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醉翁、邵逸夫
当时,上海滩抢吃电影这碗饭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铁壁合围式的围剿。为求一条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东南亚去发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来自广东、福建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幸得一位浙江老乡的帮衬,邵仁枚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才很快大受欢迎,一时爆棚。
邵逸夫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醉翁主导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并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邵仁枚在家中,排行第三,六弟为邵逸夫;1926年,邵仁枚带着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邵醉翁的天一电影公司,拍摄古装片的规模日渐壮大,这不能不说招来了明星等公司的嫉妒;于是乎,一场被称为六合围剿的行动开始了。
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其它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来围剿天一;面对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明星公司老板之一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友联、上海、神州、国光五家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业公司,针对天一,采取低、快、多战略,造成一些影片品质不好的现象。
对天一最具杀伤力的是,六合与包括南洋片商在内的电影发行商,签订合约,规定如果经销六合的影片,就不准再与天一合作;六合公司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市场三分之二的江山,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各发行商不敢得罪六合,纷纷拒绝经销天一影片。
为杀出重围,邵醉翁一方面派出发行人员在国内建立非六合院线,一方面派三弟、六弟带着拷贝和放映机赴南洋开辟新的市场。
南洋片商不敢与天一合作,兄弟俩无奈而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于是,此后,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娱乐场和电影院;他们买了一辆大篷车,拉上放映机,到穷乡僻壤去放映;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住在乡村小店里,有时甚至在树下露宿,艰苦异常;不过,回报也是丰厚的。
创业的时日里,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影片,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
乡村的人们从没见过电影,对那些会动的影像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扶老携幼,穿村走巷前来观看;见此情景,一些小的片商和剧院老板开始经营天一影片。
周剑云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想出了双胞计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摄的影片,就马上动手拍摄同名影片,赶在天一之前面世;但是,此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反使天一得到观众的同情。
围剿了一年之后,六合的做法,遭到了娱乐圈内外许多人的非议,内部也开始爆发矛盾,其它公司感到自己受到明星的利用;更兼之正值武侠神怪片泛滥,众多小公司以低成本影片进入市场,六合遂逐渐失势。
在邵氏兄弟齐心协力的时候,六合却因内部纷争而解体,邵氏兄弟赢得了最终胜利。
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没有再回上海,他们在南洋娶妻生子,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注册了邵氏兄弟公司;1930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1930年,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天一影业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娱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邵氏兄弟公司与天一公司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的电影王国。
在30年间,邵氏兄弟以股权与决策权异常集中的权力形态、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协力同心,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一时期,他们共拍摄影片100余部,拥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娱乐场及不少房地产项目。而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只不过是未来邵氏电影王国的基础。
六合围剿看似惊心动魄,竞争双方在舆论上,却保持低调;由于中国电影业正饱受美国电影垄断之苦,明星并不愿以以强凌弱的新垄断面目出现;而天一确因粗制滥造不少古装片而受舆论指责,对于六合的围剿做法也只得暗吞苦果。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邵醉翁回忆往事的时候,或许还要感谢当时年轻气盛的周剑云,正是他的逼迫,才使得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
所以,后来的电影王国是邵氏,而不是黎氏?大哥是IBM,三哥是比尔盖茨的合伙人,邵逸夫是比尔盖茨?
1936年,天一港厂的片库接连发生两次大火,几乎将之前所拍影片的母片全部烧毁,邵醉翁心灰意冷,遂返回上海,从此,退出电影界。
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抵港,将接替的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并扩建制片厂,是香港当时生产影片最多的电影公司之一;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此后,邵邨人扩展影片公司业务,经营片场出租,影片的海外发行,并收购了四家电影院。
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二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香港、南洋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各兄弟的电影事业大受打击;然而,残酷的战争彻底毁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庞大产业。
1950年,与兄醉翁、子维玫组成邵氏父子有限公司,兼管制片与发行放映业,并主持该公司与邵氏兄弟公司联合体:邵氏机构的制片业务;1958年退出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