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
葛兰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中,共有13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12。她的父亲曾任大学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改行经商。
葛兰幼年住在SH霞飞路愉园时,已被其母发觉有浓厚音乐及表演天份,故在她八岁时,请老师专门教她弹钢琴及跳舞。葛兰在SH徐家汇启明中学念书时,就开始跟随李梦熊老师学习声乐,奠定她要当一个出色女高音歌唱家的志愿。葛兰在校内,也是个活跃份子,课外活动如演讲、唱歌、舞蹈及话剧都少不了她。
1952年4月,著名导演卜万苍创办的泰山影业公司招考新人,当时还在香港德明中学念高中三年级的葛兰,不但第一个报名,还以最高的分数被录取。
卜万苍很赏识葛兰,认为她是一个有天才、有素养、有希望的优秀演员,特地推荐她跟随昆曲名小生俞振飞、名歌唱家黄飞然先生及叶冷竹琴女士学习表演艺术及西洋声乐。因此,葛兰除电影演员外,也是知名的京剧票友,章遏云摄制的京剧片《王宝钏》中,她饰演代战公主一角,唱做皆获好评。而在她主演的《青春儿女》一片中,她演出了昆剧《春香闹学》;1953年11月,俞振飞在香港皇仁书院演出《白蛇传》之〈断桥〉时,还特别指派葛兰演青儿。
葛兰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从影之前,还曾在校内参加演出英语舞台剧。1954年,与费雯-丽合作出演电影《乱世佳人》的1901年的好莱坞影帝克拉克-盖博在香港拍摄《江湖客》,征求一位会说英语的中国女演员演渔家女一角;2000多人参加考试,仅录取葛兰一人。
1955年10月30日,葛兰随香港娱乐圈艺人、名人与明星组成的祝寿团,往台湾为蒋中正祝寿,在晚会上,表演曼波歌舞,而风靡一时。回港后,马上被电懋公司招揽旗下,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惊魂记》,即被推荐角逐第三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葛兰,原名:张玉芳,她的艺名‘葛兰’是根据其英文名字Grace的中文译音而起的;兼具演歌舞三长,1956年,加入电懋,次年,主演《曼波女郎》引起轰动,有‘千面女郎’之称。
电懋承着余威,为葛兰私人订制开拍电影《曼波女郎》,将其歌舞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打破了香港及东南亚的卖座纪录,更掀起一股曼波热潮,成为震惊娱乐圈的空前作品;《曼波女郎》堪称为她私人订制的歌舞片,也开创了青春派载歌载舞影片的先河。
《曼波女郎》是葛兰为电懋拍摄的第二部作品,也是她表演生涯中的大突破。在这之前,她虽然已主演过十部电影,但是,只是一个称职的新人演员而己;《曼波女郎》片却付予了她一个无忧无虑、自由、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书院女簇新形象,旋即彷似石破天惊般,风靡了整个东南亚。
影片一开始,葛兰和大群中学生狂歌热舞大跳恰恰,伴以摇滚乐爵士乐,大现青春活力场面很是壮观。影片参考了好莱坞的奇情片作风,融合了伦理与爱情的剧情结构,在结尾,葛兰醒觉到与其被过去苦缠,不如正视现实,踏实地面向将来,体现积极、正面的生活哲理。
影片无论是编导、摄影、美术、还是音乐都达到电懋时期的高水准,葛兰、陈厚的歌舞配搭尤其出色,片中的八首插曲皆流行精品,葛兰亦以本片晋身歌舞片偶像殿堂。
自葛兰的《曼波女郎》开创南下电影人时装片的先河之后,女演员在香港电影中的出场也越来越美丽和讲究,随着电影的走红,女演员在其中的穿着打扮也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推崇,在今天的香港电影界也仍被奉为经典,不断复制,不断翻拍。
1959年,葛兰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电视台表演的中国女演员;1959年10月,葛兰应美国的国家电视台(NBC)之邀请,前往好莱坞演出由著名女歌星丹娜萧主持的综合电视节目《丹娜萧剧场》,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电视台表演的中国女演员。葛兰在演出中,献唱多首中英文歌曲、表演中国舞蹈,获得全美人士赞赏,留美华侨更以葛兰的演出为荣。
1960年,1907年的RB作曲家服部良一替葛兰撰写了电影《野玫瑰之恋》的全部歌曲。在电台歌曲流行榜只播英语流行曲的年代,该片插曲《说不出的快活》是唯一打进香港电台每周最受欢迎歌曲榜的中文歌;而《蝴蝶夫人》更在商业电台听众点唱中外流行歌曲的节目中,蝉联多星期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