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荷蒙朕思作王贝勒贝子[1],各自分家异居矣。但当谨遵国法、守尔等本分度日可也。尔等王职惟朝会大典,除此,凡外边诸事不可干预。
朕若命以事务,当视朕之所命,尽心竭意,方不负朕之所用,而贻人讥笑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贝勒: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
【译文】
你们受到我的恩典作了亲王,各自分了家独立居住。但应当谨遵国法,安分守己地度日。你们的王职只限于朝会大典,除此之外,凡是外边的各种事务皆不可以干预。我如果命令你们做什么事,应当遵照我的命令,尽心尽意,才不至于辜负我对你们的重用,而被人讥笑。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身为皇家贵族子弟,必须“谨遵国法”,“本分度日”;为皇家效力时要“服从命令”,“尽心竭意”。如果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其本身的含义有其合理之处,可资借。
要识前言往行则须多读经书
【原文】
《易》云[1]:“天在山中,大畜[2]。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夫多识前言往行要在读书。天人之蕴奥在《易》,帝王之政事在《书》[3],性情之理在《诗》[4],节文之祥在《礼》[5],圣人之褒贬在《春秋》[6],至于传记子史皆所以羽翼。圣经记载往绩,展卷诵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故谓之畜德,非徒博闻强记,夸多斗靡已也。学者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焉。其芜秽不经之书、浅陋之文,非徒无益反有损,勿令入目,以误聪明可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易》:《易经》,由卦、爻两种符号和说明卦的卦辞、爻的爻辞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观点。
[2]大畜:《易经》卦名,有蕴畜、畜止的意思。
[3]《书》:儒家经典之一《尚书》。
[4]《诗》:儒家经典之一《诗经》。
[5]《礼》:《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
[6]《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
【译文】
《易经》上说:“天在山中,有蕴畜的现象,君子见有此现象,即效法它的精神,更多地了解前代的嘉言善行,以畜积其德行。”更多地了解前代嘉言善行的要诀在读书。天与人蕴含的奥秘在《易经》,有关帝王的政事在《尚书》里,性情的事理在《诗经》里,礼节仪式的详细记载在《礼记》里,圣人对世事的褒贬在《春秋》里,至于传记子史之类的书籍都可以有所帮助。圣贤的经书记载了往日的历史功绩,展卷诵读,就会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智慧与见识变得精细明察,涵养深厚,所以叫做畜德,而不只是博闻强记,自夸宏博。学习经史的人要分别根据自己的能力所及,分析它们先后的经验教训而达到一定的成就。那些杂乱污秽不正常的书,浅陋的文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不要去看,以害了自己的聪明。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要识前言往行则多读儒家经典。多读“则日闻所未闻,智识精明,涵养深厚。”
读书能知古今事理
【原文】
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1];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2],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乎万事万物之理矣。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六合:指天地四方。
[2]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
和《春秋》。
【译文】
圣贤的书所记载的都是天地之间自古至今万事万物的道理,能够凭借这些书而懂得一些道理,那么这些道理就会有实用价值。由一个道理的微小之处,可以包容天地四方的广大;用一天短暂的时间,可以完全了解一千年前遥远过去的事情。世界上读书的人出生在百世之后,想要知道百世之前的历史;人们居住在一间闭塞的房子里,想要了解天下的道理,没有书怎么能够做到呢?天下的书籍,《五经》之下,如传记、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上至天,下至地,中间的人和事物等等,固然没有不具有的事物,也没有缺少任何一个道理。读书人确实就当前每一件事而求之,那么就可以通晓天、地、人三才,并兼而掌握万事万物的道理了。虽然书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学习也必须由广博而达到简要,然而如果真正能够做到精而简要,用来融会贯通它们的多与广博,便能综合其大以做到穷尽无余,汇聚其全准备不时之需。圣贤的道理怎么能超出这些呢?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一定要多读圣贤之书。因为欲通晓百世之事,欲洞悉天下之理,不读书是无法做到的。鼓励大家读圣贤之书固然是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所致,但是提出读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君子有三戒
【原文】
孔子云[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戒色、戒斗之时已过,惟或贪得,是所当戒。朕为人君,何所用而不得,何所取而不能,尚有贪得之理乎?万一有此等处,亦当以圣人之言为戒。尔等有血气方刚者,亦有血气未定者,当以圣人所戒之语各存诸心而深以为戒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孔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所戒的是色;等到成为壮年,血气方刚,所戒的是斗;等到年老以后,血气已衰,所戒的是得。”
我现在年纪老了,戒色、戒斗的时候已经过去,只是或许还贪得,这是应当戒的。我作为人君,有什么用的得不到,有什么取的不能取,还有贪得的道理吗?万一有贪得的地方,也应当以圣人的话为戒。你们中间有血气方刚的,也有血气未定的,应当把圣人所戒的话各自记在心里,深深引以为戒。
【评析】
在这篇训诫中,康熙帝告诫子孙要戒色、戒斗、戒得。今天有少数年轻人血气方刚,常因相互之间的口角纠纷而发生争斗,甚至拳脚交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闹出命案的也不乏人在。这些人读一读康熙帝这篇训诫,是会获得教益的。
为政须有益于民
【原文】
孔子云[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诚为政之至要。朕居位六十余年,何政未行?看来凡有益于人之事,我知之确,即当行之。在彼小人,惟知目前侥幸,而不念日后久远之计也。凡圣人一言一语,皆至道存焉。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孔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这的确是治理政事最重要的道理。我在位六十多年,哪样政事没有施行过。看来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我知道得确切,就应当去做它。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只知道图目前侥幸,而不考虑日后久远之计。凡是圣人的一言一语,最好的道理就包含在那里面了。
【评析】
康熙帝认为,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就应当去做。这一点,是应当予以肯定并仿效实行的。但他在训诫中又提倡实行愚民政策,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却又是应当予以否定并进行批判的。
治人者要以身作则
【原文】
凡人有训人治人之职者,必身先之可也。
《大学》有云[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特为身先而言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大学》:儒家经典之一。
【译文】
凡是有训导人、治理人的职责的人,一定自身先以身作则才可以把事情办好。《大学》上有话说:“君子自身有仁让之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身没有贪戾之心,然后才去责备别人。”
这话是特意为自身先以身作则而说的。
【评析】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康熙帝能够认识到,无论训导人、治理人,自己先要以身作则,这确实难能可贵。
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
【原文】
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1],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亹亹(w侑i):动听;有吸引力。
【译文】
劝诫之词,古今名论娓娓动听。这在书籍中是无处不有的。这些话情意深厚,沉痛恳切,反复叮咛,总之,希望人听信遵行罢了。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为什么关切而谆谆训诫像这样,是希望用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是希望人们能知道前车之所以翻覆,而引以为后车的鉴戒。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这么推心置腹教诲人们的意思,难道可以草草地略过?因此我经常教人看古人书,必须想到作者一番苦心,千万不要辜负前人接引后学的深意。
【评析】
这篇训诫要人读古人书,不可草草略过,必须想到作者一番苦心。我们有不少人读古人书和其他书籍,正犯有这种囫囵吞枣、草草略过的毛病。这些人可从康熙帝的训诫中获得教益,改正看书不求甚解的毛病,老老实实地认真读几本书,做到透过字面,理解作者苦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