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影视界声名显赫的实力派巨星,葛优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喜剧演员“第一人”,他不仅手捧国内表演最高奖“金鸡奖”,而且还获得第47界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位戛纳影帝。不过更难能可贵的是,成名之后的葛优毫无凌人盛气,依然保持了一种可贵的平常谦和的心态,这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葛优是1988年因主演《顽主》成名的,后连续主演了《围城》《编辑部的故事》《烈火金刚》《霸王别姬》《活着》等,他由此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男演员,身价三级跳,各种演出和广告代言的邀约络绎不绝。但与他合作得最多的导演冯小刚这样说葛优:“我接触的演员无数,无论大牌还是新人,最主要的是看人品,通过人品便可以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个演员的艺德,而葛优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
让冯小刚发出这样的感慨,缘于这样一件事:艺术造诣深厚的喜剧演员,银幕下往往是不苟言笑的人,葛优也不例外。每每走在大街上,冯小刚总是两手插在裤兜里,昂着头,有一点“匪气”,而葛优则是平视前方,面无表情,一旦被影迷认了出来,他一定会在瞬间换上笑容,甚至哈下腰客客气气地给签个名。
有一次冯小刚和葛优一同出去办事,一个年轻人围着两个人走了好几圈,弄得冯小刚莫名其妙。只听见这个人面向葛优试探性地问:“葛优?”葛优客气地点了点头,年轻人立刻慌乱地摸所有的口袋,终于找出一张折叠过的白纸:“不好意思,只有这张纸。”葛优笑呵呵地安慰他:“没事,不是欠条就行。”
年轻人离开后,冯小刚感慨起来:“我真是没想到,以你的名气和地位,换个演员哪会有这样的耐心啊!你怎么就能做到对所有的影迷都这么客气……”葛优望着他,以兄弟间私下里少有的认真口吻答道:“这事儿是这样的,对我吧,也许是第五万次,对他吧,这是第一次。”冯小刚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仿佛自言自语地念叨:“我们是公众人物,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一次”与“五万次”的辩证,令人对葛优肃然起敬。
葛优始终把观众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打心眼里敬重他们。有一年出席电影节开幕式,他同几位明星遭到一群观众的“袭击”,人们呼拥上来要求签名。有的明星见状便忙绕道躲开,或者开溜跑了;可葛优却坦然留下来,并且干脆一屁股坐了下来,为影迷逐一签名,而这一签就是半个多钟头,他却毫无倦色。可正要离开之际,一位中年影迷吞吞吐吐地请求他:能否同自己那并不漂亮的妻子合一张影?葛优不假思索,一口应承下来,惹得那影迷与妻子相拥着激动了好一阵子。
冯小刚在所著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以事业上的伙伴和生活中朋友的身份,详尽真实地评价了葛优:“戏里的葛爷于不经意间妙语连珠,戏外的葛爷基本上说得都是大实话;戏外的葛爷待人友善,懂事,通情达理,没架子。这些都是值得称赞之处,但最可爱之处还在于他的”小富即安“,不贪。一切荣誉在他看来都是不留神抄上了,没敢惦记……”
有一次,美国一家享有盛名的报社要为葛优做专访,葛优推说有事一再谢绝。那家报社的记者不死心,又找到冯小刚做“说客”,希望帮忙协调。冯小刚和一些同行朋友都觉得是个机会,对推动葛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可跟葛优一提起来,他的回答也是简单而干脆:“我真的有事,实在没时间。”冯小刚很诧异,于是刨根问底:“你到底有什么事啊?”葛优用特别认真的口吻表示:“我得去大钟寺给父母家的阳台买块地板革。”
大伙顿时哭笑不得,冯小刚了解葛优是一般人无法比的大孝子,但是地板革可以晚些时间再买啊,或者朋友们代劳也没问题,他差点用哀求的语气劝葛优:“这事我和朋友们帮你办了,你还是接受人家的采访,这张报纸的影响力你又不是不知道,文章登出去对你在海外的发展非常有利。”葛优瞪大眼睛反驳:“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就把中国的观众侍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冯小刚思索片刻后似有所悟:“这个举动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就是典型的目光短浅,兄弟你做出来那叫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恰恰因为你有这种不贪的心态,做人就能心平气和,做起事情来就比较的从容。”
这就是葛优,他的谦和态度让他拥有更多的影迷,他的平常心让他比其他演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菜根谭》有文:“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我觉得葛优就已经达到了“真味”“至人”的境界,因为他的平易近人和淡泊从容,是同时代的演员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