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
孟姓大探源
我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追溯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后代。因为,当初始封于鲁国的周公旦,正是周文王之子。同时,孟姓是分自两个字的复姓孟孙,则后世以孟为姓和以孟孙为姓的中国人,根本就谊属兄弟,在家族血缘上并无分别。
另外,据史料记载,春秋时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来源不同的孟氏。春秋时的卫国,是由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是在今黄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始祖既然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子为氏"当然也是卫国的公族,则推溯起来,其始祖也同样是周文王。
换言之,后世的孟氏虽然表面上看来有两支,分别发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但是,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又全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天下孟姓人士根本统统都是一家人。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孟夫子,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孟尝君,是富于传奇意味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甚令后人景仰,不过,这位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只是他的封号而已,实际上跟孟姓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渊源,所以孟姓人士在细数家珍时不可掠美。
在唐代光采夺目的诗坛上,孟姓人士更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孟郊和孟浩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繁衍之迹
孟姓发源地为山东、河南二地。早期孟姓迅速播迁于邻近山西、河北等地。西汉有山东人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一族在当地繁衍旺盛,故有东海郡。东汉时,陕西人孟光迁于吴(今江苏苏州),另有名士孟尝出浙江。魏晋南北朝之际,北方战火连绵,孟姓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山东孟姓多徙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河南孟姓多迁楚汉(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三国东吴大臣孟宗一族在湖北一带发展繁茂,故有江夏郡。另有猛将孟获出建宁(今云南曲靖)。唐时,孟姓名人蜂拥,出现了像孟浩然、孟郊、孟云卿等当时著名的大诗人。孟郊为浙江德清人,其族人在当地发展势旺,治郡为武康县。另外,此期社会安定,人口繁衍较快,是孟姓家族史上一个较平稳的发展期。五代时,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孟知祥建后蜀政权(都今四川成都),孟姓一族蜀地发展之盛况,不可言表。宋元时期,因金兵、蒙古军队争战中原,遂有北方孟姓二次大举南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集中。明代有孟姓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居河南、河北、东北、天津等地。清代又有孟姓渡海入台,进而定居海外。今日孟姓尤以山东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26%,河南、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孟姓约占全国汉族孟姓人口的67%。
孟姓名人
1."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着成书。
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2.唐代杰出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和他相聚甚欢,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逝于故乡南园,年52岁。有《孟浩然集》流传。
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情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