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江河之水有分脉,山中之树木有分枝等通俗易懂、浅显明白的道理,来比喻论证家族与宗族之间、尊祖亲宗与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之间的密切关系,重点强调用封建的宗法规条来束缚人们的手脚,服服帖帖地忍受统治者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引起注意的。然而,其中关于以富济穷,以勤克怠,为人须讲亲情、逊让、厚道等思想,却可以在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取其精华。
和乡党以息争讼
【原文】
古者五族为党[1],五州为乡[2],睦姻任恤之教由来尚矣[3]。顾乡党中生齿日繁[4],比闾相接[5],睚眦小失[6],狎昵微嫌[7],一或不诫,凌兢以起[8],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负者自觉无颜,胜者人皆侧目,以里巷之近而举动相猜,报复相寻,何以为安生业、长子孙之计哉?!圣祖仁皇帝悯人心之好竞[9],思化理之贵淳[10],特布训于乡党,曰和所以息争讼于未萌也。
朕欲咸和万民,用是申告尔等以敦和之道焉。
《诗》曰[11]:“民之失德,干以愆。”[12]言不和之渐,起于细微也。
《易·讼》之象曰:“君子以作事,谋始言息讼[13]。”贵绝其端也。是故,人有亲疏,概接之以温厚。事无大小,皆处之以谦冲[14]。毋恃富以侮贫,毋挟贵以凌贱,毋饰智以欺愚,毋倚强以凌弱,谈言可以解纷,施德不必望报。人有不及,当以情恕;非意相干[15],当以理遣。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16]。一朝能忍,乡里称为善良;小忿不争,闾党推其长厚。
乡党之和,其益大矣。古云:“非宅是卜,乡邻是卜。”缓急可恃者,莫如乡党。务使一乡之中父老子弟联为一体,安乐忧患视同一家。农商相资,工贾相让,则民与民和。训练相习,汛守相助,则兵与兵和。兵出力以卫民,民务养其力;民出财以赡兵,兵务恤其财,则兵与民交相和。由是而箪食豆羹[17],争端不起;鼠牙雀角[18],速讼无因。岂至结怨耗财,废时失业,甚且破产流离,以身殉法而不悟哉!若夫巨室耆年[19],乡党之望;胶庠髦士[20],乡党之英,宜以和辑之风为一方表率。而奸顽好事之徒,或诡计挑唆,或横行吓诈,或貌为洽比以煽诱[21],或假托公言而把持,有一于此,里闬非宁[22],乡论不容,国法俱在,尔兵民所当谨凛者也[23]。夫天下者,乡党之积也。尔等诚遵圣祖之懿训[24],尚亲睦之淳风,孝弟因此而益敦,宗族因此而益笃。里仁为美[25],比户可封。讼息人安,延及世世。
协和遍于万邦,太和璒于宇宙[26]。朕与尔兵民永是赖矣。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注释】
[1]五族为党:周朝民户编制规定,合一百家为一族,五百家为一党。
[2]五州为乡:周朝民户编制规定,合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
[3]睦姻任恤之教:《周礼·地官》中把人的善行分为六种,此为后四种。
[4]生齿:泛指人民、人口。
[5]比闾:周朝地方基层组织形式。《周礼·地官》说:“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
[6]睚眦(y佗z佻):本意为发怒瞪眼,引申为怨恨。
[7]狎昵(xi佗n佻):指亲近的意思。
[8]凌兢:本指寒冷的地方,引申为恐惧。
[9]好竞:喜欢相互争胜,好强不服输。
[10]化理:风气道理。
[11]《诗》:指儒家经典之一《诗经》。
[12]“民之失德,干以愆”:此语出自《诗·小雅》;“干”,指粗薄的食品。
[13]息讼:停止打官司。
[14]谦冲:谦虚的意思。
[15]非意相干:无故寻衅闹事。
[16]愧悔:惭愧后悔。
[17]箪食豆羹:挑着盛有豆粥之类的食物慰劳士兵。
