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听懂,而要让人听懂一定要采用人们通常的语言,说话太乱只会让人弄不清东西南北。还有人学问比较高深,说出来的话往往让人听不懂,别人都听不懂的话,谁还愿意听呢?所以,别聊只有少部分人才懂的话题。
曹可凡在和李连杰聊天的时候,李连杰又一次把话题转到“壹基金”上来,谈起自己当初做“壹基金”的初衷,李连杰解释道:“我觉得‘壹’挺有意思的,因为我的理念是,宏观去看整个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我觉得就像一家人似的。比如说禽流感、非典、艾滋病都是从非洲开始的,你说非洲不关我事,但是时间长了它就传染到这儿来,都是大家的事,牵涉到整个人类共存。”
然后李连杰又列举了国际上的一些基金会,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天使基金会,国际行动基金会,等等,并且对他们和自己的“壹基金”之间的异同,甚至又兴致盎然地说起了“壹基金”的运作模式。
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也许李连杰这段话有点深奥,因此他们要作梳理。主持人曹可凡为了调动气氛,很快就转移了话题,谈起了李连杰另一个颇为自豪的事情——拍电影。这样现场的气氛又被调动起来了。
曾经有一位著名医生,他在演说训练班上说:“横膈膜的呼吸,对于腹部的蠕动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很有助于健康的。”他这样说了之后,立刻就去讲别的话,主持人连忙止住了他,要他把横膈膜的呼吸和其他的呼吸有什么不同说出来?为什么对身体特别有益?还有,蠕动的动作是些什么?
这话使那医生十分惊讶,于是又重新解释说:“横膈膜是一层很薄的膜,它的位置是在胸部和腹部的中间,当你在做胸呼吸的时候,它的形状正像一个竖着的盆;你做腹部深呼吸的时候,它被空气挤压着,差不多由弧形而变成了平面。在这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你的胃压迫着你的腰。所以,横膈膜向下的压力,摩擦并刺激到你腹腔上部的各种器官,像胃、肝、胰以及上腹部的神经网等。当你呼出空气的时候,你的胃和各种上腹部的脏器被横膈膜推了上去,这一个摩擦,是帮助你排泄作用的。凡是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等疾病,大都可以由横膈膜的呼吸练习而消除的。”经他这样一解释,在场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易近人的文字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人聊天交谈中,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对交谈结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此项环节的训练,以使我们在以后的社交场合中做到用词准确,达到灵活变通的地步。
有一回,哈里·温斯顿让公司里的一名珠宝专家去为荷兰一位富豪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
珠宝专家详尽而细致地讲解了该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项珠宝鉴定指数。荷兰富豪听了讲解后,只是礼貌性地点了点头。等专家一介绍完,他便站起身来要告辞:“谢谢你,这颗钻石确实非常棒,但它并不是我想要的。”
看到荷兰富豪要走,坐在一旁的温斯顿赶忙上前拦住了他:“先生,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
客人出于礼貌,便再次坐下。温斯顿从珠宝专家手中接过了钻石,但他并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无限热爱:“这是我最喜爱的钻石之一,您看,它在阳光下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璀璨夺目,它的美多么像天使的脸庞,令人怦然心动啊!我想,您也会和我一样爱上它的,不是吗?”
