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入地闻思以后,就能完全相信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他说得非常透彻,让我们增长信心,所以上品三辈都是为大乘凡夫善解义趣。大乘凡夫能够善解义趣,心不惊动。他遇的缘分好,遇到大乘法门,遇大则大,遇小则小。遇到大乘法,所以就上品;遇到小乘法,都是中辈三品。我们能够深解义趣,不谤大乘,听闻了这么多法,欢喜信任,深解义趣,都能上品生。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话说得很透彻,诸佛如来是特别慈悲关注那些受苦的六道凡夫。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一个人淹在水里面,差不多要淹死了,才急需要把他救拔上来。对于一个已经在岸上的人,何必需要那么急着去救拔呢?所以佛说净土法门,正是为了救拔末法时期水深火热、业深障重的凡夫众生。我们在阿弥陀佛强大的愿力下,深入地了解净土法门的义理,善解义趣,心开意解,才能够往生,才能够上辈三品生。
又打个比方,好像父母亲对子女,子女平时身体好,不会那么特别关注,身体有病的时候则非常关心。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说净土法门,三辈九品往生,都是“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我们就好像这个溺水的人一样,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阿弥陀佛长垂金手接引我们。所以我们来看上辈三品的根器、条件,这个根器和因缘很重要,你的根器和因缘有了,后面的这些来迎、往生瑞相、得益都得到了。
上品上生的根器是怎么样?从信、解、行来说:
信,有大乘的信,就是说至诚心、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讲实在话。上品上生还是难一点,虽然是大乘的凡夫,但这是大乘的极善极善的最上品的凡夫。
解,有大乘解,就是深心,就是自受用,清净心现前。因为理解佛法了,看破放下了,所以清净心现前。这个清净心,不是说你把妄念压住,那不是清净心,那是“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内守幽闲”,那个靠不住,是石头压草。心清净是因为你真正理解了佛法,你真正地知道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内不受欲望驱使,外不受六尘诱惑。为什么?因为你开了智慧,理解了佛法,所以广学多闻,读诵大乘方等经典,都是为了这个。
行,有大乘的行。大乘行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受用,利他心,回向发愿心。
第二个方面是具戒;
第三个方面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第四个方面是修行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有这么四种行,我们想想够不够,自己对照,不够就抓紧学,抓紧修,这样来成就这个根器。
然后还有一个愿力,因缘是愿。我们平时也是“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一日乃至七日,这样就得上品上生。所以平时自心发愿往生,上品上生来迎的瑞相,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来迎接;往生的瑞相,是行者“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一弹指间,十万亿佛土就到了,往生极乐世界了。得益是什么?“生彼国已,即时见佛,自闻妙法,立登八地,闻妙法成就无生法忍”,所以说立登八地,“须臾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国即得无量百千陀罗门”。陀罗尼门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得到无量的总持。这是说上品上生。
可见上品上生的是大乘极善的上品凡夫,最上品的凡夫。要知道,九品往生都是为凡夫说,都是为了“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我们虽然是凡夫,准备好这些资粮,还是可以争取到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是大乘凡夫。大乘凡夫就是说,他对于第一义谛,对于大乘法了解了、信乐了、欢喜了,但是修行力量差一点,不能够广泛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还是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上品下生是人大乘的凡夫。是说他进入大乘,虽然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对于第一义谛还不通达,但是“但发无上道心”,他已发菩提心,行业也不强,修行功夫也不强,所以上品下生。
这里面就知道,我们要求上品上生“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至关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你不要得少为足,你不要说我只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什么都不用搞,我专修。如果你真正通达,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三藏十二部都念完了,那当然好了。
好像广钦老和尚临命终时示现,跟弟子们说,你们帮我助念。弟子们就念“阿弥陀佛……”
他说:“不是,你们帮我诵经。”
弟子们说:“师父,念什么经?”
