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是通过触摸腹部的变化,来诊察人体内脏的疾病。腹为人体内脏的重要外相,腹内藏诸多脏腑,是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位。因此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在腹部相应穴位和部位就有所反映。所以腹诊为重要的诊法之一。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之一,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隔,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手厥明心包经“下隔,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隔、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隔、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心下、胃院、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懦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临床腹诊时,可让受检者仰卧于床上,两手放于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平衡。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排空二便,心绪安宁。检查者立于受检者一侧,以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为序,循序浙进,由上而下,先左后右。观察腹部的外形、紧张度、皮肤色泽、性质,有无黄疸、皮疹、瘀斑、伤痕、水肿、溃疡、青筋暴露等。
[健康征兆]正常人腹部肌肤细密润泽,颜色如常,上腹稍低,下腹微丰,中间微凹两旁略高,常与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的连线相平,脐孔稍凹陷。小儿及肥胖者腹部可稍凸起,身体瘦弱者可稍见凹陷。正常之腹部无膨满及紧张感,皮肤光洁,青筋不显露,无黄染、皮疹、溃疡、水肿、瘀斑等。病理上常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色泽变化
[异常征兆]腹皮色赤。
[疾病先兆]主热证,包括实热证与虚热证。局部皮肤掀红者,为疮疡或内痈。全身皮色如常,唯独腹皮色变赤,按之退色,放手则色红赤如故,为火热之邪壅聚于腹部的征象,常因胃肠溃破引起,常伴有剧烈的腹痛,腹皮按之疼痛,放手时疼痛更甚。
[异常征兆]腹皮变黄。
[疾病先兆]主黄疸(急、慢性肝炎)或虫积(如肠道蛔虫症)。
[异常先兆]腹皮变白。
[疾病先兆]为正气不足,提示麻疹毒邪内陷,病情险恶;腹皮颜色变白,又主虚证、寒证。
[异常先兆]腹皮青色。
[疾病先兆]主寒证、痛证及惊风。
[异常先兆]腹皮黑色。
[疾病先兆]主寒证、痛证、劳伤及瘀血;外感时邪,腹皮卒然变青黑色者,为危证。
[异常征兆]腹皮颜色淡,且腰带部位呈褐色。
[疾病先兆]多属正常现象,亦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肾阳虚患者。左腰部皮肤呈蓝色,为腹内出血外渗,见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患者。脐周发蓝为腹内大出血的征象,称为Cullen征,见于急性胰腺炎、异位妊娠破裂的患者。腹部和腰部不规则的斑片状色素沉着,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妇女妊娠后,在脐下正中线上有褐黑色线,常持续至分娩后才逐渐消退,此属正常生理变化。
二、形态变化
[异常征兆]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称为腹部凹陷。
[疾病先兆]腹部凹陷,腹壁松弛者,多为虚证。
[异常征兆]局部凹陷。
[疾病先兆]多由于手术后腹壁疤痕收缩所致,当病人立位或加大腹压(如咳嗽)时,凹陷与卧位时相同或更为明显;腹直肌分离或腹壁疝病人仰卧时可见局部凹限,但当病人由卧位转为立位或加大腹压时凹陷反向外膨出。若上腹部及右季助部出现局限性凹限,多见胃脘胀痛,为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早期征象。
[异常征兆]全腹凹陷。
[疾病先兆]病人仰卧时,前腹壁呈弥漫性的明显内凹。严重者,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骼嵴和耻骨联合显露,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多见于显著消瘦、严重脱水、恶病质等,如在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糖尿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晚期病人。吸气时出现全腹凹陷,可见于隔肌麻痹和上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另外,早期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引起的腹肌痉挛性收缩、隔疝时腹内脏器进入胸腔等,都可导致全腹凹陷。
[异常征兆]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的水平面,称为腹部膨隆。
[疾病先兆]有的属生理状态,如妊娠、肥胖等;有的属病理状态,如腹水、气腹等。病理性腹部胀满、隆起、腹壁紧急者,多为实证;腹皮紧急光亮,抚之大热者,为内痈重症;腹皮因胀满或腹水而致腹大无纹者,为危证;腹膨满见于腹胀,未满心窝者病尚轻,已满心窝者病已重;麻疹患儿见腹胀满者,为逆证,难治。
[异常征兆]全腹膨隆其外形可呈球状或蛙腹样。
[疾病先兆]引起膨隆的主要原因为肥胖和腹腔内容量增多,可见于下列情况:
(1)腹腔积液:当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腹水)时,在平卧位,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腹部呈蛙腹状;在侧卧位,腹部向一侧下部显著膨出;在坐位则下腹明显隆起。常见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转移癌、肾病综合征和结核性腹膜炎等。
(2)胃肠胀气:由于胃肠道内大量积气可引起全腹膨隆,此时腹部呈球形,两侧腰部膨出不明显,转动体位时其形状无明显改变,多见于肠梗阻、肠麻痹等。
(3)巨大包块:如巨大的卵巢囊肿时,全腹膨隆呈球形。
(4)气腹:见于人工气腹等,此时腹部呈均匀性膨大如球形。
(5)其它:如妊娠晚期、肥胖症等也可呈现全腹膨隆,腹外形如球状。
[异常征兆]局部膨隆为腹部局限性膨隆。
[疾病先兆]见于腹内有增大的脏器肿瘤、炎性包块、局部积液、局部肠曲胀气以及腹壁上的肿物和疝等。望腹时应注意局部膨隆的部位、外形、有无搏动和是否随体位改变等。
(1)右上腹膨隆见于肝肿瘤、肝脓肿、瘀血性肝肿大和胆囊肿大积液等;上腹部膨隆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肿大、胃癌、胃扩张和胰腺囊肿等;左上腹膨隆多见于脾肿大;腰部膨隆见于患侧多囊肾、巨大肾上腺瘤、巨大肾盂积水或积脓;下腹部膨隆见于妊娠子宫、子宫肌瘤和尿潴留,后者在导尿后膨隆可完全消失;右下腹膨隆见干阑尾周围脓肿;女病人下腹部膨隆常见于卵巢囊肿;左下腹部膨隆见于左肾下垂并高度肿大、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癌。
(2)局部膨隆呈圆形者,多为囊肿、肿瘤或炎性包块;呈长形者,多为肠道病变,如肠梗阻、肠套叠或巨大结肠症等。
(3)局部肿块是在腹腔内或腹壁上,应予鉴别。其鉴别方法是:嘱病人两手托头,从仰卧位作起坐动作,使腹壁的肌肉紧张,如肿块更为明显,说明是在腹壁上,被腹肌托起而明显;反之,如肿块变得看不清楚或消失,说明肿块可能在腹腔内,被收缩变硬的腹肌所掩盖。
[异常征兆]臌胀又称单腹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
[疾病先兆]乃由气、水、血积于腹内所致。
如病人平卧时腹部高于胸部,坐位及站立时腹部突出于身前,按之柔软无凹痕,叩之如鼓,无波动感者,为气臌,多因气结所致。
如腹部坚满,皮色光亮,平卧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叩之音浊,摇动有水声,有波动感,为水臌,多因水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