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是经肛门排出的由人体消化过的食物残渣。饮食物入口后,经过食管,容纳于胃,通过小肠消化后,将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其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而食物残渣被输送至大肠,大肠再将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液吸收后,形成粪便,最后经肛门而排出体外。由于从饮食入口到大便排出,需要许多脏器的参与,因此,观察大便的情况,可以了解体内诸多脏腑的病变,尤其是消化道的功能状况。大便中约70%以上的是水,其余为粘液、细菌和食物残渣。正常人每日大便一次,其便硬而不干燥,润而不清,臭而不秽,颜色黄。无论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十分重视大便的诊察,并把大便检查作为临床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下面向大家介绍根据大便的颜色、性状、数量、次数等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的方法。
一、大便颜色
[健康征兆]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大便中夹杂有一种胆红素的缘故。
[异常征兆]白色或灰白色大便。
[疾病先兆]说明胆汁的排泄受到了障碍,提示胆道有梗阻现象,可能患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等疾病。此外,灰白色大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这并非疾病所致,属生理性粪便。
[异常征兆]色淘米水样大便:即大便呈米泔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体,且量多。
[疾病先兆]常见于霍乱患者,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异常征兆]白色油脂状大便。
[疾病先兆]若伴大便量多,并有恶臭,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或消化道吸收不良综合症。
[异常征兆]白色粘液状大便:大便像鼻涕冻样,色白透明。
[疾病先兆]提示患有慢性肠炎、肠息肉或肿瘤。
[异常征兆]深黄色大便。
[疾病先兆]多见于溶血性黄疽,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疽。它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疟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异常征兆]绿色大便:大便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
[疾病先兆]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如果绿色大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广泛抗菌素治疗的病人,如果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并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提示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此外,吃了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性度过高,也会使大便变成绿色。
[异常征兆]淡红色大便大便像洗肉水样,最多见于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
[疾病先兆]常见的有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异常征兆]鲜红色大便。
[疾病先兆]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大便外层沾有鲜血,量少,并伴有剧痛,便后疼痛消失,这多是患有肛裂;如果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块,附在大便外层,与大便不相混,用水可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多是内痔出血所致。痔疮出血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在大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鲜血,稍后可自行停止。如果血色鲜红,并与大便混杂在一起,提示可能患有肠息肉、直肠癌或结肠癌等病变,且直肠癌患者的血便中常混杂有糜烂组织;而结肠癌的血便特点为鲜血、量少,并伴有大量粘液或脓液。
[异常征兆]暗红色大便由血液和粪便均匀混合而成,又称为果酱色大便。
[疾病先兆]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或结肠肿瘤。此外,某些特殊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由于其凝血机制发生障碍,也可导致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呈暗红色,有时呈鲜红色,且常伴有皮肤或其它器官的出血现象。另有一种情况是,正常人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口可乐、樱桃、桑椹等,也可出现暗红色大便,此属生理现象,应与上面的疾病区别开来。
[异常征兆]黑色大便大便黑如马路上的柏油色,故又称柏油样便。
[疾病先兆]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症状,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粘膜脱垂、肝硬化时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疾病。另外,食入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炭等药物,大便也可呈黑色。要鉴别黑色大便是由上消化道出血所致,还是由过食某些食物或药物所致,除了询问病史外,还可用水将黑便冲散,若显出红色,即为消化道出血;而食物与药物所致的黑便,粪便黑而不亮,用水冲散也不见红色,经素食二三天后或停服药物后,大便颜色就可转为黄褐色。
