去打猎的,应该就起源于此。
在这个有众多国家参加的会议上,晋文公出尽了风头,他把俘虏的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献给了周襄王。反正他也不差这几个人。周天子的回赠就不同凡响了,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车子弓箭我想对晋文公也是可有可无的。只是象征意义更大,好比学生时代的三好学生奖状一样,一块钱一张,不值钱但是荣誉。周天子赏赐的弓箭车子也是荣誉。倒是周天子的任命更有实际意义,这是真正的国家(周天子)承认的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
通过这次战役,楚国的利益一夜回到解放前。连带着自己的盟国做为战败国任人欺负,郑国在开战是楚国的盟友,不光在口号上支持,实际行动也参与有军队在楚国里,参加了楚国对晋国的战斗,看到楚国失败之后,立刻派人和晋国讲和结盟。郑国的外交策略说的文雅一些就是灵活,说的难听一些就是墙头草,这不是他第一次背叛楚国和晋国,结盟也不是最后一次,往后还有很多次。这就是小国的命运,只能是大国的棋子,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
鲁国在看到卫国被打败的时候,就立马调转枪头投靠晋国了。鲁国是所有战败国里外交政策最成功的,不仅没有受到战败国的惩罚,还一转眼成了战胜国,成了晋国的盟友,怎么回事呢,当初鲁国为了对抗齐国,和楚国结盟,这是人所共知的,所有晋楚交战的时候,鲁国就派兵协助卫国对抗晋国的进攻,卫国实力太弱了没人帮忙不行,结果刚到卫国,城门就被晋国攻破了,这下鲁国知道还是晋国厉害,赶紧杀了带兵的大将,告诉晋国这个人私自带兵已经被我们杀了,我们还是好朋友,这都是误会。同时还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楚国胜利了怎么办,又派使者告诉楚国,鲁国已经派人协助卫国了,但是人被晋国杀了。两边都有功劳两边都不得罪。牺牲一个人,成全了两个国家的恩惠。
曹国和卫国这两个国家比较倒霉的,一开始就受到攻击,连讲和的余地都没有,卫国的结局就是在晋国的帮助国君换人了。曹国也过了大半年胆战心惊的日子,最后因为晋文公生病,曹共公的人贿赂了晋文公的身边算卦的,说他的病是灭掉曹国造成的,晋文公才恢复了曹共公的位置。但是分割了很多曹国的土地,划给了鲁国。鲁国真是幸运。从战败国阵营没受到清算还直接转到战胜国里,还分到了土地,
郑国暂时躲过了风头,但是晋国始终对他念念不忘两年后再次出去攻打郑国,还带去了郑国的公子兰,公子兰是郑国人国君的儿子,但是从小在晋国长大,所以反而和晋国的关系很好,特别是私人关系,晋国出兵攻打自己的母国,他确在旁边服侍晋文公,把晋文公伺候的很舒服,,一高兴就把以公子兰为太子作为条件,两国握手言和。郑国和晋国才讲和。
有了周天子的诏书,控制了曹国卫国郑国,楚国被打败。鲁国跟随自己。齐秦两国是自己的友好盟友。整个中原都是晋国的势力范围了。不管是从法律上还是从实质上晋国的霸主地位是真的稳固了。
公元前628年,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寿终正寝。和前两位不同,晋国的霸业并没有随着晋文公的离去而人死霸灭。他的三军六卿制度还存在,他的能臣干吏多都还活着,最主要的是晋文公死后,晋国保持了稳定。郑庄公和齐桓公死后国家都是大乱,诸位公子之间争权夺利,晋国制度和别国不一样,除了继承人留在国内之外,其他的都不在本国居住,这也不容易诸位公子配制自己的私人势力,但是国家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国君的儿子不能做就只能交给大臣。进一步导致了后期国君实力的萎缩,大臣势力的膨胀,特别是长期霸主三军六卿职务的大臣。成也三军拜也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