[18]鼠牙雀角:《诗·召南》说:“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后人用以比喻那些无端寻衅打官司的人。
[19]耆(q侏)年:年老的人。
[20]胶庠髦士:古代学校里的英俊之士。
[21]洽比:和谐亲切。
[22]里闬(h伽n):乡里内部。
[23]凛:严肃;严厉。
[24]懿训:好意的训示和希望。
[25]里仁为美:此语出自《论语·里仁》,后人持此为对别人所居住之地的美称。
[26]璒:同“蒸”的含义,指景象蒸蒸日上。
【译文】
中国古代周朝时曾经确定民户编制,以一百家为一族,以五族即五百家为一党,以五党即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合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对人民有关和睦、联姻、任免、抚恤等方面的教诲从来就很重视。但因乡党、宗族中人口日益增多,一家一巷间相互接连,怨恨之情小有发生。亲近之情稍生嫌隙,一旦不加以警惕注意,则麻烦的事情就会产生。
以至于发展到纠纷不断,闹到屈辱于官署,托身狱吏。败讼者自觉脸上无光,胜讼者则人人对他看不起。以相亲相邻经常生活在一块而举动相互疑心,寻求报复的机会,这怎么能够做到为安居乐业、为教养子孙后代去筹划办法呢?!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可怜人心之好强争胜,思念教导民众之道理很重要,特意布训于乡里,指出和睦亲近可以止息争端于未发之际。
我决心以调和天下民情为己任,从而重申告诫你们如何亲近和睦的道理。
《诗经》上说:“民之所以不和睦不亲近,只是开始于细小的事情上未加以防范。”《易经·讼》之象上说:“有才德的人上任治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法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纠纷。”重视的是把争端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虽有亲疏远近之分,但应一概予以温厚亲诚。凡事无论大小轻重,都要处之以谦逊的态度。不要自恃富裕以侮辱贫困之人,不要挟持尊贵以欺凌低贱之人,不要假托聪明以欺侮愚笨之人,不要倚仗强势以凌慢弱小之人,谈话之中可以化解纠纷,施德于别人不要希望图报。人家如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应当以情感来加以原谅;出现了意料不到的寻衅闹事纠纷,应当以道理去加以排解。你既然有宽容的气度,他则必然会产生悔悟之心。一时能够忍耐,乡里称为善良之人;小小生气之事不予计较,闾党推为长厚之人。乡党之和,其好处大得很。
古语说:“不是占卜住宅重要,而是选择邻居重要。”有什么缓急之事可以依靠者,不如乡里中的乡邻戚友。务必使一乡之中上下联成一体,安乐忧患看做为一家;种地经商者相互资助供给,工匠和做生意的人相互推让支持,于是民与民之间就会和睦相处。训练方面相互习演,防守方面相互配合,于是兵与兵之间关系就会和谐融合。兵出力以卫民之生命财产安全,民一定致力其供养之任;民出财以供给于兵,兵一定致力于爱惜民财,则兵与民彼此和睦共处。从而,老百姓挑着盛有豆粥之类的食物慰劳士兵,秩序井然,争端之事不会发生;无端寻衅闹事的人,要想很快兴起一场官司也就没有缘由了。如果都是这样,怎么会弄到相互结怨而耗费资财,荒废时光而失去生业,甚至于破产流离,以身殉法而不醒悟呢?那些大家族中的年老之人,是乡党中的希望所在;在学校里的英彦之士,则是乡党中的精英,理应以和协辑睦之风范为所在一带人民的表率。而奸巧愚顽、好事生非的人,或者施以诡计百般挑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横行乡里吓诈钱财,或者表面上看起来和谐亲切而骨子里却百般煽惑诱使,或者假托客观公正的言词而把持地方一切。如果有其中的一件事发生,则乡里内部就不会安宁。这既为乡里的舆论所不容许,而且国家的法纪俱在,你们兵民人等应当以忠诚的态度严格加以遵守。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是由一乡一党之积聚集合而来。你们诚挚地遵守我的父亲圣祖仁皇帝美好的训谕,崇尚亲近和睦的淳厚风气,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之事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宗族内部的人就会因此而越来越忠厚笃实。被人尊称为仁者所居之地,家家户户可以安居乐业。争端不起而人人相安无事;且将代代延续下去。协调和谐之风遍布于全国各地,万物相和之元气蒸蒸日上。我与你们这些天下臣民就永远可以依赖于此了。
