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醉翁
30年代,上海稍微能跟‘联华’相提并论的就是明星电影公司和邵逸夫兄弟的天一电影公司,邵氏的发展当时已转往南洋和香港,面向当地的华侨。
当时,三大电影公司各有自己的头牌明星;胡蝶是明星公司的花魁,阮玲玉是联华公司的当家花旦,陈玉梅则是天一公司的一姐;这些女明星拥有大批铁杆粉丝,极具票房号召力。
1933年,当时的三大电影制片公司,对左翼进步电影的态度,各不相同:天一公司顾着拍商业片,邵逸夫还在拓展南洋的电影市场;明星公司的老板张石川,屡遭商业失败,又受国民党威胁,驱逐了公司中的左翼影人、名人与明星;联华两个老板分了两派,国民党背景的罗明佑排斥进步电影,而民族企业家吴性栽对进步电影相对包容。
邵醉翁,原名:同章,字仁杰,号醉翁,其父邵玉轩;在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以号行。
邵逸夫还在上中学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惟把‘笑舞台’断当,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1923年,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中也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
1921年,邵醉翁改行从商,在津、沪、浙与人合办30余家商号。由于经营失败,1922年初,邵醉翁在上海与人合作,经营笑舞台,由张石川任顾问,张石川为前台经理,郑正秋为后台经理,从事文明戏演出,和张石川等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了和平社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
不久,张石川离开笑舞台,张石川、郑正秋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样,笑舞台失去了两个骨干台柱,邵醉翁对搞文明戏又产生了动摇。
1923年底,张石川、郑正秋等以8个月时间拍摄的《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观众拥跃,票房收入甚丰;这对邵醉翁是一个有力的吸引,于是,决心投身电影事业。
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四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1925年,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
并弃原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别号均为大哥所起;邵邨人,邵逸夫二哥,原名:邵仁标;1925年,与兄弟醉翁、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负责财务,兼任编剧。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影片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而成立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1925年6月,邵醉翁以原来笑舞台文明戏为班底,投资一万银元,在闸北横浜桥,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任编剧;老三邵山客担任编剧和影片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老六邵逸夫,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最小的老六邵逸夫在三哥的帮助下,担任摄影,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六弟邵逸夫任外埠发行,在南洋建立发行网;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来的抽成统统进入家族账下,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