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州吁的弑君行为和恃勇好战,卫国的士大夫和百姓都不拥护他。为了获得士大夫和百姓们的支持,州吁就想到了卫国已经告老还乡的重臣石碏。而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的关系非常要好,于是州吁就让石厚到石碏那里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
石碏说:“能够朝见周天子,君位就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回答说:“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请求陈桓公,通过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州吁信以为真,于是就带着石厚前往陈国。而实际上,石碏对弑君自立的州吁和助纣为虐的儿子早就非常不满,想要除掉他们。于是他派人向陈国送去一封信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已经年纪大了,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请你们趁机设法除掉他们。”石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卿士,在诸侯国有较高的名望,现在他亲笔来信,陈国自然是非常重视。陈国人于是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请卫国派人前去处置。于是石碏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今河南开封市封丘县境内)杀死了州吁。然后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去,在陈国杀死了石厚。
因为之前石厚不听父亲的良言相劝,助纣为虐跟着州吁胡作非为,因此石碏决绝地杀死了他。石碏因为国家之大义而杀死亲生儿子的行为,受到后人们的称赞,这就是典故“大义灭亲”的来历。
杀死州吁之后,石碏拥立卫桓公的弟弟姬晋为君,这就是卫宣公。
卫宣公是春秋史上一位因****而臭名昭著的诸侯国国君。早先的时候,他与他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了个儿子叫伋(音急)子。因为卫宣公的元配夫人没有生育,因此伋子被立为太子,卫宣公命右公子职辅佐教导他。伋子成年之后,卫宣公就准备替他娶妻,聘的是齐僖公的大女儿,就是被郑昭公姬忽第一次辞婚的那个宣姜。等迎亲的使者先返回之后,卫宣公听说宣姜长得非常美丽,于是就起了邪念,在河边修筑了一座新台,将宣姜截留了下来,然后找借口支开伋子,父夺子媳自己娶了。《诗经》中有一篇名为《新台》的诗,就是专为讽刺卫宣公筑台纳媳而作,后用“新台”比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不过,这类丑事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已经没办法用文字来谴责。
卫宣公纳了宣姜之后,非常宠爱宣姜,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寿,一个叫子朔,卫宣公命令左公子泄辅佐教导他们。子寿性格比较仁厚,与伋子的关系较好,而子朔则品行相当恶劣。
伋子被父亲夺了未过门的妻子之后,也并未因此而怨恨父亲,仍然恭敬孝顺地对待父亲,但子朔和宣姜却并不放过他,寻找一切机会在卫宣公面前诋毁他,说他的坏话,试图夺取他的太子之位。卫宣公本来就因为夺了长子的妻子而内心充满羞耻感,时间一长,这种羞耻感便变成了对伋子的极端憎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现在子朔和宣姜在面前又哭又闹,诬陷说伋子在说宣公的坏话,怎令卫宣公不恼羞成怒。恼怒之余,卫宣公竟然与子朔合谋,想出了一个十分歹毒的主意。
卫宣公命令伋子持一面白旗到齐国出使,然后叫子朔的手下假扮强盗,埋伏在伋子出使的必经之路上,劫杀伋子。子寿从母亲宣姜那里知道了这个阴谋,赶快跑去告诉了伋子并劝阻他不要去。但伋子却说:“违背父亲的命令不去出使而活下来,这是不行的。”于是按期前往齐国。子寿见无法劝阻伋子,就偷了那面白旗抢先赶到了边境,想救兄长一命并代伋子去死。强盗看见白旗,以为是伋子,不由分说杀死了子寿。而这个时候伋子也赶到了,他见子寿被强盗杀死,伤心欲绝,对强盗说:“你们杀错了人,你们要杀的是我。”强盗本来就是子朔的手下,自然认识伋子,仔细一辨认,发现果然杀错了人,于是又把伋子杀了。
强盗杀死伋子、子寿,然后前去报告卫宣公,卫宣公于是立子朔为太子。
看看子寿,就能明白什么叫兄弟手足之情,再看看子朔,就会发现权力这个东西会使人变成什么样的恶魔!因为伋子和子寿同时遇害,卫宣公受了惊吓,因此得了大病,过了一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