【评析】
该篇引经论典、鉴古于今,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浅显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一乡一党之中家与家、族与族、人与人之间相互和睦亲近的道理,诸如不要以富侮贫,不要以贵欺贱,不要恃强凌弱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当然,全篇所言和睦亲近的道理,主要是为了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掩盖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性以及不可调和性,这点是需要读者引起注意的。
重农桑以足衣食
【原文】
朕闻养民之本,在于衣食。农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者天子亲耕[1],后亲桑[2],躬为至尊,不殚勤劳,为天下倡。凡为兆姓,图其本也。夫衣食之道,生于地,长于时,而聚于力。本务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故勤则男有余粟[3],女有余帛[4];不勤则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其理然也。彼南北地土虽有高下燥湿之殊,然高燥者宜黍稷[5],下湿者宜粳稻[6]。食之所出不同,其为农事一也。树桑养蚕,除江浙、四川、湖北外,余省多不相宜。然植麻种棉,或绩或纺,衣之所出不同,其事与树桑一也。愿吾民尽力农桑,勿好逸恶劳,勿始勤终惰,勿因天时偶歉而轻弃田园,勿慕奇赢倍利而辄改故业。苟能重本务,虽一岁所入,公私输用而外,羡余无几,而日积月累,以至身家饶裕,子孙世守,则利赖无穷。不然,而舍本逐末,岂能若是之绵远乎[7]?至尔兵隶在戎伍,不事农桑,试思月有分给之饷,仓有支放之米,皆百姓输纳以散给。尔等各赡身家,一丝一粒,莫不出自农桑。尔等既享其利,当彼此相安,多方扞卫,使农桑俱得尽力。尔辈衣食永远不匮,则亦重有赖焉。若地方文武官僚俱有劝课之责,勿夺民时,勿妨民事,浮惰者惩之,勤苦者劳之,务使野无旷土,邑无游民,农无舍耒耜[8],妇无休其蚕织,即至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9]之畜,亦皆养之有道,取之有时,以佐农桑之不逮。庶几克勤本业,而衣食之源溥矣[10]。所虑年谷丰登,或忽于储蓄布帛充赡,或侈于费用不俭之弊与不勤等,甚且贵金玉而忽菽粟,工文绣而废蚕桑,相率为纷华靡丽之习,尤尔兵民所当深戒者也。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享富庶之盛而致教化之兴,其道胥由乎此。
我圣祖仁皇帝念切民依,尝刊《耕织图》颁行中外,所以敦本阜民者甚至。朕仰惟圣谕念民事之至重,广为诠解,劝尔等力于本务。余一人衣租食税,愿与天下共饱暖也。
——节录自《四库全书·子部》
【注释】
[1]天子亲耕:古代天子即皇帝在春季到来时举行耕田之礼。
[2]后亲桑:古代春季的最后一个月,皇后举行躬亲蚕桑的典礼。
[3]粟:古代泛指谷类。
[4]帛:丝织品的总称。
[5]黍稷(sh俪j佻):指五谷杂粮。
[6]粳稻;稻子中的一种,耐湿寒,米不粘。
[7]绵远:久远。
[8]耒耜: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
[9]豚(t俨n):小猪。彘(zh佻):古代指猪。