荷兰富豪听了温斯顿的话之后,连连点头说:“那么,请把它卖给我吧。”于是,一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钻石,便在温斯顿说了几句话之后,找到了新主人。
珠宝专家的话,不能说不好,但那却是不带多少情感因素的冷静的介绍,对于经常收集钻石珠宝的荷兰富豪来说,他一定无数次听到过类似的介绍,因此,专家的话没有给他多少新鲜的感受,甚至让他感觉到很无趣。对荷兰富豪来说,他收集钻石珠宝,是因为他喜爱它们,至于各种“质地”、“切割工艺”、“鉴定指数”对富商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专家的介绍,并没有说到他的心坎上,也就没能打动他。
温斯顿的话,却将在珠宝专家眼中冰冷昂贵的钻石,描绘成了美的化身,成了美丽的天使。温斯顿的话让听者感觉到,他对钻石饱含着感情、满含着热爱、充满了赞叹、凝聚了激情,从而极富感染力,深深地影响了富商,使之听着顺耳,心有所动,迅速改变了主意,把钻石买了下来。
交谈不是有奖金的竞赛,别急着抢答
在交谈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抢答”,就好像有奖竞赛一样,搞得对方很被动,久而久之,大家都会不大喜欢与其交流了。
有一次,《鲁豫有约》在采访李亚鹏的时候,就犯了抢答的错误。事情是这样的,鲁豫先是问李亚鹏:“真的?你就真的爱上了王菲?”然后,不等李亚鹏回答,就转头对着观众说:“李亚鹏和王菲在本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心心相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二十一世纪见证着鹏菲的伟大爱情!”
然后,鲁豫又转过头来,问李亚鹏:“你们有生小宝贝吗?”李亚鹏刚想告诉她李嫣的事情,鲁豫又抢着问:“是男的还是女的?”然后,又没等到李亚鹏的回答,就转头对观众说:“大家看屏幕,鹏菲生了一个女孩,起名李嫣,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晶,这是他们伟大爱情的新见证!”
所有的观众估计都会替李亚鹏抱不平了,明明是采访人家的,却丝毫没让人家插上话,鲁豫只顾自己说得痛快,根本没看到李亚鹏那张欲言又止的嘴巴。
有的妈妈喜欢打断孩子的话,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尴尬难堪。有一次,南安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孩子从外面跑进来兴奋地说:“妈妈,我刚才去了文具店,看到一种神奇的组装机器人。”这个朋友可能是认为孩子想要买那个机器人,赶紧打断孩子说:“妈妈没有钱,你该知道吧。”结果,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就是想买,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慎重说:“谁说要买呀!”孩子提起机器人未必就是想买,所以交谈可不是什么有奖抢答,不能急着回答。
重型汽车推销员乔治经朋友介绍,打算去拜访一位曾经买过他们公司汽车的商人。见面时,乔治照例先递上自己的名片:“您好,我是重型汽车公司的推销员,我叫……”才说了不到几个字,该顾客就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打断了乔治的话,并开始抱怨当初买车时的种种不快,例如服务态度不好、报价不实、内装及配备不对、交接车的时间等待得过久等等。
顾客在喋喋不休地数落着乔治的公司及当初提供汽车的推销员,乔治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敢说。
终于,那位顾客把以前所有的怨气都一股脑地吐光了。当他稍微喘息了一下时,方才发现,眼前的这个推销员好像很陌生。于是,他便有点不好意思地对乔治说:“小伙子,你贵姓呀,现在有没有一些好一点的车种,拿一份目录来给我看看,给我介绍介绍吧。”
当乔治离开时,已经兴奋得几乎想跳起来,因为他的手上拿着两台重型汽车的订单。
从乔治拿出产品目录到那位顾客决定购买,整个过程中,乔治说的话加起来都不超过10句。重型汽车交易拍板的关键,由那位顾客道出来了,他说:“我是看到你非常实在、有诚意又很尊重我,所以我才向你买车的。”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让我们的嘴巴休息一下吧,多听听顾客的话。当我们满足了对方被尊重的感觉时,我们也会因此而获益的。
向拉布拉多犬学习用眼神的技巧
在人的所有表情中,眼神大概是最复杂的。眼神是心灵的语言,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憎、亲、疏,无不在眼神中有所反映。所以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所透出的信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一般都能读懂。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当你聚焦训练有素的主持人脸庞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眼神的一瞥、一闪,一眨、一亮或者一闭、一睁,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生动地传递着内心情感。
