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里原来无所谓路不路,开始我们沿着沟走,后来攀着岩走,再后来林子越来越密,已无法行走了,幸好原始森林公园在树与树之间铺设了一条用毛竹编织的空中通道,踩在那晃晃悠悠的空中走廊上,胆小了竟忘了观景赏树。不过行走在这样的奇妙之路上,那种感受确确实实终身难忘。你想想,头上是树,脚下是树,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树,我们仿佛也成了返祖的猿猴,只差没攀着树枝荡来荡去。空中走廊下有时是望不到底的深谷,时不时还能听到那种怪怪的鸣叫,不知是兽类还是鸟类,给人一种野趣,一种刺激。不过若是一个两个人行走在这原始森林,是要有点胆子的。
中国有句老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原始森林之行,使我对这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陪拍女孩
云南之行,除了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民俗民情的收获外,我还发现了一个内地不曾见过的现象,即在一些著名的风景点,有不少穿民族服装的姑娘充作道具,陪游人拍照。这大概可算三百六十行以外的又一新职业吧,只是这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我无以名之,就叫“陪拍”吧。
陪拍女孩在大理的蝴蝶泉最多。蝴碟泉因为电影《五朵金花》的关系,早就名声在外,这对中外游人是有吸引力的。故到蝴蝶泉的游人自然对五朵金花抱有兴趣。再说,蝴蝶泉唯夏季蝴蝶树开花之际才有蝴蝶,其他季节来看什么呢,难道就看那一段没一只蝴蝶的枯树枝。市场经济激活了白族人的头脑,于是五个一组五个一组的白族女孩出现在了蝴蝶泉畔,按白族人的习俗,最漂亮的女孩称之为金花,选五位容貌出众点的女孩穿上白族人漂亮的民族服装,让客人留个影,留个纪念,这实在不失为一个赚钱的金点子,是个客人满意,金花赚钱的好买卖。
因为这基本上是个无本生意,几乎是守株待兔式的挣钱方式,所以也有了竞争。在小小的蝴蝶泉就有三组五朵金花,一组在蝴蝶泉的门楼下,一组在蝴蝶泉石碑处,一组在蝴蝶泉泉眼边。五位白族姑娘三位坐在前面,两位立在后排,中间留一个位置,让游人站立。嘿,生意出奇地好,还要排队呢。拍一张照,收费5元(是用自己的相机照)。拍一张照最多分把钟时间,如此算下来,一天的收入还不少呢。
白族女孩的服装以红与白为主,特别是那头饰非常漂亮,拍一张这样五朵金花簇拥身边的照片虽算不得什么艳福,但确确实实是一张画面极美的照片。
在一株造型奇特的古山茶花处,也有四位女孩在陪客人拍照,一位是白族,一位是傣族,一位是纳西族,一位是摩梭姑娘,因服装各异,极有特色,游客有兴趣和她们合个影,但这几位姑娘开价要10元,我说每照一张收5元,我们这一群人都拍一张,这不是很好鸣?哪想到那位摩梭姑娘说:少一块都不拍。结果一笔生意也没做成。看来,这几个少数民族女孩做生意太死板了点,可能是新手,还不习惯讨价还价。
在中缅边境的八角亭,我还碰到两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们见我在拍照,走过来间:“叔叔,要不要拍照?”我故意间:“要不要钱啊?”两个小女孩说:“随便给。”我见两位身穿花布长裙,头戴花环的傣族小女孩十分可爱,就与她们合影了一张,没想到两个傣族小女孩拍照时,还各做了一个敬佛的动作,背景是佛塔,照片上的画面很符合这氛围。小小年纪已懂得赚钱了,不知这算是进步,还是值得忧虑的。拍好照我匆匆上车,上了车我才想起,忘了问一下她俩是她们爸爸妈妈叫她们来赚钱的,还是自己想来赚钱的?
