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六叔
天一公司是就是邵逸夫家族所创办,今天大家最熟知的一家影业公司。他们起步于上海,转战新加坡,落脚到香港,才有后来辉煌的成就。而像当时的领头羊:明星公司,在上海滩纷杂的竞争环境中如履薄冰,稍不留意就会深陷困境。邵氏兄弟经过商量决定在南洋各地,建立放映网点,开设电影院,并在新加坡建立邵氏电影机构,由邵仁枚和邵逸夫负责;同时,在上海继续拍摄武打神怪片,抓经济效益。
1937年后,日寇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惨淡经营,直至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战争结束后,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亚和美国,迫切地感到邵氏的电影事业不应该只是恢复旧业,而是要重新创立一个全新事业。他决心要寻找一个地方,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他最后选中了香港。
战后,二哥邵仁棣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时,邵逸夫与三哥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但是,父子公司在港的发展不顺,遭到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所以,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
张达民兄弟是夫妻,兄弟?风投吗?一个篮子呢?遍地开花,总有一个是成功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邵氏兄弟重振雄风;邵醉翁因家着住在上海,经常往返港、沪两地,此时他己年过半百,留港时间逐渐减少;事业大权也就逐步移交邵仁枚、邵逸夫。
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淞沪之战后,时局动荡,导致天一市场萎缩,而1933年拍摄的粤语片《白金龙》却走红穗港南洋市场;鉴于此,邵醉翁对天一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决定南迁香港,以拍摄粤语片为主;1934年,天一公司的绝大部分人员和设备移往香港,而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简称天一港厂)。
留守上海的邵牧人到香港掌管天一港厂;于1958年,再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直至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手全部电影业务。邵氏接力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到达点上接力?
三叔邵仁枚的口才亦出众,当年邵氏常请日本导演来港拍片,名为引进外援,实则偷师学艺。有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据此发问,三叔毫不为难,张口一句“好莱坞也用欧洲导演”就给打发,令一起出席的张彻导演大为佩服。
与邵逸夫60岁之后,犹能日理万机的勤奋相比,邵仁枚则乐意放权给兄弟子侄,自己乐得享受奢华生活。当然,富贵不忘善举,邵仁枚还于1957年成立邵氏基金会,常年捐钱赈灾敬老恤贫,并因此获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颁的‘拿督’勋衔。邵仁枚的善长作风对邵逸夫影响颇大,80年代后,邵逸夫将善举由新马港台扩大到内地,数十亿元的慈善捐赠,不知有多少人受惠。
可惜,如今诸般善名荣耀只归邵逸夫一人独享,最佳拍档三哥邵仁枚已于1985年逝世,享年85岁。
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1957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兄弟,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邵逸夫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三哥则被尊称‘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