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
魏君子说:怎么看现在的武侠片?
李仁港说:我们现在拍武侠片,那个困难性也不光是香港市场、内地市场。日本电影在黑泽明的那个时代,有多少经典的武士片出来,但是,现在整个日本,还剩几个‘武士’?还有谁拿‘武士道’做有信服力的(电影),除了真田广之。整个世界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日本没有武士,中国没有武侠。我记得国内有一个画家叫齐白石,很多学生都临摹他的画,他就讲了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要是武侠片光是像的,那并不是真正的学,它就不是武侠片,因为没有灵魂。
1936年的张贤亮,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的底层汲取了酸甜苦辣必备的人生经验(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又使他的精神气质中融进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正是上述种种因素,对他作品的艺术氛围、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等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并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艺术风格。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而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张贤亮在《满纸荒唐言》这篇文章里,详尽地叙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许多关于文学观念的见解。他特别呼吁评论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气质。他说,“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能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
统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与诗美的结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应该注意他的精神气质。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应注意到他青年时期的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诗人的形象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张贤亮在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徐克说:还有一个原因,像张彻导演、胡金铨导演都经历过战争,经历过人生的大变动。我们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对生命的看法没这么尖锐,对人物的生活遭遇感受也没那么深刻,所以,我们现在的武侠片缺少他那个年代所拥有的元素。有很多导演成功后,也许就没有当初的动力和对事态的尖锐度。从这点来说,我们做创作的人都要小心对待,那种最初的创作力量才是我们需要的。
徐克说:我想先说一下刘家良导演。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就觉得他是从张彻电影里,出来的,虽然刘师傅听了,不太高兴。但后来刘家良导演自己走出了一条路,创建了自己的风格,这条路就是武侠片的第二代。我在猜想你刚说的第三位,也许没有,张彻只是想把它留空,让你们后辈填进去,中间还有很多可能性,像孙仲,胡鹏。不可否认,香港武侠片里最重要的其中一位,一定有他,就是胡鹏,他开创了黄飞鸿系列的武侠片。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光耀沪上的石挥,到六七十年代,称霸香江乃至整个东南亚的李翰祥、胡金铨、张彻,戏曲曲艺从选角、动作设计、故事安排乃至整个审美取向上,深刻地影响了好几代的中国电影人。
胡金铨,1951年,由蒋光超介绍,为吴性裁、费穆主持的龙马电影公司做广告、海报、布景等工作,为电影《我这一辈子》绘看板,半月后被解雇。
李翰祥和张彻这辈子都拍了近百部电影,比起他们,同为邵氏名导的胡金铨的作品要少得可怜,只有区区16部,但是,说到国际名气,胡金铨却要比他们更大更响,他于1978年被英国《国际电影指南》评选为当年世界五大导演之一,1987年又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国际最出色的50位导演之一,是第一个被西方认可并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
1988年2月,徐克电影工作室邀请胡金铨执导的新片《笑傲江湖》,定下月在台湾开拍。胡金铨进行筹拍工作,初步决定由许冠杰饰演令狐冲,白鹰饰演左冷禅,叶倩文饰演任盈盈,张曼玉饰演岳灵珊。
1988年,徐克筹拍《笑傲江湖》,力邀半退休状态的胡金铨出山导演该片,想借胡金铨的武侠片功力和当时的电影特效打造出一部旷世武侠经典,那曾想影片拍摄不到一半就出了问题,两人竟然闹僵了!
据说原因出在徐克身上,他用自己的监制身份对胡金铨导演工作横加干预,不断将自己对《笑傲江湖》的创意注入到影片中去,胡金铨开始不以为意,最后才发觉自己的导演地位几近驾空,形同虚设!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创作理念上出现重大分歧,胡金铨想要浪漫古朴,徐克则要风格凌厉,谁也不肯让步,后来,1932年的胡金铨的1947年的女弟子许鞍华,赶来帮忙,但是,也于事无补,影片拍摄工作还没结束,胡金铨便黯然退出剧组,余下的导演工作则由1950年的徐克、1953年的程小东、1949年的李惠民三人共同完成。
当初看《笑傲江湖》,发现它好看是好看,但是,又偶尔令人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原来问题出在这两位大导演的分歧上;此事闹了个满城风雨之后,胡金铨的1926年的义兄李翰祥公开宣告:宁可饿死,也不跟徐克合作!
不过,徐克这家伙也有意思,此后不久,他又跑去重拍胡金铨的经典名作《龙门客栈》,改名为《新龙门客栈》;真幸亏他脸皮厚,不然,都无法观看到这部热血澎湃的经典武侠片。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