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学校为了招收学生,已经把学费压到最低了,但家里为他筹措学费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从此以后,每年要多出一笔学费,为此母亲要多养一头猪,才能支撑家用。
小永庆知道,那不单单是多出一头猪那么简单,那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要增加很多的劳动。因此,自从父母答应送他去上学开始,他就知道要尽量靠自己的劳动为家里减轻负担。
小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父亲把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的时候,他还光着脚丫,家里没有鞋给他穿,书包也是一条粗布巾扎成的,雨具只有竹叶做成的笠帽,那里的雨下得很频繁,笠帽几乎是每天要戴的。父亲把他交到教员的手里,很憨厚地说:“老师,孩子给你们送来了,以后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了该打就打。”然后又嘱咐永庆:“要好好听老师的话。”
老师寒暄了两句,父亲就走了。这里的一切对永庆来说是陌生而新奇的,特别是多了这么多伙伴,小永庆别提多高兴了。然而,他在班里无论是年龄还是个头都是最小的,因为别的孩子有些已经十几岁了,他们在家做活已经很长时间了。
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没有穿鞋,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连小学老师所穿的皮鞋也是一样,补了又补,补了十几次。相比之下,小永庆的衣服还算好的,裤子虽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有“中美合作”的字样,但总归是一条象样的裤子。放学后,他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家,而且他知道,从此以后无论上学还是放学,都会只有他自己。
7岁的孩子,要提前起床,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要起到表率作用,所以他会在去上学之前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打水,井离家虽然不是很远,但是要把水缸打满仍旧会累得满身大汗。
小永庆身体太单薄了,满满的一桶水他是根本拎不动的,只能拎小半桶。力气也随着他的个子在长,11岁的时候,他已能拎动一桶水了。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桶依然沉重。
把水缸打满水,这要花去他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还要喂鸡喂鹅,然后才能吃饭去上学。上学的路要徒步跋涉3公里,再两次渡船过河,近10公里的路,才来到新店国民小学。
每次来到学校他都会很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学习,而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的同学,跟一群伙伴在一起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那时候,大部分的孩子对学习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就算能把日文前前后后都背下来,算术题都能一个不差地算出来,这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不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每天回去面对的是辛苦的父母、粗糙的食物,哪怕是穿鞋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改善,而且还要花学费,所以大家对读书提不起一丝兴趣。况且教员要用日文讲课,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没意思的事情。
教员对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要上课不捣乱,也就放任他们不学习了,虽然王永庆在学习上是一知半解,在班里成绩很落后,但是教员并不认为他很笨,相反却认为他很聪明,只是没有人正确地引导,没有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有些人自小喜欢读书,看过的书都能记住,有的人就对此不感兴趣。而环境引导还是很重要的,从父母到同学都认为读书没有用处,只要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完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让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
然而,一个人小的时候往往是不懂这些事情的,真正懂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好年龄。
王永庆就是这样,他在上学的时候从没有对书本产生过兴趣,直到他创业以后才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并不是遗憾没有上大学,而是后悔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没有用心。这是最令人懊悔的事情,同样是求学的时光,而自己却荒废了。
那时候,每到暑假就要帮家里做好多事情,休息的时间就去山上掏鸟窝,或者去河里摸鱼。直到每十天要回学校去报到的时候,才会匆匆忙忙地写作业,一个晚上把所有作业做完,应付第二天的检查。
事隔70多年,王永庆想起这些少年往事,仍不能释怀,好在多年以后,自己能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把经验积累到一起,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比从课本上得来的知识更牢固,更实用。
他7岁那年,母亲又一次怀上了孩子,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略微好转了一些,生活也改善了一点,母亲的脸上多了一些笑容。此时,小永庆才发觉母亲笑起来挺好看的。
妹妹恩燕出生时只有小永庆在场。那天母亲像往常一样挺着肚子辛苦地忙碌着,突然开始肚子疼,她知道自己快要生了,坚持着烧了一些热水,然后把蜡烛点燃,把剪刀放在身边。
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过后,斗大的汗珠从母亲额头上滚落下来,小永庆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傻傻地看着。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母亲也已经气喘吁吁了,她抬起手在蜡烛上把剪刀前后烧了几遍,直到有些烫手为止,然后剪断脐带,把妹妹包好。
母亲用热水洗了一下身体,就开始照料新生的妹妹,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更看不到欣喜。是啊,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是这样,每个家庭都有一大堆孩子,生活的重担让母亲已经有些麻木了,对自己对孩子都少了关照。他觉得母亲也是很无奈的,她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也想多花点时间悉心照顾他们,可每天还要为了生活奔波,把母爱都淹没在生活的琐碎当中。生产的疼痛还没有消失,母亲就又开始在屋旁的水沟里洗刷一家人的衣物。当然,那天晚上,母亲还要像往常一样,不露声色地在厨房里忙活一家人的饭菜。
母亲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一天也没闲地辛勤劳作着,打点着全家人的生活。王永庆觉得母亲太辛劳了,他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那时候,每天放学后,王永庆都要扛一袋50斤的饲料,好带回家喂猪。50斤的重量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些不堪重负了。起初,他每走500米就要休息一下,然后换个肩膀,直到两个肩膀都被压红为止。
很长一段时间,他就是这样吃力地走回家的。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永庆说:“当时感觉最讨厌的就是,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背上50斤的饲料。”
父病母劳,祸不单行毅字诀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灾难并不会因为一个家庭的幸福而动恻隐之心,它还是会来,甚至就在你认为一切将要好转的时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不知道后面酝酿着什么,就在你刚刚展开笑容的时候,魔鬼的手已经伸了过来。
王永庆9岁的时候,父母刚好结婚10周年。这10年来,父母之间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吵吵闹闹,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然而他们是相濡以沫的,大家都在心里惦记着对方。在母亲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下,永庆全家不用再为温饱而发愁,过起了比较幸福的生活。
但是,谁会想到,即使这得来不易的幸福也很快被不幸淹没了。
繁重的体力劳动终于把父亲击倒了,父亲的体质本来很差,再加上经年累月的劳动,无异于雪上加霜。病情急剧恶化,最后连大小便都失禁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发出的痛苦呻吟是笼罩在全家人心头的不幸阴影。全家人看不到希望,顶梁柱倒了,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不敢想。
因为在不可预知的未来,父亲的病将会怎样,大家心里都没底,就连医生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只有母亲是坚定的,她一直在坚持。如果她退缩了,这个家就真正完了。
此时,永庆下面已经多了两个与他相差两三岁的弟弟,还有四个妹妹,一共8个兄弟姐妹。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孩子多的家庭都是极其艰难的,永庆家也不例外。收入的匮乏让8个孩子成为了生活的负担,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像是打仗一样,因为总是不够吃。
这一年,王永庆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父亲病倒在床,一家的生计全靠母亲种菜、种蕃薯、养猪来维持。于是,王永庆不得不开始半工半读,他一边给人家看牛一边读书,一个月赚五毛钱来贴补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