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第三次冲锋,曹刿说可以击鼓了,于是鼓声大作,鲁军士气高昂,大败锐气已堕的齐军。鲁庄公想要传令追击败军,曹刿又说:“先让我看看再说。”下车看了看齐军奔逃的车辙印,然后又登高看了看齐军败退的队形,对鲁庄公说:“可以追了。”于是鲁军开始追击齐国败军,一直追出三十里地,大获全胜。
鲁庄公对曹刿这个一鼓胜三鼓的战法非常不解,就向曹刿请教。曹刿说:“打战,靠的是将士们的精神状态和气势,擂第一通鼓,将士们气势正盛,擂第二通鼓,气势就减弱了,第三通鼓,气势就尽了。齐军没了气势,而我军气势正盛,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鲁庄公又问:“那么刚开始我要命人追击,你说要观察一下,等你看了之后说可以追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曹刿回答说:“打仗这种事情,有时候说不准的,它还有诈败诱敌打埋伏的情况(比如上次鲁庄公在乾时被齐国打了埋伏),我下车看看齐军的车辙不整齐,再登高看看齐军的旗帜和队形也比较乱,据此判断他们是真的败退,并没有埋伏,所以让你追,这才打了胜仗。”
鲁庄公非常佩服,于是拜曹刿为大夫。
齐国战败之后,很不甘心,过不多久,又联合宋国一起攻打鲁国。结果非但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反倒让盟国宋国的将军南宫长万作了鲁国的俘虏,致使后来南宫长万获释之后被其国君戏谑,发生了南宫长万弑国君事件。
不过这也并不影响齐桓公的称霸事业,因为他自始至终都非常信任管仲,放开手让他毫无掣肘地去处理国政。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安徽阜阳市颖上县南)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他从小家贫,但他的志向却非常远大,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年轻的时候,他与鲍叔牙非常投缘,结为兄弟,一起经商做买卖。但这一经商,却招来了一些非议。因为经商就是为了赚取利润,而在最后分配利润的时候,管仲总要为自己多分一些,给鲍叔牙少分一些。鲍叔牙的随从们非常不平,认为管仲很贪财。但鲍叔牙却不这么看,他说:“管仲之所以要在分配利润时多拿一些钱,原因倒并不是因为贪财,而是因为他家庭情况不太好,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始终和管仲保持着较好的朋友关系。
管仲曾经担任过齐国的一些小官职,但后来都被罢免了,不过即使出现了这些情况,鲍叔牙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管仲的态度和看法。
后来,管仲看到齐襄公****暴虐,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内乱,因此和鲍叔牙商议,每人辅佐一个公子,以后不论哪一个即位,两个人都相互提携。于是管仲辅佐了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了公子小白。
之前那个与连称共同戍边并作乱杀死齐襄公的管至父,是管仲的同族。管至父与连称杀死齐襄公并拥立公孙无知之后,便向公孙无知推荐管仲,说他的族人管仲非常有才能,如果能重用他,你的国君之位就会坐得长久。公孙无知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征召管仲,但管仲却无比清醒,说你们这些人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自己还不知道,由是拒绝了公孙无知。后来,公孙无知等人的结局果如管仲所预料的那样,管仲的才能可见一斑。
公孙无知被杀之后,齐国国君缺位。管仲功亏一篑,箭射小白不死,结果小白即位,自己倒成了阶下囚。基于之前对管仲的了解,鲍叔牙充分运用他的智慧,力保管仲不死,并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而自己甘愿作他的副手。
因此管仲无比感慨地说:“我和鲍叔牙曾经合伙做生意,在分配收入的时候,我总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这是贪心,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他谋划过一些事情,但他照着去做的时候,却都失败了,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是我出的主意不高明,而是他在具体实施时没有把握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出仕,但三次都被国君罢免,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知道我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我曾经带兵去打仗,冲锋的时候我总在后面,退兵的时候总在前面,而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生怕死,而是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亲需要赡养。公子纠被处死之后,召忽为之死节,而我被囚禁受辱,鲍叔牙并没有因为我不为公子纠尽忠死节而轻视我,那是因为他知道我不会为这些小节而感到惭愧,而会因为我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而感到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实际上,何止是知管仲者鲍叔牙,而且是活管仲者鲍叔牙。如果不是鲍叔牙,管仲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数千年来,人们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其中最根本的缘故,就是鲍叔牙不嫉贤妒能,他帮助一个比自己有更有才能的朋友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并使齐国走向了强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对照后来的庞涓迫害师弟孙膑、李斯诬陷师兄韩非等事件,鲍叔牙的光明磊落和光辉人格,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如此美名,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