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先别忙着吃药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高,也可称作“糖耐量异常”,这样的患者如果任其发展,很快就会发展成糖尿病,那么不任其发展是不是就是尽早要吃药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专家建议糖尿病前期先别忙着吃药,或一开始就打胰岛素,这对人体机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毕竟是药三分毒,有不通过药物就可以控制病情的方法最好先采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不是吃药就能治好的。糖尿病前期病情较情,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合理的运动来控制血糖,不必用药物治疗,当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再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较好。
不过,有些糖尿病是先天的,比如1型糖尿病,这类病人是器官本身的问题,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大部分2型糖尿病人,都是代谢出了问题,可以通过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制。
糖尿病患者类型多样,有胖的有瘦的,有病轻的也有病重的,有年少的也有年老的,有单纯患糖尿病的也有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手段自然也有差异。
糖尿病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患者可以咨询医生,由医生根据您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1)1型糖尿病确诊后应立即以胰岛素为主治疗,同时予以饮食疗法,口服药仅作为辅助治疗。
(2)2型糖尿病确诊初期应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医生会在叮嘱患者开展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至少1个月,通常需要观察3个月。在此期间,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如果3个月后患者的血糖仍处于7.2~7.7毫摩/升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值处于70%以上,医生就会建议加用口服降糖药以改观血糖控制的局面。为什么医生要选择7.2~7.7毫摩/升和70%这两个数值呢?那是因为它们和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糖值如果长期超过这两个指标,并发症迟早会“光顾”。
(3)有的患者检查时发现空腹血糖大于11.1毫摩/升,且出现了较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治疗一开始,医生可能就会建议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同时,使用口服降糖药。一般首选药物宜为甲福明或阿卡波糖。当足量甲福明或(和)阿卡波糖不能满足控制高血糖时,可以联合应用磺酰脲类药中的一种。
注意:同一类药不宜联合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宜大起大落,药物的种类不宜频繁更换。
一些广告打着中医中药的旗号,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医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其实从目前医学发展的水平来看,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没有一种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虽然没有一种药物能根治糖尿病,但糖尿病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控制,而且是长期控制的。
另外,中国人大多相信中医,认为中医比西医要好。其实,对于糖尿病来说,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优势,最好是能中西结合用药,借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来说,也就是说什么病下什么药,看病下药,才能发挥其所长,达到最佳的疗效。比如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特别是消除一些症状,疗效比较明显,如某些患者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疲劳、手脚麻木仍然不减,体质仍然很差,免疫力、抵抗力也差,这时西医是束手无策了,而中医中药却发挥上了作用;但当患者具有明显的高血糖,需要快速降血糖,则要靠西药的作用了。
使用药物并非进了保险箱
有的患者在服药之后觉得:“既然药物可以降低血糖,那么应该没必要太注意的饮食了。”这种想是完全错误的,更是可怕的。
糖尿病这种疾病,不是能用药物控制或治疗的,它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服药其实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保持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如果患者完全不重视饮食和生活,那么即使服的药再好,药效再强,也不会阻止病情的继续发展。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特点是尿中有糖。那么,尿中糖分的减少就是疾病好转的标志之一。使用药物后,原先一天尿液中的糖分可能会80克“收敛”到10克,这就意味着有70克糖分保留在了体内。10克糖分相当于280千卡的能量——整整一碗米饭提供的热量!所以说,在服用药物治疗时,如果不改变进食的量,那么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中储存的糖分就越来越多,身体内糖分增加,一方面会使造成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会使血糖增加,这时患者不得不加重药量,而药量越重,效果就越不明显,直至药物已起不了作用,需要注射胰岛素,这时病情也越来越重。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控制血糖,除了合理的使用药物外,最重要的这是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疗法等,千万不可认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了。
服药前先查肝肾功能
药物、胰岛素干预,让糖尿病放慢脚步有的糖尿病患者,很有可能肝肾功能不好,所以在服药前最好先检查一下肝肾功能,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过去有肝炎、肾炎史,服药前更应该先检查一下肝肾功能。因为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肝功能异常就意味着不能用双胍类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所以在肝肾功能不良时应慎重选药。
当然,作为任何一种口服药,多数都需要在肝脏代谢,经肝脏或肾脏排出。肝肾是必经之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定服药就对肝肾有损伤。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检查肝肾没什么异常,就不要因为怕药物损伤肝肾而拒绝服用所谓的对肝肾有伤害的药物,甚至完全拒绝用药。
有报道曾经刊出了专家认为二甲双胍损伤肝肾的新闻,导致很多原来使用二甲双胍使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也纷纷要求医生换掉二甲双胍。结果血糖上升,经过几个月的波折后,最终还是单独或联合使用二甲双胍把血糖控制稳定了。这个例子告诉糖尿病患者,不要盲目相信某些书或报纸、杂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什么样的降糖药好
“医生,最近有没有最好的降糖药?”、“能不能给我用点价格贵一点药?”、“这个药降糖降得太慢了,给我换个降糖作用强一点的好吗?”……医生经常会遇到这种要求开“好药”、“贵药”的患者,他们认为价格贵、降糖力量强的药就是好药。
其实,药物的疗效取决于是否用药对症、合理,而不是药价。比如一般降糖作用强的药物,其引起低血糖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单从降糖效果这方面来看,该药是好药;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由于极易引起低血糖,它又不能算是好药。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一般不主张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选用降糖作用强而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如优降糖等),就是考虑到这些药物有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
理想的降糖药应具备以下条件:
(1)能平稳降低血糖。
(2)疗效稳定持久,没有失效。
(3)对肝、肾无毒副作用或毒性较弱。
(4)不增加体重。
(5)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6)无低血糖反应或反应很弱。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药加倍,不如两个药搭配”。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这要根据情况来定,如果服用一种药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就不必再多吃其他的药。如果服一种降糖药,药量已经达到最大剂量了,病情还是难以控制,就应考虑换另外一种药或增加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降糖药物剂量的增加,降糖力量增强,但超过了这个范围,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最大量时,再增加剂量,药物的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也就是说增量不增效。
