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北大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早早地发现了这一玄机。他们会在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时就发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既得利益,而是将眼光放在未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都曾经历过各种失败,没有谁的一生永远是青天白云、彩虹高挂的。人生总有暴风雨的时刻,也有梅雨淅沥的阴霾。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过去。过去的领先,不代表永远的领先;过去的落后,也不代表永远的落后。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的头脑装一个粉刷,选择性地从"过去"中吸收对我们将来有好处的点子,而后抹掉一些让我们陷入灰暗的记忆,学会展望将来、规划将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957年4月27日,北大大饭厅发生了一件大事,马寅初在此发表了自己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口问题。马寅初提倡控制人口发展速度,这和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人就有力量"的思维是相悖的。马寅初深知这一点,但是他却提出,这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人口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是基于他对中国发展的各种思考而提出的。
这个论调也奠定了他一生的起伏浮沉。
马寅初,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也是不屈不挠的民主斗士。他出生在浙江,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其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学成归国后,他应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也是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在北大教书期间,马寅初呕心沥血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成果教授给北大学子。他虽为官,但同时也是一名培育英才的学者,这使他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抗日战争阶段,他总是挺身而出,写文章,做演讲,抨击国民政府官僚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让人咂舌的通货膨胀。他从经济学出发,反对国民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独裁统治。这使他获得了国内人士的高度赞许,也使他受到国民党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长达数年。
然而,马寅初就是这种忠于立场,为了真理、为了大义抗争到底,不会因为过去经历而胆小却步的人。在民族大解放、新中国建立之时,他从一名经济学研究专家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设想,倡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这个提法,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前所未有的。这个提议很快传到中央领导层耳中,碍于马寅初是响当当的学者,当时中央只是施压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马寅初意识到了自己可能遇到的阻力,不过,他就是如此坚持。
在因为公开演讲收到口头"警告"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马寅初又提交了一份《新人口论》的提案,在文中明确地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实行人口控制等问题。这篇提案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顿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各方开始对马寅初的论调评头论足,因为这时,由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反右斗争正波澜壮阔地在神州大地开展,并迅速席卷了全中国。很多政客学者开始抨击马寅初是借着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加上当时中国人口未满8亿,我国又正在开展大跃进,社会上、中央领导层纷纷涌现出"有人才能成事"的思维。但马寅初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他只是觉得自己的理论是前瞻的、超前的,所以他坚决不改口。
这一次的坚持让马寅初尝尽了苦头,北大也组织了"批马"座谈会,连马寅初在燕园内的住处都被贴满了批斗的大字报。用马寅初的话说:"有的文章说,过去批判我的人已经把我驳得"体无完肤"了,既然是"体无完肤",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何必再驳呢?但在我看来,不但没有驳得"体无完肤",反而驳得"心广体胖"了。"
因为北大学子对马寅初的围攻,不少学者同僚暗示当时身为北大校长的他不再适合担当校长一职。马寅初只好辞职,同时中央政府还剥夺了马寅初发表文章和学术成功的权利,罢免了他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马寅初从此消失在了政治和学术舞台。
但是,他始终不后悔自己的人口控制论调,而事实也证明了马寅初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必要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我们也许会想,为什么马寅初能够如此历尽艰辛,却始终不改志向和坚持呢?其实,他的做法正体现出了一种展望将来的前瞻性。
不错,论马寅初未提出新人口论的前半生,是一个享负盛名的学者,一名响当当的教授,一个全国人大常委。他可以很安逸地在掌声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人是不是只停步在自己满意的位置就足够呢?