二、大便形状
[异常征兆]稀水样大便。
[疾病先兆]可见于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果同时有粘液、脓血出现,则应考虑急性肠炎;若大便水样似米汤,并急促有压迫感,甚至腿足抽搐,形体消瘦,眼眶凹陷,呈失水状态,多为霍乱症,也可见于砷中毒。
[异常征兆]小儿出现黄绿色水样带白色小块(系未消化的脂肪等)和粘液样粪便,称蛋花样大使,每日可排5~10次。
[疾病先兆]此由消化不良引起。此时小儿要控制食量,适当加喂含糖盐开水或少量普通茶水(不要太浓),一般2~3天后粪便可转为正常。
[异常征兆]小儿出现绿色絮状水样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
[疾病先兆]常在着凉或食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一般表示患了中毒性消化不良,须及早医治。
[异常征兆]溏薄样大便。
[疾病先兆]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大便多呈塘薄状;受寒后,或多吃冷食、喜吃油腻滑肠之物的人,其大便常变软或清薄。如果大便稀溏,每日天未亮时出现泄泻,称为“五更泻”,中医认为由肾阳虚所致。
[异常征兆]食糜样大便。
[疾病先兆]是因肠道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加所致,可见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
[异常征兆]粘液样大便。
[疾病先兆]常见于肠炎、痢疾、血吸虫病等患者。不同部位发病,大便中粘液存在的形式也不同。若粘液均匀地混在粪便中,可见于小肠发炎;如果粘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则见于大肠病变。
[异常征兆]冻状样大便。
[疾病先兆]患有过敏性结肠炎的患者,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粘冻状、细带状大便。如果在坚硬的粪便表面附有少量粘冻,则是痉挛性便秘的特征。此外,部分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也可排出冻状大便。
[异常征兆]大便呈淡黄色稀糊状,不带粘液,每日3~4次。
[疾病先兆]多为小儿睡觉时腹部着凉引起,这时应采取保暖和减少食量的措施,或暂时少吃、不吃油脂食物和蔬菜,稍饮浓茶,即可恢复。
[异常征兆]大便呈糊状,颜色较淡,若将大便放入水中,大便呈油样浮在水面上。
[疾病先兆]这说明婴儿吃得大油腻,对脂肪消化不良。此时应调整饮食,吃得清淡一些,或喝些炒米茶(即大米炒黄后煮成米汤),帮助消化吸收脂肪。
[异常征兆]泡沫样大便小儿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且含有多量食物残渣或完全未消化的食物。
[疾病先兆]大多是由于进食多或食物中含糖量过高所造成。这时应少吃糖,控制米汤的摄入,以减轻肠道的负担。
[异常征兆]散乱样大便即一部分是成形大便,一部分是腹泻便。
[疾病先兆]这种情况常见于营养失调或有感冒及麻疹等病的小儿。
[异常征兆]肥皂样大便。
[疾病先兆]小儿大便颜色象蛋黄色或接近白色,有的好象石块,这表示食物在肠内发生腐败。在喂蛋白质比米、面、淀粉类食品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肥皂样大便,此时可增加一些糖类食品,如蜂蜜、白糖等。
[异常征兆]脂肪样大便。
[疾病先兆]大便呈灰白色,糊样或液状,外观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在便盆中滑动,有腐臭,这是由胰腺功能障碍,胰脂酶分泌不足,食物中的脂肪不能消化吸收所致。
[异常征兆]豆腐渣样大便。
[疾病先兆]出现这种情况,可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患有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婴儿,常排黄绿色带粘液的稀便,有时呈“豆腐渣”样。这是一种霉菌性肠炎,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儿,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婴儿,患此病的婴儿多同时患有鹅口疮。
(2)新生儿肝炎的患者,其大便呈淡黄色、灰白色豆腐渣样,皮肤及眼白黄染,小便深黄色。
[异常征兆]赤豆汤样大便。
[疾病先兆]见于出血性肠炎的患者。开始常为水样或蛋花样稀便,数天后出现暗红色赤豆汤样血水便,有特殊腐败腥臭气味,伴有剧烈腹痛及明显的中毒症状,如精神萎糜、软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
[异常征兆]脓性及脓血状大便。
[疾病先兆]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阿米巴痢疾是以血为主,呈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粘液及脓为主。
[异常征兆]干结、粒状如羊粪状大便。
[疾病先兆]大便坚硬,不易排出者,主要因手术后肠粘连、腹内肿瘤、肠套叠、肠痉挛等疾病引起。高热或久病之后,及老年人阴津不足,也可出现大便干结;小孩不喜欢吃蔬菜,缺乏纤维素,也容易引起大便干结。中医学认为,大便干结多为内热或阴津不足所引起。
婴幼儿大便呈颗粒状棕黄色,多为饮水过少,或在热天衣着太厚,婴幼儿出汗失水过多所引起。
婴幼儿大便似乳汁凝固的小块,有灰白或白色光泽,这是消化不良的先兆,要求喂乳时要定时、定量。
[异常征兆]细条、扁平带状大便。
[疾病先兆]经常排细条、扁平带状大便,说明直肠或肛门狭窄,多见于直肠肿瘤。大便一侧如果有沟纹,标志着直肠肛门有赘生物,应警惕直肠癌。
三、大便次数
[健康征兆]正常人的大便次数,一般是每日1次。如果大便的性质正常(成条形状,软松适中),每日大便在3次以内,或2~3日大便1次,也都属正常现象。
[异常征兆]2~3天以上仍不排大便,且粪便干燥、坚硬、不易解出。
[疾病先兆]这是便秘的典型特征。便秘分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临床上以功能性便秘发生者居多。