在一些互动节目中,优秀的主持人常常善于用自己的眼神来调动现场观众。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有《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和《幸运52》主持人李咏。
《开心辞典》是一个益智性节目,难能可贵的是,王小丫眼神里透露出的绝非是居高临下的裁判,而是一种常常比答题者还着急的善意。有一次,一个选手希望把自己得到的第一份奖金捐给希望工程,但他紧张得直出汗。王小丫和蔼地对他说:“你是在怕因为自己没答对题而使穷困山区的孩子们上不了学吗?别担心,我们一起来努力。”再辅之以一种温和、鼓励的眼神,对方马上如释重负。
还有一次,有个深圳女孩被邀请参加节目,她妈妈闻讯后特地从长春赶到北京,与在北京的二女儿一同为她助威。挑选奖品时,女选手毫不犹豫地选了一架钢琴。她说,打懂事起,她就知道母亲有个愿望——买一架钢琴。每答一题,王小丫的眼神似乎比女选手更紧张。当宣布最后一题的答案完全正确时,王小丫的眼泪也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现场观众的情绪由此达到了高潮。
《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的眼神,又是另一种特点。如果把王小丫的眼神比做一泓秋水,那么,李咏则如同滔天波浪,始终充满了激情,热烈而跌宕。
李咏的眼神经常在答题者与观众之间飘来飘去,实际上是在向嘉宾传送着一个个的暗示,启发每个人开动脑筋。他的眼神起到了调动观众主体意识的效果。有一次,他问嘉宾:“塞万提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人物?”答题者懵了,回答是“钦差大臣”。此时,李咏的小眼睛眨了眨,显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然后,又把目光扫向了观众,他的眼神瞬间发出了两个信息:一是参与者答错了;二是提请每位观众在心中思考一下正确的答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交谈时,要敢于和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这既是一种礼貌,又能帮助维持一种联系,谈话在频频的目光交流中可以持续不断,更重要的是眼睛能帮你说话。
交谈中不愿进行目光交流的人,往往叫人觉得是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眼神闪烁不定则显得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都会妨碍演讲。当然,和别人进行目光交流并不意味着老盯着对方。
研究表明,交谈时,目光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宜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界限,可认为对对方本人比对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这一界限,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对方都不怎么感兴趣,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失礼的行为。在这一点上,于美人在她的《说话课》里,叫我们向拉布拉多犬学习,“拉布拉多犬的眼神既亲切、又友善,有时有点无辜、有时又带着诙谐,但是它永远会直视着你,从来不会用斜视、偷瞄的方式,而且拉布拉多犬很有智慧、也很有技巧,它不会用百分之百的时间紧盯着你,让你感到手足无措!它坚持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来看着你,其他时间它会哈哈气、小歇片刻。”
在我国,对目光有礼节要求,一般忌讳用眼睛死死地盯视别人,认为大眼瞪小眼地看人是没有礼貌的表现,怎样做才不失礼呢?礼貌的做法是:用自然、柔和的眼光看着对方双眼和嘴部这之间的区域。目光停留的时间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也就是说,既不死死盯着对方,也不眼珠滴溜溜地来回转动,看得让人心慌意乱。
心理学家认为,谈话双方彼此注视对方的眼睛能给彼此造成良好的印象。这话有道理,但关键是如何注视。目不转睛地凝视,会让对方感到不自在,甚至还会觉得你怀有敌意。而游移不定的目光,又会让对方误以为你是心不在焉,不屑一顾。经验者认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最佳的目光接触,应该是在开始交谈时,首先进行短时的目光接触,然后眼光瞬时转向一旁,之后又恢复目光接触。就这样“循环往复”,直至谈话结束。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谈话者往往透过对方的眼睛来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因而,谈话时对目光的接触,并非简单的接触,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目光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犀利如剑,也可以柔情似水,但这两种目光都不适合同顾客谈话。能获得他人好感的目光应该是诚恳而谦逊的,既不卑也不亢,既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