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剩下的问题就一个问题:当你的品牌扩张活动,不利于“长期利益”,却有利于“短期利益”时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看上去也很好回答,但毫不夸张的说,很多品牌的延伸是否成功、是否有争议、是否做到利益最大化等事宜都产生在这个环节。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束手无策,也有些方法可循。通常来说,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讲逻辑,就是去寻找品牌扩张的原则有哪些;一是讲概率,也就是在这些原则上评估品牌扩张对长期利益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
就品牌扩张而言,很多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所处的专业领域特点总结过很多法则,但在多数行业能够通用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条:
1.品牌扩张是否会削弱该品牌固有的定位和认同。
这是核心原则,如果给予权重的话,这条原则至少要占50%的比重。因为,品牌定位和认同是一个品牌的灵魂和命脉,如果一个品牌连这个都丢了,就无从谈起“品牌”了。
不过,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品牌定位”和“品牌认同”的区别。
品牌定位是什么呢?如前文是一个品牌的第一卖点,也是这个品牌长期给消费者提供的核心价值。比如,宝马的定位是“驾驶乐趣”、沃尔沃的定位是“安全”等。
品牌认同,则是包括品牌定位在内的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的或准备让消费者接受的概念。比如,宝马的定位是“驾驶乐趣”,但它给消费者的其它认同是“高档轿车”、“安全性能好”、“德国技术”等;沃尔沃也一样,除了“安全”,还有“高档”、“舒适”、“时尚”等认同。
当一个品牌准备延伸到另一个领域时,必须要考虑这个品牌的定位和认同是否支撑你的生意?更要考虑,当你做这个品类时是否会削弱这个品牌原有的定位和认同?
比如,舒肤佳的定位是“除菌”,它从香皂延伸到沐浴露,行不行?答是一定行。因为,“除菌”的概念做沐浴露,既能够支撑新产品,也不会削弱舒肤佳本身的定位,因为香皂和沐浴露的用途比较接近。
那么,蒙牛的定位是“自然”、“好牛奶”,它延伸到饺子这个品类上,行不行呢?可能不太好。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吃散发着牛奶腥味的饺子。所以,蒙牛有了“香聚”这个独立品牌。
2.目标市场属性是否与该品牌的市场属性相同或相似。
也就是说,你准备延伸过去的那个品类的市场属性,与你这个品牌目前的市场属性是否相吻合。这条原则,最好在第一条原则通过后才考虑。如果给个权重,这条原则可以占30%的比重。
那么,市场属性又包括什么内容呢?也很简单,通常包括消费者特征、竞争格局、价格带、渠道特征和进退壁垒等。这些属性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特征。
在这条原则上,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别克”轿车向低端市场延伸。
“别克”刚进入中国时,可以说非常成功。以它“高档”、“气派”、“性价比好”等特点赢得了很多“追车族”的青睐,尤其它的广告语“心静,思远,志在千里”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为了赢得更多的生意,“别克”很快就延伸到低档轿车,开发“凯越”、“赛欧”等副品牌(这些副品牌实际上就是品种名称,主品牌还是“别克”)。结果“凯越”和“塞欧”卖得越好,“别克”的中高端轿车就越卖不动。尤其是当时对“君威”的影响最大。
按理说,“凯越”和“赛欧”的购买者与“君威”的购买者不是“一路人”,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有人发现:中国消费者给“别克”所定义的市场属性与“凯越”和“赛欧”的市场属性显然不同。所以,当那些普通消费者开着带“别克”LOGO的低档车满街跑的时候,那些具有小资情结的人们就有意见了,他们会觉得“别克不再是我们的首选”。
懂营销的人都懂,懂汽车营销的人更懂,这是何等糟糕的迹象。因此,“别克”也不得不对他们的品牌架构进行调整,在保留“凯越”的基础上,把“赛欧”车上的LOGO及时的换成了“雪佛兰”。
其实,宝洁公司的“飘柔”也面临这个问题。他们为了把“飘柔”做成“大品牌”,从高端市场向低端市场延伸,并延伸到香皂、沐浴露等品类,也增加了很多功能,折腾得确实够大的。几年过去了,当前的市场表现告诉我们,飘柔“大品牌”的梦想不如像他们所想象那么乐观。飘柔不仅在洗发水市场上没有突破,在香皂和沐浴露等品类上也表现平平。
3.目标品类在价值链上是否与该品牌的核心品类形成互补或替代关系。
这条原则最好是在上面两个原则都通过后再去用比较合适。这样对品牌扩张的把握会更加稳健一些。基于评估的需要,给这条原则的权重为20%。
其实,这条原则是最好理解的。我们先说互补关系吧。比如,松下是做彩电的,它延伸到摄像机、家庭影院等家庭娱乐产品,有没有问题?估计问题不大。因为,这种延伸并没有违背上面两条原则,也符合这条原则,品类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互补关系。然而,松下何止停留在这个层面?他们又延伸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加湿器、汽车导航、剃须刀、电动牙刷、宠物理发器、按摩椅、电子血压器、电吹风、脱毛器、毛孔清洁器等IT、通讯、白色家电、小家电、美容商品、保健商品等很多领域。由于国际品牌经济实力的支撑,有些品类做得还凑合,但除了影像产品以外的多数品类还是卖得不好,就“松下”这个国际品牌、奥运会的主要赞助商而言,可以说惨淡经营。在中国,乃至在更大的区域,一个“出色的黑色家电王国”之神话将可能不复存在。
再说替代关系。举例来说,“柯达”从胶卷延伸到数码影像,它们之间不是互补关系,而恰恰是替代关系,这个时候的品牌该不该延伸呢?当然可以。因为,当一个品类进入衰退期的时候,一个企业必须选择其更新换代的品类来继续支撑生意。这是理所当然的。再说,胶卷和数码影像,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品类,但它们的品类特征基本还在“柯达”的品牌定位和认同的范围之内,而且目标市场属性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品牌扩张是可以做的。假如“柯达”接下来做的不是数码影像,而是家电、通讯、房地产等领域,那会怎样?可能延伸的价值就不是很大,甚至对“柯达”品牌的伤害会很严重。