还价的学问
我这人,虽说几乎跑遍了国内的名山大川,也出过几次国,但买东西基本上局限于书店、书摊,似乎与讨价还价无缘。
这次云南之行,发现同去的朋友乃讨价还价之高手,使我大开眼价。
有晚他们去逛商店,一缅玉挂件开价8880元,你猜猜还到多少价成交。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只80元就买下了。说起来漫天要价,落地还价是市场经济中不必大惊小怪的现象,但80元与8880元实在难于等同起来呀。看来开价心要黑,还价手要辣。否则怎么开得出这个价,怎么还得出这个价。
我讨教了他们是如何还价的。他们告诉我,玉本无价,买卖双方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做了冤大头,还高高兴兴的仍大有人在。但还价一定要一杀到底。当然,还得有几分内行才成,也就是说必须对如何识玉能说出一二三四。那天他们三人上街,瞄了一眼玉饰品柜台说:“你这里全是B货C货,把,A货拿出来。”老板一听,这乃行话,但还吃不准这三位是真行家还是假行家,他就从柜台底下取出一小红盒让三位挑选。三位中的一位年长者对着灯光瞥了一眼说:“还是B货,这是用强酸浸泡过的,已失翠根。不行,你到里面去拿几件真货来。
老板已肯定这长者是行家,但仍吃不准其身份,就到里面取出一红盒,拿出一玉佛挂件。长者细细看了一遍后,指给另两位看,呶,无棉不成玉,记住,A货必须有这棉絮状物,那红的叫翡,这绿的是翠,这叫翠根,根据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这翠根是活的,会走的……”这样说了一通后,他对老板说,你这挂件,只值80元。”
老板被长者的80元的还价镇住了,但他本能地说:80元不能卖,至少得再加些吧。“80元,一口价。亏不了你。”
“不行,80元不卖。”
“80元绝对可以买了。如果这价钱可以成交的话,我们那个团几十个人都会来买,你还是有赚头的啊。”
“走,不卖我们走其他店看看。”说罢转身即走。
老板一见他们真要走,马上喊住道:“80元就80元吧,算我们交个朋友。你们一共来多少人啊?”
就这么简单,8880元砍到了一个零头。
我真想学一学。
那天,我在一家店铺里看中了一块大理石画屏,那大理石的天然色彩与纹理,其深褐色的极像海滩上的礁石,层层叠叠,高高低低,一副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的架势,而那白色的,则像冲天而起的拍岸巨浪,浪花四溅,给人惊心动魂之感。我在大理石加工厂也没见一块如此让人心动的大理石图案,我一看标价2600元。这价钱对我来说嫌贵了些,我想起老话说“新鞋落地剩半价”,我又想起他们8880元还到80元,我狠狠心,还出了260元的价,但不知是这大理石画屏的开价原来没那么大虚头,还是老板已从我眼神里看出了我对此画屏的真喜欢。他对我说:“老板啊,这么好的图案,现在采不到,这块大理石画屏要是给搞艺术的人见了,价不还就拿走了,哪有像你这样还价的。”
他这么一说,我都不好意思再还价了,确实也是,要是哪个搞艺术的见了,说不定真会不还价就买下了。
但我不是大款,想想他们杀价杀一百分之一还强,我还十分之一总该差不多吧。也许是我真的太喜欢这大理石画屏了,我说:“我加100元,360元总可以了吧。”
老板笑笑说:“你真喜欢,560元,再少不卖。”
我有点犹豫,又有点心动,正这时,车子要开了,导游催我上车,结果我没买成。这事我后来一直很后悔。
那些还价高手对我说:“你不来叫我们去,我们出马,260元肯定拿下。”
我相信他们这决不是大话。
看来我在讨价还价问题上,还远未出师呢。
云南回来这么多天了,我还在想那块失之交臂的大理石画屏——这是我讨价还价上的一次失败,也是我艺术审美上的一次成功的失败。
变味的民俗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因此到云南至少能见到白族、傣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好多个民族,见识与体味一下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民情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
但云南之行,我发现有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被有些搞所谓旅游开发的利用了、篡改了,因此也就变味了,染上了很重的铜臭味。
例如有一处旅游点,开设了一个“观傣女洗澡处”。据我知道,傣家以前没有淋浴设备,洗澡都是下河下江的,可能男女有别的关系,傣女不便像男子衣服一脱,赤条条跳入河里江里就痛痛快快洗了。傣女通常三五结伴,找一处僻静河段集体洗澡,她们穿着衣服下水,先洗脚,再洗下身,再洗上身,一边洗一边把筒裙卷起来,最后把衣服顶在头上,洗罢,先擦干上身,再擦干下身,一边擦一边把顶在头上的衣服逐段放下,直至全身露出水面。这是要点技巧的,这也是傣家女子千百年来练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吧。
没想到如今成了某些人招徕游人的生财之道。有人拿着话筒大声招呼客人:“看傣女洗澡唻,90元看一看……”
或许是我思想保守,我觉得这实在很低级趣味.我不知每天能吸引多少人去观看,我也不知道花了钱的人观后感是什么。但我想,真正是为了了解民俗民情而进去看的人毕是极少数极少数.这种赚钱项目迎合了某些不健康心理,也助长了某些不健康现象。
还有游船上的“掐新娘”的活动也很无聊。掐新娘本是白族的婚俗中的一种,通常新娘在被背进洞房途中,由孩子们去掐一把新娘,以示祝福,但旅游船主为了吸引游人,故意把小孩子掐新娘的概念偷换了,在船上表演白族婚礼时,鼓励、诱惑游人去掐新婚,主持人还大声说:“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三把耍流氓。”据我观察,上去掐新娘的,总有那么几个色迷迷的,带着吃豆腐的心理上去揩把油的。当然,也有的游客是受那种气氛鼓舞,带着好奇心,带着参与心理上去的,不过我总觉得这种活动一个字:俗!