老和尚说:“总念三藏十二部。”
弟子们就忙忙碌碌,把整个大藏经全部翻出来,一起开始念,老和尚就很轻松自在地念“阿弥陀佛……”他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总念三藏十二部,全部给他念到了。
如果你有那个本事,这个不学也可以了。否则的话,我建议你们还是一定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你得少为足,将来往生品位就受影响。学而不修增长邪见,修而不学增长无明。我们一定要能够多祈祷,遇明师,闻正法,早成佛道。
大乘的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不相。修净土法门,现前一念心,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所以我们念而无念;实相无不相,所以我们无念而念。你不要看不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你能够成就,实相无相无不相,都在其中。
禅宗是顿法,顿悟,是顿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他是偏到哪一边?就是实相无相这一边,所以这个叫顿教。如果你能够体悟到实相无相,就是实相无不相,那就是圆教,那就是大开圆解。所以我们这一句佛号就达到了,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我们念佛功深,念而无念就是实相无相;无念而念就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圆满具足,圆中极圆的妙法。
再看上品中生的根器。信是“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虽然他不能够广泛地学习大乘的方等经典,但是他还是能够“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有大乘的信,有大乘的解,还有少分大乘的行持。少分大乘的行持就是“汝行大乘,解第一义”。他不如上品上生那样的勇猛精进,他没有广泛地去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是他也能够深信观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不谤大乘,深信因果。从事相这一方面来讲,是属于世俗谛。
那“不谤大乘”,从理体方面来讲是第一义谛,是真谛。前面是俗谛,这是真谛。大者无碍,无碍就是不二,不二法门。我们念佛也一样,就是以始觉念本觉,始觉本觉不二,以修德显发性德,性德修德不二。所以必须要对佛法通达,才能够往生上品。大乘所讲的,有即空,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种人,他可能就不能悟入,不能理解,就是凡夫。
第一种凡夫认为有,就是实有,他执著于它实有。他不相信,不知道“色即是空”,不知道有是因缘有,不是实有,它是无自性空。空是自性空、本体空,但是它并不会妨碍妙有的显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要了解以后破掉实执,知道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个功夫就是由观照到照住,再到照见,“照见五蕴皆空”,见诸法实相,见真如,见圆觉妙心。
第二种可能不了解的是二乘。二乘知道有、三有、三界九有,是生死苦,空是涅槃乐。但是他不能够通达“烦恼即菩提”。他证得偏空涅槃,我空法有。所以二乘的人要能够回小向大,才能往生。
我们无量劫生中,曾经毁谤过大乘,所以我们要能够体解大道,发无上的菩提心,菩萨深入甚深般若理体,圆修广大六度万行。这样来行持,上品往生。
上品中生的条件,这个悟入就非常重要。能够“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个理解、悟入非常重要。
世亲菩萨以前是学小乘法,他就著了很多小乘的论,比方说《俱舍论》、《阿毗达摩俱舍论》、《对法藏论》,都称为聪明论。他上面说七十五法,号为聪明论,学了以后就有智慧。他修小乘,所以他不了解大乘法,就倡言大乘非佛说。现在的南传的佛教,你看,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的那些佛教徒,那些小乘法,他不相信他方佛国,也不相信、也不承认这个大乘法。
后来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就怕他因为诽谤大乘造恶业,那受苦就大了,所以就方便开示他大乘要义。于是专门来邀请世亲菩萨去无著菩萨那里。然后无著菩萨就派一个弟子在隔壁的房子,大声读诵大乘经典。世亲菩萨很有智慧,一听马上心开意解,就悟入了,他就深信大乘法,很忏悔。
他悟以后就很忏悔,跑去对哥哥说:“哎呀,我以前诽谤大乘非佛说,我忏悔。”就要拿那个戒刀,把自己舌头割掉,因为之前说错了。
无著菩萨说:“你就割一千条舌头都没用,不能灭罪。”
世亲菩萨问:“那怎么办?”
无著菩萨说:“要弘扬大乘”。
所以才有我们学的《百法明门论》等这些。
我们要能够“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是上品中生。
平时也是发愿往生,临终时,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一千化佛和无量大众来迎,行者坐紫金台,生极乐世界,然后七日得不退转,一小劫登八地。
上品下生的条件就是“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有少分的大乘解;行就是但发道心,但发菩提心。临终也有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五百化佛来迎接。“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始登初地”,三小劫登初地。
《净土圣贤录》上面,说了一个造圣像见净土的往生事迹。
唐朝时候的惠镜法师,住在长安的悟真寺,他很会雕佛像,有工巧之能。他心里面非常喜乐净土,所以就亲手雕刻了释迦牟尼佛圣像和阿弥陀佛的圣像,日夜供养礼拜。
他在六十七岁那一年,正月十五,就梦见一个沙门,身黄金色在梦里面对他说:“你要看净土吗?”
