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浞的前妻生有一个儿子,早死。儿媳名叫女歧,寡居。寒奡对这个寡嫂起了邪念,于是前往女歧的住所。女歧替寒奡缝了好几件衣裳,当天晚上,寒奡就留宿在女歧的房里。汝艾瞅准这个机会,趁夜派人刺杀寒奡,谁知道却错杀了女歧。寒奡发觉之后,起身就跑。汝艾于是放出凶猛的猎犬追逐寒奡,最终在猎犬的帮助下袭杀了力大无比无人可敌的寒奡。汝艾杀死寒奡之后,带着他的人头前去投奔少康。少康见寒奡被杀,于是率兵攻打过邑并顺利攻克。之后,少康又派他的儿子姒杼率兵去诱杀寒豷,也取得了成功,攻占了戈邑。
杀死寒奡和寒豷之后,少康开始集中力量讨伐寒浞。其时,当了整整60年国王的寒浞,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的左膀右臂已经被斩断,他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带兵迎战,而斟寻城中那些夏国的臣民们也纷纷在民族大义中觉醒过来,开始倒戈并支持少康。少康的军队顺利攻破都城,夏朝老臣伯靡杀死了寒浞。寒浞的族人被斩尽杀绝,有穷氏部落于是灭亡。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他复国的经历也异常艰难曲折。有过这段艰苦经历的少康,非常明白天下来之不易,因此在复国之后,他积极作为,勤政爱民。在他的治理下,天下渐渐由乱入治,各地诸侯也再一次前来朝觐夏朝,夏王朝再度出现了安定兴盛的繁荣局面,史称“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最初怎么得来,最终还将怎样失去。当初寒浞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后羿的族人,最终伯靡也用同样残忍的方式对待他,并遗祸他的子孙。所以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即使迫不得已要做,也绝对不能做得太绝,因为事情做得越绝,失去的民心也就越多,支持的人就越来越少,报复也就来得越快。这倒并不是因果报应的问题,而实际上,所谓的因果报应,其实就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某种外在反映,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打败了德国,法国的福煦元帅在一节火车车厢里接受了德国人的投降,这个耻辱的种子就种到了德国人的心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了法国,希特勒就又叫人把那节车厢从博物馆拖了出来,在那节车厢里接受了法国人的投降,其中意义不言而喻。这在表面上来看,似乎就是因果报应了,但其实不是,这正是一种奇妙的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所谓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等!复仇并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仇家,更多的是在精神上摧残仇家,如果杀死仇人之前,不把他该死的原因说出来,那这个仇就算是没报。并且一刀杀了太便宜,必须要申明其罪状,让他领罪而死,这样的复仇才显得有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代夏的这个后羿,与传说中那个射日的羿不是同一个人。射日的羿生活在帝尧时期,这个后羿生活在夏朝初期,中间隔了好几百年。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这个没有异议,而且她就是这一个后羿的妻子,并不是那个传说中射日的后羿的妻子。为什么后来会把两个后羿混为一谈呢?这是古代儒学家们刻意而为的。因为即使后羿再英勇神武,他也还是无法抹去谋朝篡权这样一个事实,这是儒家史观需要极力避讳的事情。但后羿毕竟当了8年的国王(加上太康和仲康时期的实际掌权时间更长),而寒浞则更长,长达60年,这样的事实是无法回避也无法更改的。尽管姒相被杀之前,有在位28年的经历,前8年与后羿重合,后20年与寒浞前20年重合,这段时间可以用姒相来替代。但拟相被杀之后,寒浞仍然当政长达40年,这也无论无何也无法掩盖的。于是古代的儒学家们就处心积虑地在人名上做文章,要么混淆两个后羿使人们误以为只有一个射日的后羿,要么完全不提寒浞,为得就把这些所谓“乱臣贼子”的形象尽量淡化。后羿当政8年,张冠李戴了一个射日的传说,而寒浞当政60年,知道的人几乎没有几个,而嫦娥的身世和传说则极为错综复杂,使人完全搞不清楚她的丈夫究竟是哪一位,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
传说后羿从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准备到了登基当君主的那天和妻子嫦娥一起吃,结果嫦娥却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地先吃了,一下子飞到了月亮上,回又回不来,只好住在广寒宫里,和一只白兔做伴。中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还以此为题专门写了一首悱恻缠绵的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实际上,嫦娥飞到月宫那是没影儿的事,只不过人们同情她的遭遇,在传说中为她安排了一个还算体面的去处罢了。不过嫦娥居住在广寒宫这事倒是真的,广寒宫不在月亮上,就在夏王朝的都城中,它就是后来娶了嫦娥的寒浞的家,寒浞之宫,简称寒宫,后来穿凿附会,就渐渐变成了广寒宫。
从太康失去君位到少康重新夺回君位,那中间差不多经过了100年时间。因为后羿和寒浞都是夷族人,实际上这几次君位的更迭,基本上就是中原夏族和东夷族之间的战争。寒浞杀后羿,是夷族人之间的同室操戈,而少康灭了寒浞,这才是夏朝对夷族的真正胜利。但这一仗胜了,并不标志着永远打败了夷族,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夷族有不少像后羿那样的神射手,再加上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夏朝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改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