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临死前作了一首诗,其后曾广为流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我们跑到首阳山上,靠挖野菜生活。残暴的姬发代替了残暴的殷纣,还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炎帝、虞舜、夏禹那个时候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我们该到哪里去?我们只有去死了,因为这世道实在是太黑暗了。
伯夷和叔齐的做法此后曾得到孔子的大力推崇,认为他们是求仁而得仁的圣贤,是抱节守志的典范。但换个角度想,伯夷和叔齐指责姬发讨伐殷纣是不忠,那么当初的商汤讨伐夏桀是忠还是不忠呢?如果商汤的行为无可指摘,那么姬发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这两个贤人为什么要对姬发这么不公平呢?
因为伯夷和叔齐素有贤名,他们义不食周粟而选择绝食而死,在当时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消除天下人的质疑并稳固自己的统治,新建的周王朝就必须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回应。周王室的智囊们想了又想,最终提出了一个说法,他们认为,上天把权力授给人间的某个帝王,却并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如果有德,上天就授给他权力,而这个人如果无德,那么上天就会收回权力。所以,商王无德,上天收回了权力,而周王有德,上天把权力授给了周王。这就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至此,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由“君权神授”发展到天命和人事并重,也就是说,由神的一元论发展到了以德辅天的二元论。
但仅仅提出一个说法还不够,因为很显然,要想使一个王朝的统治稳固,光有口头的解释和自我宣扬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实际措施。用几句措施糊弄老百姓当然非常容易,而对付那些熟知其中内情的商朝贵族可不容易,政权最终归属于谁,那还要靠综合实力来说话!
因为此,周武王远望商都,彻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脯,为的就是最大程度地瓦解商人的势力,消除商人的影响,让天下人认可周朝,归顺周朝。
也因为此,周公在参考和借鉴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概括起来就是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四大制度。
因为这四大制度对后世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会在后世的历史中经常出现,因此这里用简略的篇幅加以介绍。
先说分封制。
分封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将天下的国土分封给同姓的宗族和有功的大臣,比如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姜尚封齐等,让他们在这些国土上建立诸侯国。
诸侯又把他们国内的土地和庶民分封给他们的卿大夫(不一定全部分完),接下来就由卿大夫管理他的辖区内的庶民,诸侯再管理卿大夫,周天子再统治诸侯,这就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一级控制一级,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
打个形象的比喻,这与现今的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周天子处在最上层,是组织者,诸侯其次,是周天子的下线,卿大夫再其次,是诸侯的下线,民众最下层,是受剥削受压迫也就是最后被上线卷走钱物受骗最多的那一类人。
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这就是“封建”二字的最初含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几个等级可以世袭爵位,庶民们当然也可以说是“世袭”的,因为他们的后代还是庶民。庶民们在田里劳作创造财富,士大夫管理庶民并效忠于诸侯。诸侯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和调遣,并且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还要随时准备带领卿大夫、士和庶民组成的军队去跟周天子作仗。
在西周初期,从周武王开始,一直延续到周成王之后的周康王时期,共分封七十一国,这些诸侯国以姬姓为主体,当然也有一些异姓功臣或前朝贤王后裔。因为这里面有些重要的封国会在此后的历史中频繁出现,因此在这里略作介绍: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虞仲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西虢(今陕西省宝鸡市),周文王的儿子姬鲜封于管(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姬度封于蔡(今荥阳市,其后代迁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姬处封于霍(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一带)、姬封封于卫(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姬郑封于毛、冉季载封于聃(音丹,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一带)、姬振铎封于曹(今定陶县西)、姬绣封于滕(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西南)、姬高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等;周武王的儿子姬虞封于晋(始封在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市西)、姬达封于应(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等;周公的儿子姬伯禽封于鲁(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姬伯龄封于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西北)、姬朋叔封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等;召公的儿子封于燕(今北京)。主要的异姓功臣及贤王后裔受封的有:姜尚封于齐(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殷商后裔微子启封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大禹的后裔封于杞(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舜帝的后裔封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等等。这些封国成为周王室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