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
按摩对于人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手的力量和技巧对机体的生理、病例变化进行调节,通过在人体穴位或经络上,运用推、拿、揉、压、搓、扣、滚、捏等手法,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1)指按法。
指按法是指用手指面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压的方法。按压时手应保持固定不移,力度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2)点法。
点法是指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按摩部位上,按而压之。根据运用肢体不同的部位着力和操作,可以分为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三种。
点法的刺激性较强,发力时由轻而重,平稳持续地施力;结束时要逐渐减力,其总的施力过程为轻→重→轻。
(3)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或指腹轻放于体表按摩部位,进行节律、有规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擦。摩法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在手法动作上与揉法较相似,不过它的范围比揉法要大些,发力更轻,摩动时无需带动体表皮下组织。揉法力度略沉,以能带动皮下组织为宜。摩法一般配合按法和推法使用。
(4)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的对合力,在施治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反复交替对捏。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捏法和拿法较相似,但拿法要用全手的力量,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捏法的力度也比拿法要轻一些。捏法在挤压时,手指用力要均匀、和缓而有节律性,可常与揉法配合使用。
(5)推法。
推法是指用指、掌等部位紧贴按摩部位,对身体施加适当压力,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在自我按摩中最常应用的是平推法推法,常与摩法配合使用。
平推法是做直线的单向运动,体表受力面积较大,能够推动气血的运行。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二者均为直线运动,平推是单向运动,不要求像擦法一样使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感。
(6)揉法。
揉法是指用手指的指腹或手掌的掌面轻按于身体部位上,以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为目的,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揉法,用力轻柔和缓,以腕关节和手臂发力,带动手指或手掌由轻到重、再到轻,进行有节律、速度均匀、缓慢的移动,方向以顺时针为主。
(7)拍法。
拍法是指用手掌腹面着力,五指并拢,虚掌着力于按摩
部位,用手腕力量带动手掌作平稳有节奏地反复拍打按摩部位。拍法常用的是虚掌拍打,拍打时以腕关节的摆动为发力点,肩、肘、腕放松,拍打时轻巧而有弹力,动作协调灵活,频率均匀。
(8)擦法。
擦法是指用掌指面着力于按摩部位,作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局部产生一定热量的手法。操作时手应紧贴皮肤,往返擦动时距离应拉长。往返擦动时压力均应匀适中,保持一定的节奏感,不能带动皮肤组织活动。
(9)拿法。
拿法是指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的螺纹面,对称用力内收、提起并捏揉的手法。拿法刺激量较强,常与其他手法配合应用,拿后需配合揉法或摩法,以缓解可能引起的不适感。在操作时,肩臂应放松,腕部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指桡侧和指面为着力点。
(10)掐法。
掐法又称抓法,用指甲着力重按穴位的方法。由于掐法用力较重,刺激面积较小,属于强刺激手法,在操作时力度深浅适宜,逐渐用力,以不刺破皮肤为宜。
(11)滚法。
滚法是指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紧贴于按摩部位上,交替进行往返滚动的方法,称滚法。
操作时肩关节自然下垂,肩臂自然放松;掌指关节略屈曲,通过腕关节的活动使手背小指侧在治疗部位连续不断地来回滚动;滚动时压力应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
(1)按摩工具。
经络反射区按摩与其他按摩不同之处就在于,除了使用按、揉、摩、推等手法外,还可以对经络、反射区进行敲打,加速其通畅速度,达到保健、治病目的。
敲打时可手握空拳,用拳心沿着经络走向或找准反射区
慢慢敲打。如果感觉力度不够,或某些部位不便接触,此时可以借助工具的力量解决这些小麻烦。
工具一:捶捶乐
捶捶乐的圆锤上分布着很多圆头齿,且大多是橡胶材质,弹性较好,敲打身体时可产生一定的反弹力,既能够使力度深入腠理,又可以减轻疼痛感。
工具二:传单纸筒
传单纸的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将10~15张传单叠放后卷成筒状,敲打时产生的力度就能满足所需。在选择传单纸时尽量挑长一些的,对背部等不容易够到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操作。
工具三:保健捶