过多的药物只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剂量越大,副作用越强。
联合用药也有很大的好处。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大致可分为四种,每一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如胰岛素促分泌剂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血浆浓度来降血糖,而胰岛素增敏剂则是通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因此联用两类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可从不同方面降低血糖,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降糖药物的效果都好。而且使每一药物的剂量减少了,其药物的副作用也减小了,也就是说,降糖作用增强了,而毒副作用并没有增加。
口服用药,补药需谨慎
在生活中,糖尿病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降糖药忘记服用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有的患者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次降糖药忘记服用了,下一次补上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忘记服用降糖药,下一次是否可以补上,要看每天服药的次数和发现漏服的时间。例如:每天服药两次(早7点和晚6点),如果漏服时间在3小时以内,如早7点忘记服用降糖药,10点以前发现那么就立即补吃一次药。如果超过3小时,就不必补了,到晚上6点钟再按正常剂量服用。如果在11点再补吃降糖药,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除此以外,还应避免这次没服,下次就服多一份,这样很危险。因为每个药物的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发挥作用最强的时间几乎都是固定的,一般来说某一剂量的药物在某一时间段能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如果增加了降糖药的剂量,就会在这一时间段出现低血糖。如果每次服用的降糖药是最大剂量,再加大药量,降糖作用是不会再增加的,只会增加副作用。
另外,还有的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尽量不吃,吃降糖药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饮食所导致的餐后高血糖,如果不用餐,血糖也不应该升高,所以就自作主张少吃一餐饭(特别是早餐),就少服一次药,这是不对的。首先,吃降糖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抵消饮食所导致的餐后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导致的高血糖。其次,糖尿病饮食的原则就是合理膳食,主张每日不少于三餐。如果不按时进餐,极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因此,口服用药一定要按时,不能随意少服一次也不能随意多补一次。
夜间服药,低血糖找上门
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1~3点钟左右,除了出汗、心慌外,做噩梦,或第二天晨起头痛、感觉没睡好乏力也是夜间低血糖的表现,往往会被患者忽视。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在夜间出现低血糖,一是晚餐没有进食,其次是夜间服用了剂量过大的降糖药,造成夜间低血糖。特别是老年人,其代谢率低,用药后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如服用的是一些长效磺脲类如优降糖时,就更易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因此,对这些药,即使要用,也应避免1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一次服,中剂量时则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不用。
注意:为了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可以在睡前选用吸收缓慢的食品,如一杯酸奶或低脂牛奶、一份水果、3~5块饼干等。
有的患者清晨检查空腹血糖,发现血糖明显升高,有时甚至超过11毫摩/升以上,这时患者通常会想到是药量不足,或者会考虑是否为饮食控制不好,食入量过多,或是运动量不足所致,于是就自己随意增加药量或更严格的控制饮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仅于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称为“黎明现象”。由于人体内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凌晨至上午,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收到良好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但要注意,注射前需要加食睡前小吃,如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等,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发生。一旦清晨空腹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白天餐后血糖也易于控制。
第二,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地引起清晨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机体的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当出现低血糖时,人体为了保护自己,把抵抗低血糖的强大的升糖机制调动了起来,使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多,刺激血糖的回升。
遇到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小吃。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
为了鉴别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患者可采用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一般的做法是先检测凌晨3时的血糖,以确定有无低血糖存在,然后检测清晨的血糖。如果凌晨3时血糖不低于正常,而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称为黎明现象;如果凌晨3时血糖降低,而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则属于低血糖后反跳性血糖升高。
注意:清晨空腹血糖升高时不要轻易加服降糖药,而应该先搞清楚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然后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发生而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该根据其病情的发展情况调整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可先采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当血糖控制不好时,就需要口服降糖药了;当降糖药达到最大剂量时,应该联合用药;联合用药都不能将血糖控制好就只能注射胰岛素了。详细内容如下:
1糖尿病早期: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
糖尿病患者如早期发现并确诊疾病,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者,可先进行单纯饮食治疗一个月,并多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及饮食控制的方法,再配合运动锻炼,尤其是肥胖患者更应以运动减轻体重。实验已证明空腹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时,基础胰岛素水平与正常人、糖耐量低减者没有明显区别;餐后胰岛素分泌虽有下降,但不低于正常人餐后胰岛素分泌的50%,说明此时胰岛素功能尚可,不易产生酮症,可饮食控制治疗,此时若不先单纯饮食控制,而立即服用降糖药容易发生低血糖。
2血糖控制不好:口服降糖药
空腹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时,餐后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空腹血糖>19.4毫摩/升(350毫克/分升)时,餐后胰岛素与其基础胰岛素水平没有明显区别,很容易产生酮症,或转入非酮性高渗昏迷,必须用胰岛素治疗。依据上述结果,一般服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指标是:①空腹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②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200毫克/分升)。
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求空腹血糖<11.1毫摩/升,当达到这个指标后,就设法达到第二个指标即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若单纯控制饮食一个月后仍达不到上述指标者,应加口服降糖药。
3降糖药达到最大剂量: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