如果这样,我们就是自私的、不上进的。而马寅初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提出了新人口论,让一切安逸和功名成为了过去,使他的将来面临无尽的考验和黑暗。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是需要坚持的,是对将来有利的,所以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无论将来多么艰辛。
所以说,无论你的过去是美好的还是灰暗的,你都要懂得展望未来,目前是将来的过去,我们想要有更好的未来,就要懂得在现在开始改变。哪怕将来的前进之路是迂回的,只要我们现在下定决心,明确目标和立场,仍旧可以走出璀璨的未来。
北大行动指南:
1.展望将来,要勇于表现自己
勇于表现自己,是人生旅程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技能。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勇于表现自己。北大的学子们深谙低调的处世之道,但是在竞争当中,每个人都像脱缰的野马,飞奔向前,当仁不让。他们要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表现自我。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2.总结过去,沉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经验
完成任务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学会总结,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认真总结出来,给自己作为以后办事的参考。
万一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要学会总结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可以说,每个人的过去都是自己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无论这一课的课程如何设置,我们都要懂得从中吸收经验,吸取知识,拓展我们的眼界和见识,殷实我们的发展实力。
北大思考题:
一位北大教授在课堂上问大家:要想使梦成为现实,我们干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不少学生都回答出了冠冕堂皇的答案,可是教授调皮地说:那就是醒过来。
教授希望让大家明白,沉湎于梦想,沉浸于过去,是于事无补的。面对失败和失落,都不能逃避,要做的是醒过来,面对现实,不管现实有多残酷。
不要害怕失去和缺陷,这是另一种获取
北大箴言: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成不变。在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退缩,也不要被纸老虎吓破了胆。你的命运要靠你自己掌握,放弃是懦夫的表现。命运从来都垂青于那些善于把握自身命运的人,没有谁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变它。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很重要,自己手里的牌再不好,也要坚持打下去,人生这场牌,不在于牌的好坏,而在于打牌的人。
因此,我们不要害怕失去和缺陷,不要畏惧困难和挫折,这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原子武器、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想,成功卓绝的人或许会有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就拿邓稼先的个人成长而言,他是平凡的一个,也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他成长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时期,当时所有物资都十分匮乏,连北大、清华等北京城内的最高学府都被迫全体转移到昆明,和南开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
邓稼先的家境本就很普通,国难当前,加上环境不济,他要求学其实并不轻松。但是,在战乱频繁和家境中落的现实状况下,他虽然经常辍学、转校,却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好成绩,于1941年成功进入西南联大学习。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不仅教学设施简陋,连师生的生活也十分清贫,经常是一个馒头吃一天。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种教育上的缺陷,是生活环境的一种缺失。不过在邓稼先看来,越是缺失的条件,越能给自己发奋向上、扭转局面的动力。所以他用全部精力用心学习,天气冷,他扛得住,肚子饿,他也扛得住,如此勤奋刻苦地完成了四年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当助教。在北大教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物理科学教育上的缺失,因为当时中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和探索程度还非常低,根本不具备和外国抗衡的条件。
这是中国的一个硬伤,一个明显的缺陷。邓稼先看在眼里,也成为了他的强大动力。为了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科技知识,取得更好的科学水平,邓稼先在1947年远赴美国参加研究生考试,成功进入了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时间,年仅26岁的他不仅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还成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博士学位。
邓稼先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美国政府希望留用邓稼先,给予邓稼先非常优越的条件。可是,这些条件在邓稼先眼里远不及落后的祖国对他的需要。为了报效祖国,他学成归国,全力投入原子核物理研究,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帮助祖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展了原子弹,成为了"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
从邓稼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失去的,或者缺失的,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诸如邓稼先,没有很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促使他下定决心苦读求学,扭转生存环境,改变民族命运;诸如我国近代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近代世界发展不相符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一种缺失,却正好促使了一批又一批像邓稼先那样的科研人才投身到我国科研领域中,务求创造出不一样的"中国制度"。
所以说,不要害怕失去,也不要害怕缺失,今天你失去的、缺失的,或许正是在告诉你,这是你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北大行动指南:
1.饱经风雨,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天,一位北大的学生在树荫下垂头丧气,他觉得自己的成绩追不上别的同学,想做的事情也没法做好。他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暴自弃。
一位教授看到他,跟他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农民见到上帝,扑到他跟前对他说,我每年都祈祷有个好收成,不希望刮风,也不希望下雨,更不要有任何灾害,这样我的田地才会有个好收成。上帝执拗不过他,为了让他明白,便决定让接下来的一年果然没有任何风霜,天天都是晴朗的好日子,稻穗看起来长势也很喜人。农民不禁乐开了花,满心欢喜等待收成的那一天。好不容易盼来了收获的日子,可是他去捏稻穗时才发现,稻穗里面的麦子竟然都是瘪的。
这时候教授跟沮丧的学生说:稻穗跟人一样,如果想要成熟,就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风吹雨打。无论是烈日也好,风雪也好、还是蝗虫也罢,都是要经历的。只有经历了这些,稻穗才能从灵魂上成熟起来,如果人为地避开了这些考验,稻穗只会像温室里的花一样,永远开不了,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所以,我们也要从中悟出,人也一样,如果不经历一定的挫折,是不可能成熟的。
2.别把一时的得失看得太重
不要把一时的得失看成一切,要善于总结失败、总结教训,重新来过。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他客观的外在条件。就像稻子的收成不好一样,不要只从天气上找原因,而要从自身出发,看是不是种子不够好、施肥不够到位、管理不善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去认真解决,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问大家:小明的成绩单星期一才会发,为什么星期天晚上他就因为成绩被爸爸训了一顿?
学生们聪明地回答道:因为他爸爸是他的老师。
教授接着问道:为什么小明知道自己的爸爸一定会知道,还是考得这样差?
大家沉默了。
就在这个时候,教授告诉大家,其实,小明考得差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想过逃避自己的责任。很多时候一时的得失并不重要,哪怕回家要被爸爸打屁股,但该怎样就要怎样,这才是做人的根本,不弄虚作假比起什么都重要。
心态决定高低,好平台不如好心态
北大箴言: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