还有在人造哈尼寨中的抢新娘游戏更是铜钱眼里翻跟斗的赚钱项目。凡去那儿游玩的,总有那么五六个被相中做新郎的,让你去抢抱新娘,抱回新娘后再举行“婚礼”,如拜天地、喝交杯酒等等,其压轴戏是新娘向新郎赠礼品,即把一块只值几块钱的C级玉挂件挂你脖子上,这时你才发现上当了,你得回赠礼品——那就是掏钱,一般50-100元——至此你才知道,那穿得很露的哈尼姑娘可不是让你随便抱的。当然也有人很乐意花这钱,因为在这儿抱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姑娘是合法的,受到鼓励的,但游人笑过后,总觉得味道不对,属于变味的民俗。
利用少数民族的某些民俗,加以异化后变成赚钱之术,生财之道,而其格调又比较低下,这对少数民族是一种侮辱,对多数游人也是一种不尊重,对整个旅游业的风气也是一种败坏。但愿此风不要长,但愿旅游赚钱也不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负面的影响,或许,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
中缅边境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出国是件大事,办报批手续,办护照,办签证,很烦人的,机场出境检查也郑重其事,使出国者无形中感到国门很神圣很壮严。
但这一次去缅甸,则另有一番感受。
路上,导游让我们猜:中缅边境有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四条通道,分别代表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很快猜到了:黑色是指走私枪支等军用武器,白色是指走私毒品,黄色是指走私淫秽书刊与VCD片等,绿色是指走私缅玉。导游说这四样东西,中缅两国都严禁走私,希望不要去撞枪口。
我在想,既然这样,边境上一定如临大敌,盘查很严。我们反正贼不做心不虚,倒很想体验体验那种过境时的紧张气氛。
打洛是个15000多人的小镇,1965年才正式开辟为边贸区,1991年又升为云南省的省级开放口岸,这里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与汉族杂居。到了边境的打洛口岸,先让我们看了盘VCD片,是关于涉及到国家安全、荣誉、利益、国家机密等等问题时如何处理的,我因多年来一直搞涉外工作,这些可说烂熟于胸。我特别注意看了墙上的资料。了解过境后是缅甸的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首府孟拉,是1989年才成立的。这一带,即为国际上有名的“金三角”地区,以种植罂粟,制造毒品而是臭名远扬。近年在缅甸政府扫荡下,已基本摧垮了这儿的毒品基地。后来,孟拉与我国勐海县合作,改种甘蔗、茶叶、稻米、橡胶、西瓜等植物已获成功,被海内外誉为“绿色禁毒”的“勐海模式”,在打洛的218号界碑外就是一座具有傣族风格的高大三门牌楼,即我们俗称的国门。这国门非常漂亮,可用富丽堂皇来形容,三座门上都有傣式宝塔状建筑装饰,在国门中国一侧,还有两只大像雕塑,国门上分别用汉字、缅甸文写着“缅甸”两个馏金大字。站在218界碑处,以国门为背景照张像,是很有很念意义的。
进出国门要检查,这我们有思想准备,导游问我们一车人一共带了几只照相机?我想查得还很紧呢。谁知导游去出境处办了手续后,来了个我们的边防战士,他站在中巴车的踏脚板上只点了点人数,就挥手让我们走了。回来则更简单,那个缅方边防军战士连车也没上,听导游说了几句话就放行了——这哪像出国回国,简直比进我们火车站还方便。我注意到,不少开着摩托车与骑着自行车的,大概与中缅两国边防守军都极为熟识,挥挥手就过了,连停车也不停。
到了缅甸才知道,边境两边几乎没多少区别,人们穿着一样的服装,说着一样的话,甚至缅甸商店里的不少东西还是中国货呢。我看到店堂柜台里放满了娃哈哈、康师傅面等内地产品,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已出国,到了缅甸。
唯一有点异国风味的是我们去了中缅友谊大金塔,那里有坐佛,有卧佛等四尊金身像,有缅币兑换处。印象最深的则是禁毒纪念馆,陈列有大量禁毒资料,包括实物,使人切切实实感到缅甸政府禁毒的决心与实绩。
据介绍:缅甸的边境城市以他奇特的风情,艺术表演和独有的娱乐方式吸引了不少游客。但事实上所谓的奇特与独有就是人妖表演与刺激感官的艳舞,如果没有这两样,看来是很难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游人的。我们这个团因没看人妖表演与艳舞,结果一吃过饭就回国了,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再看的了。导游带我们这个团也算他们不走运,因为我们不去这种场合,他们肯定要少一笔回扣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