(1)功能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偏食: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食物中纤维素量过少,因而肠道所受刺激不足,反射性地蠕动减弱,形成便秘;(2)经常强忍便意,排便不定时,排便场合和排便姿势不当,以及经常服用强泻剂或灌肠等,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进入,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造成便秘;(3)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也会产生便秘;(4)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太少,也会造成便秘。
(2)器质性便秘是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常见的原因有:
(1)部分性肠梗阻:如肿瘤、肠粘连、巨结肠等;(2)肠道外疾病压迫肠道: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内巨大肿瘤或腹水等;(3)直肠肛门疾病;如炎症、痔疮、肛裂等。
[异常征兆]大便次数增多而粪便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
[疾病先兆]这是患了腹泻。它是因肠粘膜分泌与吸收发生障碍以及肠蠕动过快所致。腹泻常见于急性或慢性肠炎、痢疾、急性中毒如桐油、河豚中毒等,也可见于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另外,饮食不当,着凉以后所致的消化不良,也可产生短暂性的腹泻。在诊断腹泻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1)注意病程和大便次数:几起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多为急性腹泻;凡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多为慢性腹泻。
(2)注意腹泻与腹痛的关系:腹泻,伴肚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菌食物中毒;腹泻,伴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腹泻,伴右下腹疼痛,多为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腹泻,伴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腹泻后腹痛能缓解的,多为肠炎、肠结核;腹泻后腹痛不能缓解者,多为痢疾。
(3)注意腹部有无肿块,以及肝脾有无肿大。腹泻患者,如果腹部触及肿块,应考虑肿瘤;如果触及肝脾肿大,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应首先考虑为血吸虫病。
(4)注意伴随症状:急性腹泻,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多提示患有肠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感染等疾病;而慢性腹泻伴有发热者,常提示患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一般而言,细菌性痢疾多见“里急后重”的症状,而肠炎则多无“里急后重”的症状。
第廿一章小便诊百病
小便,即尿液,是人体代谢排出物之一。中医认为,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肺的输布,于是升清降浊,水液中之浊而无用的,由肾脏总理,经三焦注入膀胱,而由前阴排出,所排出的就是小便。由于从水液的纳入到小便的排出,要依靠许多脏腑的功能,因此,小便的性状和成分改变不仅可反映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体异常现象都可引起尿液的变化。所以尿液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被作为临床三大检查常规之一。
[健康征兆]正常人一天的尿量为1000~2000毫升,其中,男子每天1500~2000毫升,女子1000~1500毫升。尿液的颜负为淡黄色,呈透明状,无沉淀混浊现象。尿中96~99%是水分,其它大部分是废物,如尿酸、肌酐等。刚解出的小便有特殊的青草芳香味,放久后则因分解而出现氨气味。
一、小便颜色
[异常征兆]小便无色。
[疾病先兆]可能是糖尿病、慢性间质性肾炎、尿崩症的信号。当然,也可能是饮水太多的缘故,应注意鉴别。
[异常征兆]小便色白。
[疾病先兆]小便色白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和盐类尿。脓性尿是由严重泌尿道化脓性感染引起,尿液呈乳白色,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肾脓肿、尿道炎,或者严重的肾结核等。
乳糜尿是丝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尿色白如牛奶。由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脂肪皂化后的液体),不能从正常的淋巴管引流到血液循环中去,只能逆流至泌尿系统的淋巴管中,造成泌尿系统中淋巴管内压增高,曲张而破裂,使乳糜液溢入尿液中,而出现乳糜尿。
盐类尿多发生于儿童。冬季常见,小便呈米汤样,多为尿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或尿酸盐,放置后易沉淀,如把小便放在瓶内加热后会马上变清。盐类尿属正常生理现象,可不用药而愈,关键是要多饮白开水。
[异常征兆]小便色黄指小便呈黄色或深黄色。
[疾病先兆]人们在食胡萝卜及服核黄素、痢特灵、灭滴灵、大黄等中西药过程中,可出现尿液变黄的情况,一旦停止服用,随即消失,无需多虑。如果小便黄得像浓茶,则是肝脏或胆囊有了病变。因为胆汁向外排的道路除从肠道排出外,还可从尿里排出。当肝脏或胆囊有病,胆汁到肠道的路被切断时,就只能从尿里排出来,尿液里也因胆汁含量的增加而呈深黄色。肝炎的早期,全身还没有出现黄疽,我们就常常可以看到小便的颜色像浓茶一样,这往往是肝炎的一个信号。
[异常征兆]小便色蓝。
[疾病先兆]可见于霍乱、斑疹伤寒以及原发性高血钙症、维生素D中毒的患者。但是这种颜色的尿多与服药有关,非疾病所致。如服用利尿剂氨苯蝶陡,注射亚甲蓝针剂或服用美蓝、靛卡红、木馏油、水杨酸之后均可出现,停药即可消失。
[异常征兆]小便色绿[疾病先兆]见于尿内有绿脓杆菌滋生时,或胆红素尿放置过久,氧化成胆绿素时。
[异常征兆]小便色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