[10]溥:普遍;广阔。
【译文】
我知道养民的根本在于吃饭穿衣,而种地养蚕则是吃饭穿衣的来源。
男人不耕种田地,就有可能挨饿;女人不纺纱织布,就有可能受冻。古代做皇帝的人在每年春季到来时举行耕田的典礼,皇后则在春季的最后一个月里举行躬亲纺织的典礼,把种地养蚕的事情看得特别重要,身为至尊但不顾辛劳、竭尽全力为天下人首先做出表率。这一切为的都是天下亿万人民,图的则是重视养民治国的根本。吃饭穿衣之道,生于适合于它的土地,长于适合于它的时令季节,而要最后取得好的结果则要靠人力。根本任务所在,稍不自己努力去实现,就会坐受其困苦。所以,勤劳则男子有剩余的粮食,女子有多余的衣物;不勤劳则上不能侍奉父母双亲,下不能供养妻子儿女。其道理就是这样。我国南北地土虽有高下、干燥湿润的区别,然而高坡干旱之地适宜种植五谷杂粮,低下湿润之地适宜种植粳稻。
粮食的生产来源和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农业方面的事情。种植桑树以养蚕,除了江苏、浙江、四川、湖北以外,其他省份大都不适宜此事。然而,种植麻类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或者搓麻线麻绳,或者纺纱织布,衣服之制造不同,而其与种桑养蚕的事情是一致的。希望我全国老百姓尽自己之力而把吃饭穿衣方面的事情办好,不要好逸恶劳,不要起初勤劳,最后懒惰,有始而无终,不要一碰到因天灾收成偶然歉收就轻易抛弃自己的田产家园,不要看到某一货物紧缺可以赚大钱而总是改变自己以往的职业。
假如能够注重务本,虽一年收获的粮食,除去所需公私花费之外,剩余不多;但只要日积月累,就可以身家富裕,加上子孙世守,则利的来源无穷无尽。如果舍本逐末,岂能如是延绵长远之生计吗?至于你们兵士隶在军营,不耕种田地,不植桑养蚕,试思每月有分给之饷银,仓库里有按日支放之米粮,都是由于老百姓缴纳才得以无缺食之虞。你们各人供给自己和家里人的食物钱财,一丝一粒,无不来自于老百姓种田耕地、植桑养蚕。
你们既然享受其利,也就应当彼此相安,多方扞卫,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使其尽力把田地种好。你们这些当兵的吃饭穿衣永远不会缺乏,主要的依靠也就在于此。假如地方文武官吏都知道有劝导督教的责任,不占据老百姓从事农桑的农时,不妨碍老百姓从事农桑的农事,对轻浮懒惰之人加以惩罚,对勤苦耐劳之人加以慰劳奖赏,务必使乡村无荒废之地,城镇无游手好闲的人,男人不舍弃其耕作农具,妇女不休止其养蚕织布,即使是对于山上、水塘、园林、苗圃中瓜果蔬菜之类的收种,鸡鸭狗猪等家畜方面的饲养,也都讲究养之有道,取之有时,用以辅助吃饭穿衣方面的不足。这样,也许就可以专务自己的本业,而吃饭穿衣之来源则会广阔。所忧虑的是五谷丰登之年,或忽用储蓄布帛补充供给,或由于奢侈而导致费用不俭之弊及不勤等,甚而有贵金玉而忽视五谷,擅长在丝织品和衣服上绣有彩色花纹而废弃蚕桑本业,相互竟为纷华靡丽之风习,此尤需尔兵民人等应当深以为戒的。自古以来,兴盛君王之世,老年人穿的是丝织之衣,吃的是鱼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共享富庶之盛而使得政教内化之风气日益兴起,其道理全在于此。我圣祖仁皇帝思念关切天下人民生活之依归,曾经刊印《耕织图》颁行于全国各地,其所以注重根本、扶持民众的意愿更加深切。我敬思圣祖仁皇帝圣谕思念民事之至关重要,广为解说,劝天下臣民各自致力于农桑本业。我一人穿衣吃饭都来自于民间租税,愿与天下民众共享幸福之乐。
【评析】
此篇强调吃饭穿衣是一件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民生大事,辩证地阐述了耕种粮食、纺纱织布与人的勤劳节俭有极密切的关系。不仅乡村农人应该务其根本,不要丢弃正业,而且那些在军营服役的士兵以及从政的官吏等,也都应该关心农业,为老百姓办好事。这一重视农业的观点至今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尚节俭以惜财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