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原型机大家都体验完毕了,纷纷提出了改进建议,我也不例外,我们的建议被汇总到一起,然后人们就根据这些建议着手下一步改进。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改进的速度有了很更大提高,短短几天功夫,2号原型机就完成了!
换作是平时,即使是等待几天我也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漫长,但是现在,经过了这几天对工作的参与,我丝毫没有觉得不耐烦,也许是原来的生活太无聊了吧,每天都在干着单调的事情,要么就在推销业务,要么就是在开发新产品,要么就在研究实体世界的资料,要么就在公园里散步,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可现在,为什么就觉得充实了呢?我明明也是做着差不多的事情呐?这不就相当于是在研发产品吗?和我原来有什么区别?人心真是个复杂的东西。
2号原型机针对我们提出的那些意见做出了改进,整个系统更加细腻,在拟物模式下,可以自由设置设备的颜色;在拟人状态下,可以自由“捏人”,不管是自然人还是异体人,都能进行个性化设置,有多个参数可以自由调节,只是如果选择了自然人,那就对参数变动范围有所限制,否则的话那个形象就没法儿看了——根本不像自然人,如果选择了异体人,那就几乎随便怎么“捏”了,各种怪异的造型都能捏出来,想要什么样的体型就有什么样的体型,想要什么样的体味就能有什么体味,想要什么样的嗓音就有什么样的嗓音,想要什么样的皮肤就有什么样的皮肤,一切都随心所欲,只要不违反物理和生理极限即可。
2号原型机开放的体验时间要比1号原型机长,为200分钟,足够我们体验更多的内容。我再一次进入了该系统,初始界面依然为三个选项,分别为拟人模式、拟物模式和旁观模式。拟人模式里面仍然包括自然人和异体人两个选项,其实我们所“附身”的这些“肉体”也都是机器变的,只不过这些机器比那些拟物机器更高级,属于变形机器,它们可以变成各种我们想要的样子,任何我们想要的颜色,任何我们想要的表面质地,是货真价实的高科技,价钱也很贵,正因为这种机器人有这种特性,所以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捏人”,能搞到这种东西真是不简单呐,想当初我们连一般的交互型机器都搞不到,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这次我选择了异体人,之前我没有有体验过这个选项,这次一定要先尝试一下。进入了异体人界面,就出现了一个自然人的模型,我就要在这个自然人模型的基础上将其修改成为我中意的“异形”,当然,我想把它变成普通的自然人也是可以的,但那样的话又与直接选择自然人有什么区别呢?
该捏一个什么样的异体人好呢?我陷入了沉思……大概几秒钟过后,我知道我不能在这上面浪费太久时间,于是我随机生成形态供我选择,不满意就继续随机生成,直到满意了为止。终于,经过10秒钟的高速选择,我选定了一个比较中意的形体,我又对此略作了一些修改,这就是我这次的形象啦!
一个全身肌肉发达、皮肤紧致、六肢粗壮、身后还带着一条长尾巴的红褐色大块头,参数上显示这个家伙的身高为3尺,这已经大大超过正常人的身高了,我心想要是再高的话房间就装不下了,这个大块头的头上和背部还有浓密的黑色毛发,一看就相当粗狂有力,我还特意把她的声音音调调低,这样显得更雄浑,反正我这次就是要捏出一个狂野风格的家伙出来。又略微修饰了一下其他细节,我对此造型非常满意了,于是就进入了实体世界。
只见这次我来到了一个比之前更大的房间,面积更大,高度更高,房间陈设倒是与之前一样简陋,只有几盆植物、几个大方块和几个球体。原本我还担心没有施展空间,现在我可以在里面兜圈子了!我熟练地操纵着这个大家伙在里面奔跑,她奔跑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响亮,只有庞然大物才会发出这么大的响动,我指挥这个“肉体”一脚就踩碎了一个圆球,踩碎圆球的那种感觉被清晰地传递给了我,比破碎的声音先让我感觉到,圆球碎片硌脚的感觉随后也被传递给了我,感觉非常清晰,又很有层次感,感觉也很细致,太棒了,在虚拟世界里的那种模糊感觉一扫而空!2号原型机的精细化处理做的相当不错!
