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希望不要读书,好多赚点钱,早日治好父亲的病,然而父母不同意,他们希望他能读到小学毕业,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不能就此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小永庆有的时候上午去放牛,有的时候下午去,剩下的时间赶到学校去上课。
这种情况在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中是常见的,教员们也无话可说,总之还会有半天时间在学校上课,希望他们能多学一点知识,教员们也就算尽力了。
父亲要医病,但是在那么偏僻的山里,连医生都不可能有,就更别说医院了。从那里到最近的医院去要换乘两次船,再走山路到一个叫景美的地方。为了接受治疗,要去台北大医院的话,必须要雇佣两个人,让父亲坐在轿子上抬过去。再加上要负担那么昂贵的医药费,这对生活在贫困山村里的家庭来说,简直无法想像。
但是母亲是倔强的,她深爱着父亲,不管怎么样,都要出山医治父亲。母亲开始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曾经到过台北大学医院、红十字会、马惠医院、任本医院等有名的医院去接受治疗,带着父亲去拜访了很多的名医,最后住进了马惠医院。母亲全心全力地照顾着父亲,把从牙缝里积攒下来的钱全花在了住院费上。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永庆一家人所经历的痛苦是难以言表的。苍天不负苦心人,父亲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这个家庭再也无法承担进一步治疗的费用了,母亲心里满是愧疚,可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只要能为父亲治病,小永庆什么事情都是愿意去做的。
小永庆和兄弟姐妹们每天小心翼翼地侍候在父亲身旁,他们不知道怎么做父亲才会好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父亲生气,他们都变得很乖的样子,给父亲多少带来了一点欣慰。
然而,父亲的病一直缠着他不肯离去,就这么拖着。父亲在等待中变得越来越自卑了,他开始责怪自己连累了这个家,母亲的辛苦劳作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卧床不起。他不忍心这么折磨母亲,终于,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情。
有一天深夜,感觉到由于自己的病才使得这个家陷入倾家荡产、食不果腹境地而深深自责的父亲,来到自己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茶树山坡上试图自杀。但庆幸的是,由于父亲的身体极度虚弱,榕树显得太高了,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一不小心就滚下了山坡。
也许是亲人之间心灵相通,母亲在睡梦中醒来不见了丈夫,便预感不妙,疯狂地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倒在山坡下的父亲,把他背回了家。回到家父亲和母亲抱头痛哭,哭声惊醒了熟睡中的8个孩子,全家人一起放声大哭。没有经历过如此悲惨情景的人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件事带给一个人的震撼,这是一种绝望,然而正是这种绝望让大家紧紧地抱在一起,10个人的力气拧成一股绳,这样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王永庆暗下决心,将来要建一所台湾最大的医院,救治天下所有的人,特别是穷苦的病人。多年之后,王永庆终于圆了这个梦,他在台湾建造的长庚医院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医院系统,医院从建立起就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医疗费收得非常低,甚至减免一些病人的医药费用。
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忍耐,给了家人无穷的希望与力量,引导着父亲和8个孩子。也许是母亲的虔诚感动了上天,也许是这一家10口人的亲情创造了奇迹。奇迹发生了,已经病入膏肓试图自杀的父亲病情突然间有所好转,没有几个月,父亲居然可以独自走动了。接下来,病情一天一天好转,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痊愈了的父亲已经站起来准备收获茶叶了。
父亲的康复让永庆的家庭再次恢复了活力,村里的人都说是母亲的虔诚感动了上天。这样,永庆的家庭再次点燃了重新开始的希望。“是上天安排你们的父亲好转的,我们只是一直在坚持。活着需要勇气,你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母亲的话当时深深地烙在了永庆的心头。
在家里,干活最多的是母亲,可吃饭最晚的也总是母亲。母亲总是让全家人先围坐在饭桌旁,照料大家。等大家吃完了,才开始吃。但这时候所谓的饭菜只剩下几根咸菜和一些清汤了。即使这样,母亲依然吃得津津有味,不舍得浪费一粒米,并以此来教育孩子们。正是母亲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中教育了8个孩子要互相依靠,战胜困难。
王永庆简朴的习惯是从小就养成了的,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中一丝都没有改变。这样的小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王永庆每次喝咖啡的时候,会先将奶精打开,将奶精倒入咖啡杯中,再用小汤匙舀一点咖啡放入奶精盒中,轻轻地涮一涮,再倒回杯中。糖包也是先撕开一角,倒入一半,将剩下的递给邻座,顺便交待他不必再撕开新的糖包了。
王永庆招待客人时,也不会去外面的餐厅,大多选在台塑的招待所里,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开销。而且用的是中菜西吃的办法,既卫生,又避免浪费。吃自助餐时,如果客人拿的菜太多吃不完的话,就会被要求打包带回去。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形,客人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一般人都会适量取菜,不会发生浪费的情形。
因为有了母亲,即使是在父亲同病魔作斗争的最艰难的时期,永庆的家庭也能和睦地生活着。因为有了母亲,全家人都焕发了生机,永庆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王永庆回忆起自己慈爱的母亲时,他说:“每当我想起母亲,想起母亲所过的那些数也数不清的艰苦日子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母亲从来没有屈服过。相反地,母亲用她坚强的忍耐和坚韧的毅力诠释了生活的真谛。母亲的光阴并没有虚度,在我的心中,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教诲。”
斗转星移,王永庆10岁时,他祖父告诉他说:“茶山将来会变成废山,茶山是无根底的。因为茶树种植于山地,为使茶树发育良好,要除掉周围的杂草;由于雨水的冲刷使土壤流失,其斜坡山地有一天会只剩下石头。不但种茶树没有前途,连种植其他树木都有问题,所以,靠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后代不要靠茶为生,只有山林耕田才有希望。”
当时,王永庆不明白,为什么村子里的人不搬到山外面,难道外面的世界不如这里好吗?
多年以后,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父辈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而且人老了就失去了追求的勇气,在乡下,不种茶,有林地,应该可以勉强生活下去。然而外面的世界,在他们看来,要谋生谈何容易。
当时处于殖民地,山林都是官有的,木材也由日本人的会社经营,本省人要做木材生意是不可能的。所以能谋得一份卖苦力的工作,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做日本人的苦工,还得托人去讲情!
祖父在他的告诫里寄托了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对贫穷的一声呐喊和对命运的反抗。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童年,王永庆还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穷困的家庭里吗?
这恐怕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可以想见,王永庆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固然有一点无可奈何,但却是真心的。母亲忙碌的身影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勤劳,没有劳动就不会有饭吃,没有劳动就永远不知珍惜;没有劳动就永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他没有过多的抱怨,相反从这个贫困的家庭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一个人最亲近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人,除了父母就应该是兄弟姐妹了,大家是同胞手足,都是父母所生,只是长幼有别。兄长对于弟弟妹妹的关照和容让,总是要付出多些。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王氏家族各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共同奋斗。
中国有一句古话:“有钱难买幼时贫。”贫困中长大的孩子才能够看到父母的艰辛,才会萌生出让父母过上舒适生活的决心,贫穷也能让一个人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广,对兄弟姐妹更能够以诚相待,而不是勾心斗角。
如此看来,贫困的童年生活对王永庆来说是幸运的,贫困锻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品德。
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中再也供不起他继续上学了。于是他告别了校园,在父亲的茶园做下手,踏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路。但这并不是王永庆的希望所在,基于祖父的一番话,再加上在家乡连做苦工赚钱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他15岁那一年,就立志要出外去闯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