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说齐桓公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原来一直不大明白什么是一匡天下,后来才知道,一匡天下指的安抚周室。周天子想换太子,齐桓公不同意,专门召集诸侯会盟,一起保太子。用现代外交说法说白了齐桓公是干涉别国内政。用中国历史的说法是以下犯上。
公元前655年,当时的周天子打算废掉太子郑,立自己喜欢的小儿子。郑知道之后送信给齐桓公希望能得到诸侯的支持。
齐桓公了解后,决定支持太子,于是齐桓公邀请鲁国,宋国,陈国,卫国,许国,曹国还有周王室的太子郑在首止开会,一起讨论决定支持太子为储君。狠狠的打了周天子一下。在齐桓公的带领下一起反对周天子。说白了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也是分事情,不是一味的尊重的周王室。
到了秋天的时候,诸侯在一起盟誓,相约一起辅助郑为周朝的储君。这事周天子肯定大怒的,历来君主的和太子的关系就很微妙的,事情做多了做的好会引起君主怀疑,事情做的少不管不问,君主又会觉得软弱想要废掉。所以几千年来这个就是个矛盾体,不停的废和立。其实关键点就是谁当家的问题,君主是一刻都不敢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的,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在当时能对付齐国有实力的国家也就楚国和晋国了,所以当时周惠王召见郑国的郑文公,对他晓以利害让他联系楚国和晋国对抗齐国,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突然跑了一个人,大家肯定都有疑虑的,所以诸侯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4年春天,在齐桓公的带领下一起进攻郑国,惩罚这个背叛组织的人,历来背叛组织的人都是打击对象。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回来帮忙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楚国的策略是打击郑国的邻居许国,采用围许救郑的对策,结果等诸侯来救援许国的时候,楚国就撤军了,看来楚国对齐国带领的诸侯国还是有些恐惧的。这样一来周襄王的计划的就破产了。
到了公元前653年周襄王去世,太子郑找齐国帮忙,第二年公元前652年,齐桓公再次大会诸侯,共同辅佐太子郑登基,就是后来的周襄王。
霸业的顶峰葵丘会盟
国家的内乱已经平定,外敌也已经打退,朝廷现在新天子也继位了,齐桓公现在是高高在上了,有必要开个庆功会好好总结下了。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次再次召集诸侯在葵丘开会,一起回顾了过去多年的友好关系,表示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当时参加会议的有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还有朝廷的周公。八方表示一定要世代友好下去,共同发展。
当朝天子是齐桓公拥立的,所以对齐桓公很是感谢,所以把祭祀祖先的祭肉赏赐给了齐桓公,在这当时可是很高的荣耀的,好比学校的老师发的三好学校奖状。而且赏赐了一张弓和一百把箭,还把自己的专车赏赐给了齐桓公。这些奖品够重了吧,感动的齐桓公眼泪哗啦啦的。这还没结束而且告诉齐桓公,你年龄大了,而且功劳那么大,赏给你一个特权,以后天子的圣旨不用下跪领旨了。这好像一般都是篡权的时候权臣要的特权,曹操就有这个特权。不过还好,齐桓公还没想取而代之只想做个盟主,所以礼节性的还是很重视的,依然下跪谢恩。
到了秋天,齐桓公召集诸侯在次在葵丘开会,这次是巩固上次会议的结果,打算一起盟誓。既然上次开会意向达成了,那就签合同。和现在一样,国家领导人一起会面,经过亲切会谈,双方签订友好的合作宣言。内容如下:(原文来自孟子?告子下第七节的后半部分)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一诛杀不孝顺的人,不能随便更改太子不能随便让小三上位。
第二条尊重培养有能力的人,对人品好的要表扬,
第三条是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第四条士不可以世袭,选用士人要得当,不要随便杀士大夫。
第五条不要随便筑堤,不要禁止粮食买卖。最后所以签约的国家重归于好,以往的纠纷既往不咎。
这个盟约感觉怪怪的,没什么大事,除了第二条,可以防止国家出现混乱之外。也没有提尊重周天子,和尊王攘夷一点都不沾边,看来真是只是个口号了。说来说去是把自己当成世界警察了,把周天子都凉一边了。所以参加会议的周天子的代表宰孔很不高兴,回去的路上的遇到了来参加盟会的晋献公,把他给忽悠回去了。所以这次会议作为下一届的盟主就没有参与。
在齐桓公的带领下,除了晋国有点内乱大家都相安无事,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晋国的重耳的弟弟当了晋国的君主就是晋惠公,只是这个人有点忘恩负义,而且言而无信,所以名声不大好,但是他也是一心为了晋国的。和秦国打仗还被人俘虏了。秦国虽强但是有晋国的阻挡,所以这个时期是没人阻挡齐桓公称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