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邵逸夫、陆运涛
横空出世的李小龙依《唐山大兄》勇夺票房冠军,香港电影市场进入300万票房时代;《唐山大兄》想必很多人都看过,李小龙更是妇孺皆知,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一年,值得关注的有还有两部电影,一部是李翰祥的《骗术奇谭》,另一部是胡金铨的经典之作《侠女》。
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李翰祥回到香港也不急,照样住豪华宾馆,吃大鱼大肉,然后,带着林福地、李昆两位副导演,在街头闹市取景,找了几个熟人影星帮忙客串,只用短短数天,30万成本,拍了《骗术奇谭》,然后香港票房大卖一百多万,与张彻、李小龙的动作片共同跻身当年十大卖座香港电影。
败走麦城后,李翰祥于1971年从日本转道逃回香港,组建新国联,以自己受骗的经历为摹本,出品了折子戏形式的电影《骗术奇谭》,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与张彻、李小龙的动作电影跻入当年香港票房前十。后来,经过中间人搭桥,李翰祥再入邵氏。这部电影,证明李翰祥宝刀未老,有咸鱼翻身的能力,也因此有了重回邵氏的本钱,叛将回营,没本事,那是万万不行的。其实,李翰祥心里很明白,若不是《骗术奇谭》票房大卖,他很难咸鱼翻身。
邵氏与国联曾经展开激战,而手握东南亚大批院线的邵逸夫更是拒绝发行任何国联公司拍摄的电影,最终李翰祥败走台湾。后来,李翰祥特别制造与邵逸夫的偶遇,提出想要重回邵氏的请求,而彼时的敌人邵逸夫竟出人意料同意。
邵仁枚为人老成持重,与雷厉风行的六弟逸夫互为补充;据说20世纪70年代初,李翰祥请求重返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绝,若非三哥劝说:“咱们争财不争气。”李翰祥恐怕就很难风云再起了。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50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李翰祥拍片之快,而为邵氏立下了汗马功劳,仅《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186天,营收800多万,粉碎了台湾上映西片、国片、日片的所有票房纪录。此外,这也为电懋策反李翰祥埋下了祸根。
1963年,李翰祥倒戈出走,奔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并带走了邵氏一半的人马。1963年,李翰祥出走邵氏,在台湾创办了国联。当然,促使国联成立,有许多原因,既有与张彻一山不容二虎的暗地里较劲,又有电懋的策反;既有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又有不满邵氏的唯票房论。
为了逆转不利的局势,电懋的掌门人陆运涛亲自上阵,最后策反李翰祥带着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职人员远走台湾,组建了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