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凯旋回国,众人都向齐桓公祝贺,惟有鲍叔牙无比清醒,他劝谏齐桓公说:“现在公子纠还在鲁国,有管仲和召忽辅佐他,鲁国为外援,这是心腹之患,必须得除掉。现在鲁国刚刚被齐国打败,鲁国君臣胆寒,请让我带领一支军队前往鲁国边境,然后发出国书让鲁国杀死公子纠,鲁国一定会从命。”回想之前郑国的郑昭公和郑厉公之变,如果公子纠不死,那么齐国就一天不得安宁,万一公子纠哪天买通齐国的某个重臣,与鲁国里应外合,重新夺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那样齐国就会再次陷入内乱,鲍叔牙之见,可说是深谋远虑,非常明智。齐桓公从谏如流,立即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谏,命鲍叔牙带领军队前往鲁国边境。
鲍叔牙率军到达边境之后,派人向鲁国送出了一封国书。
国书的内容大意是:“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公子小白已经即位为国君,而公子纠还想夺位,这我们齐国不能容忍。但我们齐侯为人仁慈,不忍心亲手杀死他的兄长,请鲁国自己杀死他。不过管仲和召忽这两个人,是我们齐侯的仇人,请你们遣送回来,齐侯想将他们施以醢刑(剁成肉酱)才算甘心,鲁国若不答应,齐国就会发兵围攻鲁国。”
最初,齐桓公即位之后,发兵攻打鲁国,内心深处是想杀死管仲报那一箭之仇的。鲍叔牙知道他这个心思,于是劝他说:“我有幸能够跟随您,您也最终当上了国君。您现在地位尊贵,而我却无法使您更加尊贵。如果您仅仅是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我和高傒两个人就足够了。但如果您想要称霸天下,那么没有管仲辅佐是不行的。管仲到了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一定会强大,可千万不可失去他呀。”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于是就假称召回管仲要碎尸万段,而实际上是想任用他。
鲁庄公接信之后,就召来了大臣施伯。这个施伯,也是一个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人物,论其智谋,几乎都要胜过鲍叔牙,堪称鲁国的智囊。
鲁庄公问施伯说:“齐国要我们杀了公子纠,你说我们究竟是杀还是不杀?”施伯说:“姜小白刚刚即位,就能任用贤能的人,在乾时打败我国的军队,这是公子纠没法相比的。况且现在齐国声言不交出公子纠就要出兵攻鲁,我们不如杀了公子纠,与齐国讲和。”鲁庄公想想,再耗下去也确实对鲁国不利,于是听从施伯之谋,命人杀死了公子纠,然后把管仲和召忽抓了起来。将要把两个人送进囚车的时候,召忽为公子纠死节自杀而死,而管仲却自请入囚车,愿意回齐国。一旁察言观色的施伯就悄悄对鲁庄公说:“我看管仲的表情,不像是要去赴死的样子,国内一定有内应会帮助他,回去之后肯定死不了。这个人是天下奇才,如果齐国能重用他,将来齐国一定会称霸诸侯,那我们鲁国就会麻烦不断。国君您不如杀了管仲,然后给齐国给个尸首就行了。”但鲁庄公没有同意,而是把管仲抓起来交给了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之后,齐桓公尽释前嫌,厚赐管仲并任命他为大夫,让他处理国政。
齐国重用管仲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被戏弄的心情可想而知,他非常愤怒地说:“后悔没有听从施伯的劝告,现在反而被这些小儿辈们耍了。”于是商议讨伐齐国,洗刷这个耻辱。
鲁国将要兴兵的消息传回齐国,齐桓公也很生气,就问管仲:“我刚刚即位,不适宜频繁受到外国的干扰,我们先下手为强,讨伐鲁国怎么样?”管仲说:“现在齐国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个时候用兵不合适。”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于是命鲍叔牙为将,率军讨伐鲁国。这样一来,就引发了春秋史上一段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事,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战成名,并且留下了“一鼓作气”、“肉食者鄙”(大意就是每天吃肉喝酒的贵族没有谋略缺乏远见)等著名典故。这一场战役,历史上称之为“长勺之战”。
齐国军队犯境,鲁庄公不胜愤怒,就问智囊施伯:“齐国欺人太甚,我们还没有出兵,他们倒打上门来,请问我们怎么对付?”施伯就推荐了一个叫曹刿的人,说这个人是个将相之才,如果任用他,齐国军队根本不足为虑。之前没有听从施伯的劝告杀死管仲,结果让齐国真的重用了管仲。鲁庄公发现施伯确实有先见之明,谋略非同一般,于是就请来了曹刿。
曹刿被找来之后,鲁庄公就问说:“我们拿什么办法对抗齐军?”曹刿回答说:“行军打仗这类事情,一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事先预测,除非亲自到战场上,根据双方的形势作出决定,这才是取胜之道。我跟着你一齐去,顺便帮您参谋一下。”鲁庄公认为曹刿说的有理,于是带着曹刿去长勺(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迎战齐军。
因为上次在乾时大败鲁庄公,所以这次鲍叔牙比较轻敌,见鲁军前来,立即传令冲锋,声言有率先冲破敌阵者重赏。冷兵器时代的冲锋号就是战鼓,齐军敲响第一通鼓的时候,鲁庄公也想擂鼓对敌,曹刿制止说:“这个时候齐军的锐气正盛,我们先观察一下,静观其变,不要敲鼓。”于是鲁军一动不动。齐军冲到阵前,冲不破严阵以待的鲁军,只得退后。
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和前一次一样,鲁军还是纹丝不动,齐军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