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流亡列国,晋文公建霸业
城濮之战,胜楚雄霸北方
晋国最初叫唐国,是周成王时候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侯爵,首任国君是周成王那个屁颠屁颠的幼弟“唐叔虞”。唐叔姬虞之子姬燮即位后改唐为晋。
僖公五年(前六五五年)
春季正月,晋献公一面派遣使者去鲁国报告了杀害太子申生的原因。一面派遣大军兵临蒲城(现在SX临汾P县城下,蒲城民众见公子重耳无辜遭到这等祸难,一致要求迎战。
重耳不肯,说:“我仰仗着父亲的恩宠,才得以在蒲城享有自己的俸禄,因此才得到蒲城民众的拥护。如果我仰仗民众的拥护而去反抗自己的父亲,我就罪大恶极了。我还是逃避吧。”
随后他通告蒲城民众,说“国君和父亲的命令都是不能违抗的。谁抵抗,谁就是我的敌人。”
于是公子重耳越墙出逃蒲城,被领兵而来的“寺人”(注:相当于后来的太监)砍掉了一只袖口,最后,他逃到晋国西部邻国——赤狄氏族翟国(现在SX耀县、富平一带)那里去避难了。
秋季,晋献公派遣使者向虞国(现在SX省平陆、X县一带)国君借路,准备南下进攻南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对国君虞公劝阻说:“虢国是虞国南方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完蛋。晋国的野心不能让他得逞,让外国军队进入自己的国境,这事绝不能忽视。俗话说,‘颊骨、齿床互依靠,唇亡则齿寒’,这说的就是我们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虞公说:“晋国是我姬姓宗亲,难道会害寡人吗?”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因太伯没有随侍在侧,所以没有继位。虢仲、虢叔,是周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哥哥,做过文王的卿士,功勋在于王室,受勋的记录如今还藏在盟府(掌管保存盟约文书的机构)里。现在晋国他连文王哥哥的虢国也准备灭掉了,还会对我们虞国心存爱惜吗?”
虞公说:“寡人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清洁,神明必定保佑我。”
虞公不听大夫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状,带领了他的族人出走,说:“虞国是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晋国出兵一次就足够灭亡虢、虞二国了。”
八月甲午日、即初六日,晋军借道虞国南下包围了虢国的上阳(现在HN三门峡李家窑)地方,兵临虢国都城。
晋献公问卜偃说:“寡人能够成功吗?”
卜偃回答说:“能成功。”
晋献公说:“什么时候?”
卜偃回答说:“童谣说的好:‘丙子日的清早,日光耀龙尾星;军服威武盛美,夺取虢国军旗。鹑火星像大鸟,天策星没光耀,鹑火星下整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因为只有在丙子日的清晨,太阳在龙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冬季,十二月丙子日、即初一日,晋献公率兵灭掉了虢国。虢国公姬丑逃亡到成周洛邑,后又投奔其岳父的苏国(现在HN焦作W县一带)避难。对于这段“唇亡齿寒”的典故,后人有诗道:
虞虢相依自保安,谋臣吞度不为难。
贪怜璧马迷香饵,肯信之奇谕齿寒。
却说晋军得胜,凯旋回国,顺道住在虞国的时候,乘机袭击并灭亡了虞国。晋军抓住了虞国国君和他的大夫井伯。晋献公把虞国的井伯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随员,一起送往了秦国,嫁给了秦穆公,人称秦穆夫人。
晋献公并没有废弃虞国的祭祀,而且还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
所以《春秋》记载说的“晋人执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国,而且说事情进行得太容易的缘故。
僖公六年(前六五四年)
春季正月,晋献公派遣大夫贾华率军进攻屈城。公子夷吾守不住,也准备逃亡到狄人那里去。大夫郤芮说:“您在重耳之后离开,而且同样逃到狄人那里去,这就表明您有同谋的罪过。不如去梁国吧。梁国处在晋国和秦国之间,而又得到秦国的信任。”
于是公子夷吾出逃屈城,到梁国(今SX韩城南)避难去了,后到秦国避难。
僖公十年(前六五〇年)
秋季,曾经是太子申生的御者狐突到陪都曲沃城去,晚上做梦遇到了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且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
狐突回答说:“臣听说,神明不享受别族的祭品,国人也不祭祀别族,如果这样的话,您的祭祀恐怕会断绝了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这样的处罚实属不当而又断绝了自己的祭祀,请您考虑一下!”