保健捶与捶捶乐的作用相同,但它的种类更多一些。例如,有的保健捶的顶端为扁平状,有的为锥形,有的为小圆球,而且数量从1~2个不等。
除了敲打工具外,在按摩手指、脚趾、耳部等较小反射区或穴位时,为了保证取穴精准、力度集中,可使用筷子(尖头)、牙签(多根)、发夹、发卡等工具辅助按摩。
(2)按摩介质。
按摩乳是经络反射区按摩
最常用的介质之一,它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润滑皮肤,防止皮肤破损;二是含有中药成分,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提高按摩效果。除了按摩乳外,也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按摩介质。
介质一:冬青膏
冬青膏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对跌打损伤的疼痛、肿胀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证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使用冬青膏应严格遵循说明,不当或长期使用有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
介质二:薄荷水
薄荷水具有清凉解表、祛暑除热的作用,适合夏季按摩
或者内热较重的症状。薄荷水的制作方法:将数片鲜薄荷叶放入水中,加盖浸泡一天后,将薄荷叶捞出,取汁使用。
介质三:香油或其他植物油香油的成分是芝麻,具有和血补虚、祛风清热等功效,久病虚损或年老体弱者使用效果更佳。
介质四:鸡蛋清
鸡蛋清具有消导积滞、除烦去热的作用,适用于暧气吐酸、烦躁失眠、手足心热、各种热病及久病后期。使用时将鸡蛋(或鸭蛋、鹅蛋)的蛋清与蛋黄分离,取蛋清即可。
介质五:葱姜汁
葱姜汁有温中行气、通阳解表等作用,对寒凝气滞而致的脘腹疼痛及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有较好的功效。葱白和生姜的比例为1:3,切碎后浸入95%酒精中,放置3~5天后,取汁使用。
经络按摩主要包括两方面问题,一是按摩穴位(或体表局部),二是按摩经络,它们的按摩方向确定各有不同。
按摩穴位(或体表局部)时,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为顺时针,反之为逆时针。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按摩经络时同样也要注意顺与逆。手三阳的方向为胸→手,手三阴为手→头,足三阳为头→足,足三阴足→胸(腹),此为顺,反之为逆,顺为补逆为泻。
反射区按摩应遵循先左后右原则,如按摩双足(手或耳)时先按摩左足(手或耳),再按摩右足(手)。除此以外,由于手足还涉及到足背、手背、足掌、手掌等部位,如果需要按摩多个反射区,应先按摩足掌或手掌,再足内外侧或手尺侧桡侧,最后足背、手背。按摩足部反射区时,先按摩肾脏、输尿管、膀胱,待其他反射区按摩结束后再对其进行刺激。按摩耳部反射区时,也应当先从上至下轻揉耳周、耳郭部位,结束后轻揉每个穴位5~6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局部因突然按摩而受伤,二是为了提高按摩效果。
(1)穴位。
按摩穴位应始终做到:“先轻后重”、“先柔后刚、刚柔相济”、“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如棉裹铁”,将力度透达深层。
同时,针对不同穴位的特点,还应适当调整按摩力度,对于刺激性较强或浅层穴位宜采用轻力度,出现酸胀或痛感即可;对于敏感性较弱或深层穴位,适用较强的力度。二者均以人体能承受为宜。
按摩力度的轻重还应因人而异。例如,体瘦、体弱者按摩
力度宜轻,体胖、体壮者则应适当加重用力。对于初次接受按摩的人来说,力度应放轻,以免使其产生畏惧感,无法坚持下去。
(2)经络。
以保健为目的的敲打,力度以局部感到振动为宜。
以治病为目的的敲打,实证以体表感到微微酸胀为宜,虚证以酸胀感深达内部为宜。
(3)反射区。
反射区按摩与穴位按摩的要求基本相同--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持久,就是在按摩时应持续刺激、按压一定的时间;有力,是指手法应当有一定的力度;均匀,是指按摩的频率、幅度、用力大小应当平衡;柔和,是指施力变化应自然、缓和,切勿使用暴力;深透,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应当逐步渗透到反射区所在部位的深层。
具体操作:手指应当一松一紧不停地按摩,且不要离开皮肤,紧即按压,当指关节再垂直时用力按压反射区。当被按压部位有触痛感时,又应当立刻马上松开。这样一松一紧、一松一紧的快频率的刺激,既会使人感觉到有触痛之感,又会觉得很舒服,不会对肌肉产生损伤。
对各全息胚的反射区进行按摩
时,应始终做到“先轻后重”、“先柔后刚、刚柔相济”、“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如棉裹铁”,使力度透达深层。同时,针对不同反射区的特点,适当调整力度。例如,按摩较敏感的反射区,宜采用轻力度,出现酸胀或痛感即可;按摩敏感性较弱的反射区,用较强的力度才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拔罐
拔罐疗法是中国的传统疗法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能通过其特有的原理达到强身健体、调整脏腑、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廉价、有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妇科、外科、内科、小儿科等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预防等。
(1)以排气法分类。
①火罐法:火罐法借助罐内火焰的热力,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罐内的空气排空,从而对皮肤产生负压。根据燃火方式不同,常用火罐法可分为三种。
