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回军的时候,将攻伐令支和孤竹得来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给燕庄公,然后嘱咐他重修召公之政,按照向周王室进贡,就像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佩服,也非常感激,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一路上难舍难分,不知不觉竟然进入了齐国境内,超过边界五十余里。齐桓公说:“自古以来诸侯相送,不能送出境外,我不能因此让燕国国君背上失礼的罪名。”于是把这五十里土地割让给燕国。燕国得到北方五百里土地,又加上齐国新划赠的这五十里土地,立即成为了春秋时期北方的大国。中原的诸侯听说这件事情之后,纷纷归附齐国。
此后,齐桓公率军帮助被狄人侵扰的邢国和灭国的卫国重新复国,使他的声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原诸侯无不畏服。
邢国是周公第四子的封国(今河北邢台市)。邢国所处的地区,是戎狄频繁活动的之地,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山侵扰周室的重任,同时可以联络齐、卫等国,并与北方的燕国遥相呼应,共同藩屏周室。邢国自建国之时起,就与位于现今河北中部的戎狄长期争战,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但到春秋中末期,邢国国势日衰,已无法再与戎狄所建的中山国抗衡。
公元前662年,戎狄大举进攻邢国,邢侯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救,可是等齐军日夜兼程赶到的时候,邢军已经溃败,邢国都城被戎狄攻破。邢国人为了避难,全都逃到了西山夷仪(今邢台市邢台县浆水镇附近)。戎狄将城内的财物劫掠一空,然后放火烧了邢都后撤退。邢侯在齐国军队的保护下回到国都,眼见得一片破壁残垣,不禁哀叹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了。齐桓公不住地安慰他,答应齐国将和宋、曹两国援助邢国重新建城,邢侯这才放下心来。
公元前659年,在齐桓公的主持下,齐、宋、曹三国军队帮助邢国在夷仪建了一座新城,然后将邢国迁到了那里。邢国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对齐桓公充满了感激之情。
卫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之弟卫康叔姬封。卫康叔受封之时,年纪还很小,所以周公特意写下《康诰》等文章来教诲他。卫康叔遵从周公的教导,卫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周成王成年亲政之后,举用卫康叔为周王朝的司寇,赐给卫国宝器、祭器,用以表彰卫康叔的美德。
卫康叔死后,其子康伯继承君位。康伯死,其子考伯继位。考伯死,其子嗣伯继位。嗣伯死,其子庭伯即位。庭伯死,其子靖伯继位。靖伯死,其子贞伯继位。贞伯死,其子顷侯继位。
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几代国君都是一方诸侯之长的方伯,而到了顷侯之时,因其德衰,因此不得再继续监察诸侯的方伯,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称之为卫顷侯。
顷侯在位十二年死,其子僖侯继位。僖侯十三年,周都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出国都,逃往彘地。因为卫僖侯的次子姬和非常有才能,当时在朝中担任三公,因此大臣们请他暂时代掌国政,并由召公、周公共同辅政。因为姬和的封在共地(今河南新乡辉县市),所以他被称之为“共伯和”,而将他代行国政之事,称之为“共和行政”。
卫僖侯在位四十二年死,由于其太子共伯余早死,因此共伯和继位为卫国,这就是卫武公。
卫武公即位之前曾由周王室的大臣们公推代掌国政,可见其水平之高、能力之强、德行之美。担任卫国国君之后,他重修卫康叔之政,卫国国家安定,百姓和睦,再度强盛起来。卫武公四十二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他率兵辅助周王室抵抗犬戎,立下赫赫战功,被周平王封为公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最高一级)。
卫武公在位期间,能够时常自省自警,广开言路,采纳臣民的意见建议,是卫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有为之君、有德之君,此后曾受到吴国延陵季子等贤人的广泛赞誉。卫武公在九十五岁的时候,仍然作诗自警自戒,著名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就出自他作的这首诗(《诗经?大雅?抑》)。
当时的卫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但到得后来,卫国却沦落为二、三流小国,其主要的原因,要从州吁乱国说起。
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而死,其子姬扬继位,是为卫庄公。
卫庄公娶齐国女子庄姜为夫人,但庄姜虽然美丽贤惠,却没有生下儿子。卫庄公又娶陈国女子为夫人,陈国女子早死,陈国女子的妹妹戴妫也受到卫庄公宠幸,生子姬完。戴妫死后,卫庄公让庄姜养育姬完,并立姬完为太子。卫庄公还有个宠妾,生下一个儿子州吁。州吁喜好兵事,于是卫庄公就让他担任将军带领军队。上卿石碏向卫庄公劝谏说:“州吁是庶子,又喜好弄兵,你现在让他做将军,这会给将来做国君的太子造成威胁,卫国的变乱恐怕就会因此而起,你最好是设法裁削抑制州吁的权势,而不是助长他的骄横和狂妄。”但卫庄公却听不进去。
卫庄公死后,太子姬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即位二年,因为州吁骄横奢侈,于是卫桓公就驱逐了他。州吁逃到国外之后,因为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也因叛乱而被赶出郑国,所以州吁就和颇有相同爱好并同病相怜的共叔段结交为朋友。之后,果如石碏所料的那样,州吁通过收流卫国流亡的人,竟然袭杀了卫桓公。
弑杀卫桓公之后,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自立为国君之后,州吁出兵替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请宋、陈、蔡等国一起出兵。于是四国联合起来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后才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