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新请求。过七天,曲沃新城西边将会有一个巫人来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子不见了。
狐突到时候前去,真的见到了一个巫人,他对狐突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夷吾他将在韩邑(现在SXHC市与SXHJ市东北一带)大败。”
大夫丕郑一心想公子重耳归国执政,于是他去秦国对秦穆公说:“是吕甥、郤称、冀芮三位大夫不同意给秦国土地的。如果国君您用重礼对他们表示问候而后召请他们,下臣则设法赶走晋国国君,然后,国君您招纳重耳,这样,一切问题都可解决了。”
冬季,秦穆公派遣大夫泠至到晋国回聘,并且召请吕甥、郤称、冀芮三人。卿士郤芮是大夫郤称的哥哥,知道此事后,说:“秦国财礼重而说话好听,这是在引诱我们。”
于是就杀了丕郑、祁举和“七舆大夫”(注: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他们是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这“七舆大夫”都是里克、丕郑的党羽,一心想立公子重耳为君。
丕郑的儿子丕豹逃亡到秦国,对秦穆公说:“晋侯背叛大主秦国而忌恨小怨,国人不拥护他。如果进攻,国人一定赶走他。”
秦穆公说:“如果夷吾已经失去国人,哪里还能杀掉大臣?现在国人都要逃难了,谁又能赶走国君?”
僖公十一年(前六四九年)
春季,晋惠公派遣使者向成周报告了丕郑一伙发动的叛乱。周襄王派遣召国国君召武公、王室内史过去给晋惠公下达天子的荣宠赐命。晋惠公接受瑞玉的时候显得精神萎靡不振。
内史过回到成周,向周襄王报告说:“我看晋侯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天子将荣宠赐给他,他反而懒散地接受瑞玉,这就是先自暴自弃了,他还会有什么继承人?礼,是国家的躯干;敬,是载礼的车舆。不恭敬,礼就不能实施;礼不能实施,上下就昏乱,这种人如何能长久?”
僖公十五年(前六四五年)
且说晋惠公当初回国继承君位的时候,他的姐姐秦穆夫人把女儿贾君嘱托给他带回晋国,而且说:“把其他几个公子都接回国内。”回国后,晋惠公和贾君***又不接纳公子们回国,由此穆姬就怨恨他这个异母弟弟。晋惠公回国前曾经答应给秦国的中大夫送礼,后来也都不给了。还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后来都不兑现。晋国有饥荒,秦国给他运送粟米;秦国有饥荒,晋国却拒绝秦国买粮,所以秦穆公决定攻打晋国,教训一下这个无礼的小舅子。
九月壬戌日、即十四日,秦、晋两军在韩邑的原野作战,秦军俘虏了晋惠公。在秦穆夫人以死相逼下,秦穆公才允许晋国讲和,并且释放了晋惠公。果真应验了五年前巫人的那句“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夷吾他将在韩邑大败。”的话。
僖公二十四年(前六三六年)
春季,周历正月,秦穆公带兵准备把公子重耳送回晋国,意欲与刚刚继位的晋怀公争国。《春秋》中没有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晋国没有向鲁国报告重耳回晋国的事。公子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到达黄河岸边,狐偃子犯把自己随身佩带的玉璧解下,赠给公子作为辞行的礼物,说:“下臣我背着马笼头和缰绳跟随公子您巡游列国多时,曾经对您犯下了许多罪过,下臣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请您允许我离开您吧。”
公子说:“如果我不能和来自舅氏(注:重耳舅父的氏族)的狐偃子犯同心同德的话,此河为证。”说罢就把璧玉扔到了黄河里,以示此盟以河水作证。
重耳跟随秦军一起渡过黄河,进入了晋国地界,秦军迅速包围了令狐(现在SX运城LZ县猗氏镇)城邑,然后进入桑泉(现在SXLZ县临晋镇),占取了臼衰(现在SX运城YH区解州镇)驻扎。
甲午日、即二月初四日,晋怀公派晋军开到庐柳(现在SXLZ县临晋镇西北)地方驻扎,与秦军形成对峙。秦穆公派遣自己的儿子公子絷到晋军营地去交涉,诱使晋军反叛晋怀公。经过交涉,晋军答应效忠公子重耳,晋军随之退到郇邑(现在SXLZ县临晋镇西南)驻扎。
辛丑日、即二月十一日,狐偃子犯代表公子重耳和秦国,与晋国领兵的大夫在郇邑结盟。次日,公子重耳到达驻扎在郇邑的晋军营地里,取得了晋军的指挥权。