投火:用纸条作为燃烧物,将其点燃后投入罐中,待火焰变小后迅速将罐具罩至身体侧面的吸拔部位。
闪火:用较长的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一手持罐靠近皮肤,一手迅速将酒精棉球在靠近罐底部绕一圈,然后迅速将罐具罩在吸拔部位。
贴棉:取一块1平方厘米的较薄的棉花,略浸酒精后贴于罐内壁中段,点燃后迅速罩于吸拔部位。
②抽气罐法:抽气罐法就是利用抽气筒将罐具内的空气抽出,使紧扣于吸拔部位的罐具因产生负压对部位发生作用(2)以拔罐形式分类。
①单罐法:在较小病变部位或有明显压痛点的位置,只是选择一个口径大小适中的罐具进行局部拔罐。
②多罐法:在较广泛病变部位或无明显压痛点的位置,选择数个甚至十数个口径适中的罐具进行拔罐。
③闪罐法:吸拔后不留罐,直接将罐具拔起再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泛有瘀血为止。此外,一些不宜留罐的部位,如面部等也可使用闪罐法。
④留罐法:又叫坐罐法,是将罐具吸拔于部位时并不立刻起罐,而是留置一段时间,知道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
⑤推罐法:又叫走罐法或行罐法,是指选择口径较大的罐具,在腰背部、臀髋部、腿股部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上下左右推拉移动。推罐时手应当握住罐底,用罐具的下半边着力,慢慢向前推动。在背部可前后左右推罐,但胸部和腹部与背部应有区别,胸部应按肋骨走向移动,腹部则应旋转移动。
(3)以综合分类划分。
拔罐法除了在同一拔罐操作中使用不同的拔罐方法,还可以将拔罐与其他治疗手法结合起来,从而增加拔罐的刺激,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家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温罐法:将罐具吸拔于部位后,用艾灸温灸罐具周围,也可以在拔罐前后用艾灸温灸吸拔部位。
②刮痧罐法:拔罐前先在吸拔部位刮痧至皮肤潮红或出现红痧,再按常规方法进行拔罐。
③按摩罐法:在拔罐过程中循经按摩,也可以在拔罐前后进行。
(4)起罐法。
起罐又叫脱罐,是指将罐具从吸拔部位拔下的手法,起罐的方法根据罐具的不同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个都应当牢记一点:起罐不可硬拔或旋动,而且空气进入罐具内的速度一定要缓慢。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起罐方法。
①在拔罐前,首先应当根据病情轻重、患部面积大小以及皮肤的弹性选择合适的罐具,一般而言,中、小口径的罐具吸拔力较大,在家庭拔罐中最常用。
②检查罐具的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破损,并用酒精对边缘处进行消毒。
③在冬季、深秋或初春等天气寒冷的季节,拔罐前应当先用火烘烤罐底,使罐体以及罐口变得温热,罐具的温度以略高于体温为宜。
(1)对罐具的清洁消毒。
①在拔罐前,首先应当根据病情轻重、患部面积大小以及皮肤的弹性选择合适的罐具,一般而言,中、小口径的罐具吸拔力较大,在家庭拔罐中最常用。
②检查罐具的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破损,并用酒精对边缘处进行消毒。
③在冬季、深秋或初春等天气寒冷的季节,拔罐前应当先将用火烘烤罐底,使罐体以及罐口变得温热,罐具的温度以略高于体温为宜。
(2)对皮肤的清洁消毒。
①对需要拔罐的部位进行清洁,擦去汗水、油脂以及护肤品等。
②如果需要拔罐的部位皮下脂肪较少,皮肤干燥无弹性,最好用消过毒的湿毛巾擦拭,以防漏气和烫伤。
③如果手术者的皮肤因曾经患过疮疡而显得干硬,应当先用消毒温湿毛巾擦拭,使局部皮肤变得柔软,以缓解拔罐时的疼痛感。
④如果拔罐部位有汗毛,最好先剃去,再涂上适量的凡士林。
当罐拔于皮肤上时,在负压的作用下牢牢吸住皮肤,此时一定要严格把握拔罐时间。
若是时间留得少了,皮肤无法充分充血,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时间留得长了,就很容易灼伤或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可以留罐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弱,每次可以留罐10~15分钟。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留罐时间应比成人稍短,同时对于体质虚弱,正气亏虚的患者也应该减少留罐时间。
此外,拔罐时间和力度还可按照“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的方法进行,虚性体质者使用补法,即选用小型号罐具,吸拔时要轻,留罐时间稍短,走罐时沿着经络进行。实性体质者可使用泻法,即选用较大型号的罐具,吸拔时稍用力,留罐时间要稍长一些,走罐时逆着经络走向进行。平补平泻介于补法与泻法之间,选用中罐或小罐,吸拔力度适当,走罐时沿着经络循行来回走罐,刺激量性中等适中,留罐时间适量长短适中。
对于同一部位,即使治疗有效,也不能天天拔罐,否则会造成皮肤毛细血管的过分充血、瘀血,甚至导致肌肤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最好是等罐印消失后再进行第二次拔罐。
拔罐之后,通常会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应,它们向人们提示了不同的健康信息。不过应注意的是,贫血的患者和肥胖者在拔罐后也没有吸拔痕迹,在具体操作时应区别对待。
(1)用对方法避免火罐烫伤。
拔火罐时,由于使用火及酒精,稍有不慎皮肤就很容易被烫伤。为了避免烫伤,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涂水:在要拔罐的部位,用毛巾蘸少许温水擦拭皮肤,可降低皮肤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