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候,周公作为人臣,其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如果他像后世的王莽、曹操那样继续把周成王架空,他当周王或者是他的儿子当周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周公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对于周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和儒生们一般归结为周公的品质高尚和忠厚仁慈,是道德的楷模,是贤臣的典范,其实这也并非百分之一百正确。作为一个人,一个具有普遍的人性优点和人性弱点的人,若说周公丝毫没有动过这个心思,那即使是再愚笨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那么周公为何没有代成王而自立呢?归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流言四起之日,他为了平定武庚的叛乱,在争取姜尚、召公等人支持时说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套上了道德的枷锁,用自己的话堵死了自己以后擅行废立的路,他若是废成王而自立,他就会背上至奸至恶的名声,遗臭万年。而在他之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人,他无法迈出这一步,那就只有践行自己的诺言,在贤臣的路上一路走下去。第二,姜尚和召公是忠于成王的,虽然他们两人的实力与周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如果这两个人始终忠于成王,周公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姜尚和召公并不是两个人在战斗,他们的身后还站着为数不少的大臣和将士,只要周公敢走这一步,他们两个人振臂一呼,天下人的吐沫星子都会把周公淹死。周公是绝顶聪明之人,权衡利弊,他最终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走的路。
因此,后世对周公的议论从来就没有止息过,因为他是最具有篡位实力的人,居然没有篡位,很多人表示难以想像。
1000多年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和周公差不多相似的人,道德品质堪称天下第一,人人都认为他不会篡位,结果他最后却篡位了,这个人就是两汉之交建立新朝的王莽。
针对这两件迥异吊诡之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感慨万端地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啊,假如当初管、蔡等人散布流言并与武庚发动叛乱,许多人怀疑周公之时,周公很不巧地死了,恐怕他马上就会被扣上一个阴谋家伪君子的帽子,数千年都不得翻身。而王莽如果在代汉之前不小心为国陨身,那么他就会因此而成为比周公还要道德高尚的人,长久地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不过,从周公此后所做的许多事情来看,他没有选择成为一个国君而选择做一名辅臣,所取得的成就却远远超出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帝王。
前文曾有提及,周人在建国之后,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做了许多美化自我、丑化政敌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给黄帝增加一个“姬”姓,说自己的始祖后稷之母是帝喾元妃,最大限度地抹黑殷纣等等。做这些事情,水平低的人想不出来,也做不了那么巧妙,能够将这些事情做到完美无瑕、天衣无缝,周公姬旦难逃嫌疑。
但尽管周人在建国后运用各种方式美化宣扬自己,还是有人不认可他们的统治。商朝时期,商王宣扬“君权神授”,宣称国王是受“上帝”之命来统治天下万民的,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和推移,天下百姓都慢慢地接受并认可了这个说法。可是现在,这个“上帝”任命的特使竟然被别人取代了,这又怎么说?这又怎么说服天下百姓呢?
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就颇具代表性,也很有影响力。这件事情就是伯夷和叔齐的绝食而死事件。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都以贤能闻名。本来他们的父亲想让叔齐继承君位,但叔齐却坚决不肯,非要让伯夷继承,两个人推来推去谁都不愿当国君,最后双双逃亡隐居了起来。后来,他们听说周文王姬昌能赡养老人,就结伴赶去投奔。从现今的东三省徒步走到陕西,光是看看路程,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周文王是多么的虔诚。可是等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才知道周文王已经死了,正碰上周武王车载着周文王的牌位去讨伐殷纣。
两个人不顾一切地拦在周武王的马前不让他前行,说姬发你不能去伐纣,第一,你父亲刚死不久,你不为父亲守孝却地动战争,这是不孝;第二,你是殷纣的臣子,以臣伐君,这是不忠。也就是说,殷纣的帝位是上帝赋予的,你姬发怎么能去攻打呢?
周武王可不是那种认为殷纣就是“上天之子”的愚蠢人,可是,他又不能说破这个事情,因为一旦说破了,又让别的百姓凭什么拥护他姬发呢?周武王找不到可以说服伯夷和叔齐的任何东西,所以脸色非常难看,他手下的军士们想把两个人给杀了。但姜尚却劝阻说:“这两个人是忠义之人。”命令军士把他们架到了一边去。
等到周武王灭了商纣,伯夷和叔齐认为姬发的行为非常可耻,不愿意吃周朝的饭(耻食周粟),于是仍旧返回原孤竹国,逃避到距孤竹国不远的首阳山(今河北唐山迁安市岚山)隐居了起来,靠挖野菜生活。结果有一天,他们又遇到了另一个隐者。那位隐者对他们说,你们以为你们挖野菜就吃的不是周朝的饭了吗?告诉你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这野菜也是周朝的,你们吃的还是周朝的饭。两个人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就绝食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