他回答:“很愿意看。”
沙门就拿一个钵给他看,钵里面宫殿楼阁,重重无尽。然后他突然就觉得好像进入到那个钵中了。那个沙门在前面给他带路,渐渐地就去到了。去到以后,就见到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开示他,引他去的那个是他所雕刻的、礼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他的至诚心感应,释迦佛显现,接引他。然后他就非常地感恩。
阿弥陀佛就跟他说:“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众生如赤子。”
释迦牟尼佛好像父亲一样,我好像母亲一样,那娑婆的众生好像小孩子,幼稚无知,陷在六道轮回的淤泥里面,父亲就跳到这个淤泥里面,将这个儿子抱起来。释迦牟尼佛就入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来教化我们,来接引我们。母亲于高岸迎接、养育,那父亲在淤泥里面把儿子抱起来,递到岸上,这个母亲就接着,再去教化他,去养育他,让他成长,让他成佛。所以说“释迦如父我如母”,阿弥陀佛如母亲。
惠镜法师听了以后非常欢喜。一欢喜,这个梦就醒了。醒了以后,身心非常安乐,如入禅定。
有一天又进到那个梦中间。他更加至诚恳切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导师阿弥陀佛。有一天他晚上做梦,在睡光明之中(我们这次也会传弥陀睡光明法)又见到那位沙门来跟他说:“你十二年以后,当生净土。”
当时他六十七岁,有这个梦。到他七十九岁的时候,他在念佛,突然有一天晚上,整个寺院的法师都闻到妙香。然后见百千圣众,在空中接引往生,异香天乐。这就是因为他的信非常真,这是上辈的往生。
第十五观:中辈三品
我们看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就是遇小乘法了。遇缘之不同,众生九品往生都在于遇缘之不同。中品上生他是遇到小乘法,所以他受持五戒,受持八关斋戒,修行诸戒。没有造五逆罪,也就是没有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些罪业没有造,无众过患。以此善根,求生西方。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迎接,是与那些诸比丘眷属来迎接。为什么没有菩萨?因为他平时喜乐的听闻的是小乘法,所以来迎接的是阿弥陀佛与诸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妙法,“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中品上生的根器是有久修小乘的善,持五戒,受持八关斋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个主要是就在家佛弟子而言的。到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就“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他出烦恼家,出三界家。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善导大师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因为遇到的缘分,遇到的法缘不同,所以才有九品不同。我们现在都闻到大乘法了,一定都要求上辈三品往生。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下品三人是造了恶业的那些凡夫,临命终时,有那个善根福德因缘,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就能够往生。乃至于地狱猛火相都能往生。所以中品的三辈是佛去世以后,持小乘戒的凡夫。中品上生,只要能够受持小乘的斋戒,十恶业不犯,那么以此善根福德因缘,回向发愿求生西方,阿弥陀佛与诸比丘圣众就来迎接,来放光说法。
放光说法,是因为他以前所习的都是小乘,所以闻到的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证阿罗汉道以后,很快地能够回小向大。
所以我们对于善导大师的这个判教就非常赞叹。我们知道九品往生,都是为凡夫说的。所以我们更加要精进,深入地了解佛法的义理,深信阿弥陀佛愿力宏深,不可思议。这个信很重要。
《净土圣贤录》上面讲了一个故事。阿弥陀佛的愿力非常不可思议。你因缘具足,他这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鹦鹉度化安息国的故事。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安息国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佛法。阿弥陀佛就化成一只鹦鹉,就飞到那个国家去了。
这个鹦鹉能够说人话,那个国家的国王、大臣、人民都非常喜欢。这只鸟身是金黄色,非常令人喜欢;而这只鸟又身强力壮,非常的肥,非常大。
有人说:“哎呀,你吃什么吃得这么肥?”
这个鸟就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以念阿弥陀佛为食。所以你们要喂我,要养我,你就念阿弥陀佛。”这样来教化大家。大家很开心,国王、大臣、老百姓见到这只鸟就念“阿弥陀佛……”大家都竞相大声念佛。
有一天,这只鸟就飞到空中,看着大家都在念佛,很多人云集,他就落下来,对大众说:“你们愿意见西方极乐世界吗?你们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吗?”
很多人就回答:“愿意!”有些人就没有作声。
这只鸟就说:“愿意的话,就到我背上来,到我翅膀上来。”很多人就涌上去了,然后这个鸟就飞起来。但是飞起来这个力量好像不够。
于是这只鸟就说:“你们都快点念佛来帮助我,我这个力量就大了。”在背上的人就都念阿弥陀佛,底下看的人也都在念阿弥陀佛。然后这只鸟一下子就腾空往西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那个国家的国王就赞叹说:“弥陀化鸟身,接引边地众;现身往生去,花开悟无生。”然后就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寺院,叫做鹦鹉寺,纪念鹦鹉度化边地的众生念佛。
好了,明天上午继续讲,希望大家把那些图片拿过来,会讲两个法要,阿弥陀佛睡光明法和阿弥陀佛迁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