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的始祖叫契,子姓。《三皇五帝》一章中曾有提及,殷契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吞燕子蛋而生的。有一天,简狄和两个女伴一起到河里去洗澡,看见一只玄鸟(燕子)飞过来,一只蛋掉了下来,简狄拣起那枚蛋吃了,之后怀孕生下了殷契。帝喾的祖父玄嚣(少昊)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以鸟为图腾。殷商的始祖契因其母亲吞玄鸟之卵而生,正是商部族把玄鸟作为图腾的一个佐证,因此《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句子。
契是帝尧的弟弟,生活在帝舜时期。大禹受命治水之时,契和周人的先祖后稷也接受舜的命令,帮助大禹治水。洪水治理好之后,契也立下了相当大的功绩。帝舜于是任命契为司徒,并对他说:“百姓之间关系不和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不协调,你担任司徒的官职,就要努力施行五伦教育,五教的精髓在于宽和,你要好好把握。”之后把他分封到了商地(今河南商丘南)。因为契为百姓立下大功,所以百姓都很拥护他,在他的带领下安居乐业。有了百姓的支持,契的家族惭惭地兴旺了起来。
契死之后,首领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昭明,并依次下传给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王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等首领,共下传了十三代,都是父子相传。主癸死后,他的儿子履继承首领之位。履就是成汤,又名天乙。
这个时候,商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夏朝的统治日渐衰微,再加上夏桀残暴,闹得天沸人怨,商汤于是开始积极地为灭夏做准备。商部落自契开始,前后已经迁了八次都城。商汤为了灭夏,于夏桀十五年把都城迁到了亳地,那是他的先祖帝喾建都的地方。为此,商汤专门作《帝诰》一篇,祭祀先王帝喾,以示自己跟从先王,来到了旧都。迁到亳地后,商汤开始积蓄粮草,招纳贤才,操练士卒。
为了探听夏朝的虚实,商汤接受右相伊尹的建议,派伊尹前往夏朝,以掌握夏朝的情况。
伊尹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伊尹生于空桑(今洛阳伊川),因他的母亲居于伊水之上,所以就以“伊”为氏。
传说伊尹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的采桑女,有一天晚上做梦有个神人告诉她说:你看到舂米的臼内出水,就赶快往东走,千万记得不要回头看。第二天,伊尹的母亲果然发现臼内出水,于是赶快叫上邻居向东逃奔,回头看时,原来的城邑成了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的忠告,所以化为一株空桑,她妊娠的婴儿,便留在空桑之中。有莘氏部落(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一带)的一个采桑女在前来采桑时,在空桑之中发现了婴儿,感觉非常神奇,于是就带回去献给了有莘氏首领,有莘氏首领于是把这个婴儿交给一个厨师抚养。因为这个婴儿生于伊水,所以就把他命名为伊。伊尹从小就聪明异常,非常好学,对三皇五帝和大禹等英明君主的施政之道多有研究。并且因为他长于厨师之家,耳濡目染,学到了一手高超的烹调技艺,成了一名出色的厨师。
伊尹虽然出身于厨师之家,但他却有非常大的志向和抱负。伊尹通过观察,发现商汤是个出色的首领,于是就想去辅佐商汤。但他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个有莘氏部落的庖人子弟,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商汤。
后来正赶上商汤向有莘氏部落提亲,于是伊尹自请为有莘氏的奴隶,带着锅和砧板作为媵(音映)臣陪嫁了过来。作为媵臣陪嫁,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风俗,实际上就是到2000多年后,这样的情形还是存在,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就带去了很多的文士和工匠,贴身的侍婢更是多不可计,这种风俗直到晚清都没有断绝。
到了商国之后,为了创造一个接近商汤的机会,伊尹于是在做菜上下功夫。他有时候烧的菜很鲜美,有时候却故意在菜里多放盐或是少放佐料,商汤感觉非常奇怪,于是就召见了这名厨师。商汤与伊尹之间的对话对后世烹饪业的影响很大,伊尹也因此被尊为中华厨祖,中原菜系的创始人。伊尹的一些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价值意义,当然影响更大的还是蕴含在里面的治国思想。简单来说,伊尹的说法比后来老子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要详细得多,虽然没有达到那么凝练高妙的程度。也就是说烧菜的时候火旺了会怎么样,火小了会怎么样,盐多了味道会怎么样,盐少了味道会怎么样等等,由此暗示治民的时候刑罚宽了怎么样,刑罚严了怎么样,政策急了怎么样,政策缓了怎么样,用烹调的滋味比喻为政的方法,以讽喻商汤。商汤是一个很有智慧的首领,一听就知道伊尹是个杰出的人才,于是立即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伊尹于是就和商汤说起了王道,商汤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对伊尹委以重任,让他处理国政。这段故事,历史上叫做“伊尹负鼎”,后来特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
关于伊尹和商汤的见面,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伊尹由于非常有才能而远近闻名,所以求贤若渴的商汤多次派人带着重礼前往有莘国聘请他。但有莘国王却并没有答应商汤的聘请。无奈之下,商汤只好娶有莘氏王的女儿为妃,让伊尹以媵臣的身份陪嫁了过来。伊尹来到商汤身边后,和商汤谈论远古帝王及九类君王的事情。商汤听了非常佩服伊尹的才能,于是就任以国政,让他管理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