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4%。
邵姓大探源
邵姓源于召姓,其姓源较为纯正,主要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史料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则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来召氏后人改姓为邵。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
繁衍之迹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据有关资料所载,唐代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宋代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初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历清朝至现在,邵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从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65%。
邵姓名人
中国近代著名报人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年),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字飘萍,学名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原籍浙江东阳大联乡紫溪村,父桂林在金华教书。飘萍出生于金华城内芝英考寓,自幼随父就读,8岁能诗,13岁中秀才,21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受梁启超影响,任《申报》特约通讯员,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执教金华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前后,他为南社社员,1912年在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以才华过人,被浙江新闻界推荐为报界公会干事长。锐志揭发贪官污吏,抨击军阀政客,矛头直指袁世凯,斥之为"盗民国之名,行专制之实"。1913年秋,袁世凯派人谋刺未成,报社被查封,飘萍被捕,1914年春,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学习,并组织东京通讯社,为北京、天津各报社撰写通讯。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立即向国内报道,予以揭露。1916年春,他回国后担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抨击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倒台后,他出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1918年7月,他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创办《京报》,任社长,着手报纸改革。同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他应聘为导师,在北京大学、国立政法大学等校讲授新闻学。五四运动前夕,他在北京大学学生集会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因此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顾问。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下台后,他回北京恢复《京报》。1925年春,他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发生枪杀游行学生的三一八惨案,邵飘萍愤怒斥责军阀勾结帝国主义的无耻暴行,采访写稿,几至昼夜不眠,更遭军阀嫉恨。4月,奉军进入北京,邵飘萍被捕。26日,以"宣传赤化"罪名惨遭杀害。其著作有《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