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主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陇亩。善计谋,通兵法,留心世事,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乃见,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北、湖南)、益(今四川)两州,和好西南各族,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的策略,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佐备联孙攻曹,大败曹兵于赤壁,并占据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辅佐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他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并决以政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整官制,修法度,任人唯贤,赏罚必信,推行屯田,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率军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着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治国有术,治家也有方。这里介绍他的《诫子书》二则、《诫外孙》一则,以飨读者。
诫子书
【原文】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1],非宁静无以一五一致远。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2],险躁则不能理性[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4],多不接世[5],悲守穷庐[6],将复何及!
二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7],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8]。主意未殚[9],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于乱。
——节录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注释】
[1]淡薄:恬淡寡欲。
[2]慆慢:怠慢。研精:精深的研究。
[3]险躁:急躁。
[4]枯落:枯黄的落叶。喻人生易逝。
[5]接世:与世交际。
[6]穷庐:亦作“穹庐”。古代以称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7]归性:返回本性。
[8]至:极;最。
[9]主:主人。殚:尽。
【译文】
一
君子的行为,宁静用来修养身心,卑谦用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显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的。学习需要内心宁静,才能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没有办法扩大自己的才能,内心不宁静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问。怠慢偷惰就不能进行精深的研究,内心急躁就不能理顺自己的性情。年华随着时光驰去,意志随着日子一天天消逝,就如同变成枯黄的落叶,大多不能与世交际,悲哀地坐守在毡帐里面,那时再来后悔,还怎么来得及!
二
酒的设置,是为了符合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的需要,使人返回自己的本性。礼仪完毕就结束酒宴,这就是和的顶点了。主人的意致未尽,宾客也还有余兴,可以喝到醉的程度,但不要出现乱性的场面。
【评析】
一
诸葛亮这则家书谈的是学习的重要性及如何学习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不学习就不能扩大自己的才能,内心不宁静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问。
时光易逝,一个人等到老时一事无成,再来后悔,又怎么来得及!他谈的这些道理,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启迪意义。
二
诸葛亮这则家书谈的是饮酒的问题。他认为,适量饮酒,是礼仪及人的身体和人的本性的需要。酒宴上,主、客兴致勃勃,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是可以的,但不要出现乱性的场面。这些话不无一定道理。
诫外孙
【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1],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2],恻然有所感[3],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4],虽有淹留[5],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6]?若志不强毅[7],意不慷慨[8],徒碌碌滞于俗[9],默默束于情[10],承窜伏于凡庸[11],不免于下流矣[12]。
——节录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注释】
[1]凝滞:粘着;拘牵。《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庶几:旧指贤者。揭:高举。揭然:高高的样子。
[3]恻然:诚恳的样子。恻:通“切”。诚恳。
[4]嫌吝:仇隙和耻辱。
[5]淹留:滞留;停留。
[6]患:忧虑。济:成功。
[7]强毅:坚强;果决。
[8]慷慨:意气激昂。
[9]碌碌:平庸貌;随众附和貌。滞:滞留。
[10]默默:不得意的样子。束:拘束。
[11]承:继续。窜:伏匿。凡庸:平凡;平庸。
[12]下流: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比喻卑下的地位。
【译文】
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远,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贤者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人咨问,除去仇隙和耻辱,即使有所滞留,对于美趣又有什么损害?又担忧什么不会成功?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激昂,徒然随众附和,滞留于世俗,不得意地拘束于感情,只会继续伏匿于平凡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评析】
诸葛亮在篇中谈到,一个人应当保存高远的志向,要意志坚强,意气激昂,广咨问,不要随众附和,滞留于世俗,拘束于感情,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成为平凡的人,才能免于卑下的地位,也才会事无不济。他对外孙的这些教诲,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