丙午日、即二月十六日,公子重耳率晋军进入当初由哥哥镇守的晋国宗庙所在地——曲沃城(现在SX运城WX县东)。次日,重耳在祖父晋武公的庙中接受晋国群臣的朝见。戊申日、即二月十八日,重耳派人在晋国的高梁(现在SX临汾东北)城邑捉住并杀死了自己的侄子晋怀公,自己即位,是为晋文公。
《春秋》中没有记载这件事,也是由于晋国没有来鲁国报告的缘故。
当初,晋文公在当公子的时候,所镇守的蒲城里有个叫头须的侍臣,是专门帮他管理财物的。当晋文公流亡国外的时候,头须就偷盗了这些财物潜逃,把这些财物都用来设法让晋文公回国的行贿上。因为没有成功,只好留在国内。
现在头须见晋文公回来了,就请求进见。晋文公推托说正在洗头。头须对晋文公的仆人发牢骚道:“洗头的时候心就倒过来,心倒了意图就反过来,无怪我不能被接见了。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守卫者和仆人都是需要的,现在何必要轻视留在国内的人呢?身为国君而看不起普通人,害怕的人就多了。”
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意识到了严重性,马上接见了他。
狄人翟国将晋文公的妻子季隗送回到晋国,而请求留下她的两个儿子。晋文公把自己女儿嫁给赵衰,后来生了原同、屏括、楼婴三个儿子。文公女儿赵姬请求迎接赵衰留在翟国的儿子赵盾和他的母亲叔隗。赵衰辞谢不肯。
赵姬说:“得到新宠而忘记旧好,以后还怎样使用别人?一定要把他们接回来。”经过坚决请求,赵衰同意了。叔隗和赵盾回来以后,赵姬认为赵盾有才,又坚决向赵衰请求,把赵盾作为嫡子,而让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让叔隗作为正妻,而自己居于她之下。
晋文公继位后,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家臣介之推没有向文公提及禄位,禄位也没有赐到他身上,他母亲有怨言。介之推说:“当初,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重耳在世了。惠公、怀公因为没有亲近的人,所以国内国外都抛弃了他俩。上天不使晋国绝后,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公子重耳又会是谁?这实在是上天立他做了国君,而那些人得到赏赐的人却以为是公子是依靠他们的力量才做了国君,这不是欺骗吗?
“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贪功之罪当成了合理的力量,上面的人对这种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彼此难以相处了。”
介之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赏?假如我们就这样穷苦地死去了,你又能怨谁?”
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就更大了。而且,现在我已经口出怨言了,更不能吃公子他的俸禄了。”
他母亲说:“去要求一下也好让他知道,又会怎么样呢?”
介之推回答说:“说话,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露罢了。”
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那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
于是母子二人就隐居起来了,一直到死。后来晋文公记起了这个家臣,派人寻找介之推,可就是找不到,于是就把绵上(现在SXJX市东南)封给他作封邑,说:“用这个封邑来记载寡人的过失,来表扬好人。”
同年冬季,周襄王的使者前去鲁国报告了周王室发生了篡权的祸乱,说:“天子不谷(注:古代君主自降身份的谦称,意为缺乏德行),以致得罪了母亲所宠爱的缺乏德行的弟弟公子带,现在天子受到了公子带的攻击,只好出逃成周洛邑,僻居在郑国的汜邑(现在HN许昌XC县南)地方,谨敢将这件事情报告叔父(注:天子称诸侯的尊称)。”
鲁大夫臧文仲焦急地回答道:“天子被驱逐出宫廷,蒙尘出奔在外,你怎么还不赶紧去找天子身边的左右群臣想法去?”
使者吃了鲁国的软钉子,知道鲁国对此事也是无能为力,只好回去交差了事。周襄王又急忙派大夫简师父去晋国报告,派大夫左鄢父到秦国报告。
《春秋》记载,不说天子出奔,只说“天子出居于郑”,意思是由于躲避兄弟所造成的祸难。天子穿着素服,自降名号,自称为“不谷”,这也是合于礼的。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