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头脑敏捷,比别人聪明,做事先人一筹,但这些聪明不要向人夸张显露,以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须知和失意人谈得意事,正是处世的大忌。因为你的得意事情,若在别人面前夸张,无形中会让他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我们常见有些人,一稍有成就,便得意忘形,以为自己绝顶聪明,别人算不得什么,这是聪明太显,锋芒太露,必遭人忌,树敌必多,事事必受他人阻挠。
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之于做人的个体者来说,言就必行,行就必果,所谓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是这个道理。要么不说,说了,就要守诺,就得让自己所说的话变成现实。
言讷而行敏,少说话多做事,十分有利于个体者克服自身多言或胡言的弊端,继而可以将自我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在言语上颇有修养的人。
我们说,言讷行敏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品味!行敏,有利于言讷,言讷,可以促进行敏。
会打鸣的母鸡,往往是产蛋较少或根本不产蛋的母鸡,这正同叫驴不善拉碾,拉碾之驴不善叫一样。孔圣人既然把“讷于言而敏于行”归论为君子的行为,这就是说,敏言而讷行则为小人的勾当。君子与小人相对立,敏言纳行与言讷行敏相对立!因此,之于做人的个体者来说,之于言之讷与之于行之敏的追求。
魏晋时期,有两位特立独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大体相同,可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嵇康被司马昭以不守礼教的罪所杀,阮籍却得以全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前者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一旦掌权,自然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将他置于死地;而阮籍懂得“口不彰否人物”,虽也放浪不羁,但是说话能够掌握分寸,知道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说多少,因此没人找他的麻烦。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关键是你说出话有没有得罪人家,有没有伤害人家。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话,已不为少。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交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社会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祸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东晋时代,清淡流行,贵族们尤其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其实,桓将军位高权重,并不怕这个人传闲话,他这样说或许还有告诫的意思,否则,连这句话都不必说,只回答“今天天气哈哈……”就够了。做将军的尚且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话多话实都不是一个聪明人所应该做的。聪明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它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不管事情发展如何你都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而只说三分话的是恰到好处。
做人绝招: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
四、语言是银,沉默是金
有一个关于人与佛的寓言,说是有一个凡人看到别人到庙里拜佛,佛总是不语,人于是大怒:“如果是我做佛一定要解救众生之苦,胜过你这不言不语的冷心肠。”佛听了此番话语后,笑吟吟的显灵了。他让凡人去做一天的佛,但是只有一个要求:无论听到什么也不要开口说话。凡人应承后开始做佛。有人赌输了钱来求,不应;有人家里遭贼来求,不应;最后有一妇女家中幼儿重病来求,凡人心中不忍,暗示某某处有不义之财,佛看到凡人开口说话后叹息道:“你不说话无事,一说话就有大事。”凡人不信,并深不以为之。妇人取之带儿坐船去看病。不料半路起风云,船沉了,妇人连孩子一并淹死.那孩子是几代单传,父亲得知此消息后引发旧疾不多时撒手西去,剩下的老祖父年迈颤颤巍巍的到庙里骂佛不该显灵让儿媳寻得钱,这下不仅害了儿媳、孙子的性命就连儿子也捎带没了。这下凡人才知道佛让他不说话是有原因。也才悟出佛不言不语正是顺应天意,凡事皆有因果,一句不该说的话可能把别人的人生改变。
英国散文家卡莱尔在《成衣匠的改制》中说:“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他说这话离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沉默是金”成了人们语言中较为深刻的警句。面对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感觉说话可能会引起麻烦的时候,人们常常用“沉默是金”来约束自己。
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国王马其顿理发,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发型,国王答:“沉默型!”一个国王为什么爱沉默呢?我们知道,沉默代表一个人的美好品德,代表一个人的韧性和“拐弯”能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豁达胸襟。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话不在多,关键是分量到位。而有的时候,沉默可以化解矛盾,给人以更多冷静思考的空间。一个人修到一言不发,发则鸣人。事临头上要三思,话到嘴边留半句。以不变应万变,它是人格、品质等方方面面的综合,也是成功的哲学之一。
法国前前总统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和超脱,要神秘,有时则要沉默寡言。”无独有偶,在戴高乐之前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的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经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驟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这里所说的圣人,无非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
沉默在某些场合还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时候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而不需要语言的辅助。又如,谈到一个自己陌生不熟悉又不明白的事物的时候,绝口不言也远远的胜过不懂装懂和夸夸其谈。
另外,有许多人都认为,沉默就是不说话,甚至是在妥协。然而哲学家所说的沉默不能等同于无言,因为它是一个积蓄、酝酿,以待猝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
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岳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第二天,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处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功绩。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因此,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说。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目的和平庸的闲语。让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让语言的艺术在思考中升华。
非洲纳米布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千岁兰。在干旱的日子里,在肆虐的狂风中,任沙漠里的动物们吞噬自己的枝叶,默默的忍耐,坚韧的等待;干旱的威胁,烈日的暴晒,风沙的抽打,它同样默默忍受,默默承受煎熬;无雨的季节,伸开长长的叶子,吸雾纳露坚韧不拔度难关。千岁兰默默无语、忍辱负重的好令人敬佩!
沉默是金,它代表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人们的说话不要太张扬,要低调从事。不管遇到什么事,沉默远比争辩有力的多。
做人绝招:
沉默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深邃,话不在多,关键是分量到位。沉默可以化解矛盾,给人以更多冷静思考的空间。
五、不要揭人伤疤
揭人短处,尽显刻薄是一种缺乏修养的体现。彰人隐私,好弄是非是一种粗鄙不仁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小者损伤和气,产生隔阂,大者制造怨愤,引起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