然后,我随手拿起了一个方块,在手上掂量,感觉这个物体的重量,但是我却只能感受到压力的大小,却掂不出分量,反正拿在手上都显得很轻松,毫无勉强的感觉,是我的身体力量太大了吗?导致这点微小的重量难以察觉?我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很有分量的物品,我只能每只手拿一个物体,同时在四只手上掂,感受着那一丝重量感受完了就再换一批,继续体会。有比较就能体会到重量的不同,每一样物品的质感也有一些差异,比如,有一个绿色圆球的表面就很光滑,还反射着光泽,而一个红色的球就是亚光的,两个球从表面摸起来就不一样,还有一个立方体直接就是麻麻叽叽的,表面有很多小坑,那种粗糙的感觉很直观。
把所有能够“把玩”的物体都玩弄了一遍,还顺带捏碎了几个物品,我的注意力被那一堵墙吸引了过去,我用手抚摸着墙壁,感受着这堵墙的质地,这堵墙既不光滑也不粗糙,摸上去的温度也不高不低,和室温几乎一致,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忽然想到,墙后面会是什么地方呢?
于是我把一只手收回来握成拳头,对着那堵墙就锤过去,“咚”的一声撞击到墙上,我的手感到了极大的震动,整堵墙也抖了一抖,然而这阵响动过后就再也没什么反应了,墙上连一点裂纹也没有。
“这堵墙这么结实?”我心想。我不甘心的又敲打了几遍,甚至是把盆栽向墙上甩去,那盆栽还没脱手呢就连着手一起撞到了墙上,盆栽变得粉碎,里面的植物和深绿色的培养基掉了一地,我想把植物捡起来,第一次却没有成功,我对“手”的操控还没有我想象的这么高,它也没有想象中的听话,试了好几遍,终于勉强抓起了那一根植物,我用手指撵了撵植物的茎,它的质地还比较坚韧呢,我加大了力度,里面被我挤出了一点汁液,看不出是什么颜色。
我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天花板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呈淡蓝色,和之前的房间一样,我在想我能不能触摸到天花板呢?唯一有可能触摸到天花板的方法就是往上跳,可我却不知道怎么控制身体往上跳,这就尴尬了。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各种发力,终于让脚勉强离了地,但那简直就不能叫“弹跳”,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真正要做起来却这么难。我在脑海里回忆着有关跳跃的资料,然后模仿这些姿势做了好几遍,终于越跳越高了,可是却始终摸不到天花板,这个房间的天花板是不是被特意加高过了呀,还是说我跳的不够高?最后我放弃了尝试,直接朝着天花板甩了一个方块上去,方块与天花板碰撞发出了“啪”的一声,然后落回地面,又是一声“嗒”。我这么一具浑身肌肉发达的身体居然连跳都跳不高,真是让人扫兴,可能是不得要领吧,我自我安慰地想。
在这个房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00分钟,这是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时间上限,我还有别的地方要体验呢,该换地方了。
之后我紧接着体验了自然人、拟物模式和旁观模式,用足了这200分钟。这次的旁观模式可以切换20个房间,可选择范围比上次大多了,是一个很好的改进,即使是看20个房间,我觉得对隐蔽性也没什么影响,这次的体验人数肯定不止20人,我猜的。
总的来说,2号原型机比1号原型机大有进步,在1号原型机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在此都得到了纠正与改进,经过整个团队这段时间的努力,半实体化项目已经越来越接近商业化了,推向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2号原型机也并不完美,它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又投入到了改进过程中,造出了“3号机”、“4号机”进行验证。直到5号机被推出,标志着半实体化项目的彻底成熟,我和儒馨当年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5号机实现了我们当时的各种预期,甚至比我们猜想的做得更好更逼真,啊不,这本来就是真的。为了这个半实体化项目,很多小组成员在实体世界里置办了很多交互性机器并强化了传感器,那些房间也是为此而特意设计的——为了不打扰实体世界的其他部分,我们的这些交互体验只能限制在密闭空间中,只有这样才能被容忍,从而不需要与系统对着干,风险也就很小了。风险评估小组的其他组员考虑的都比我多得多……我深深地觉得我就是个白痴,这么多年白混了……
这个时候项目组自发成立了产品推广小组,将5号原型机进行商业包装,再经过我们的最后风险评估,就正式上架销售啦!
铺天盖地的广告开始充斥着各大媒体,为我们的新产品造势。然而,利润分配方案还没有确定呢,组织究竟利润会怎么分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