就品牌扩张而言,一点都不延伸,不一定好,因为可能会坐失良机;过度延伸,也不太好,因为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所以,品牌扩张确实是一种趟过雷区的智慧,当企业遇到品牌扩张的问题时,不妨把自己的“豪情壮志”或“惴惴不安”先放在一边,通过科学而理性的方法来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看清“地雷”在哪里、这个“雷区”该不该趟过去、如何才能趟过去。
§§§第七节有效防范品牌扩张风险
在品牌扩张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就企业的立场而言,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牌扩张中的质量风险。例如,在烟草行业中,一是随着品牌联营及输出带来的多点生产管理不善及工艺区别所导致的质量风险;二是品牌规模扩大使得原料供应及生产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质量风险。
品牌扩张中的竞争风险。一是名优卷烟产、销量的急剧增加使名优烟与非名优烟间的竞争加剧;二是名优卷烟本身竞争日趋激烈,不断涌现出来的区域性品牌、成长性品牌和国外优势品牌又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三是名优卷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很多竞争对手实力相当,强化了对抗程度,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缺乏个性,营销手段单一,造成了众多品牌共抢一块蛋糕的局面。
品牌扩张中的消费者风险。一是对消费者缺乏动态的认识,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维持静态,而不去研究解剖,直接以原有的产品及营销策略开展工作,导致自身产品的老化、营销策略的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消费者心理及习惯,最终被市场抛弃;二是过于强调消费者需求,导致自身缺乏主动引导,被消费者牵着鼻子走,导致难以做大规模,产品适应性不强。
认识到品牌扩张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有效规避风险。
技术创新是规避品牌扩张风险的基础。企业需要通过各项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有效降低各项成本,从而在品牌竞争中获得高位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提升品牌抗衡能力,突破生产和原料资源的瓶颈。
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尝试运用新原料、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工艺;在技术的开发利用上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努力拓宽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使之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应注重与市场结合,开发有市场需求的产品;面向竞争对手,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借鉴、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建立起一个相互配套的、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健全激励分配机制;科研开发部门的组织结构布局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发挥组织结构的效能;推进科研发展;对研究成果要注重和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
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是防范品牌风险的前提。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战略性的企业目标及品牌目标,并明确在每个阶段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实施阶段性发展定位,从而明确各阶段发展重心和资源分配格局。进行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就要结合市场实际在品牌发展主导规格产品和销售区域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为不同规格产品选择重点发展市场,将有限的资源依照主导规格产品发展要求进行配置。同时,企业可以配合以组织形式的保障,依据市场拓展状况,对品牌发展提供相匹配的有效支持。
营销模式的创新是防范品牌风险的有效手段。创新企业品牌的营销模式,可以更真切地感知市场的脉动,把握及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一是建立营销创新激励机制。针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不断拓展新的营销技巧、手段和方式,特别是在品牌风险的规避上的创新,鼓励有效的营销创新成果。二是建立市场特殊、紧急事务处理机制,以迅速解决复杂、应急的市场问题,避免失去良好的市场机会和渠道支持。三是建立市场行动执行力记录档案,培养“快速反应、立即行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整合营销动作和服务的协调性。四是建立科学的目标和绩效评估系统,探讨市场参数模型,从而凸现目标激励成效,有效地促进团队建设。
创造消费者认同是防范品牌风险的根本。防范品牌风险就是要创造消费者认同。企业在品牌扩张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自身的核心消费群体,正确认识自身的市场根基和潜力。
通过不断地改进产品品质来珍惜品牌声誉,巩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通过细分市场,来强化品牌特色,以创造和渲染产品的个性化特征来保持品牌的生命力;要始终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及需求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对于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一定要更加重视,通过忠实消费者的维系来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