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回村后,镇上民政部门对他很关心,因他是火线入党的共产党员,而且在前线立过三等功,还负伤失去了一只眼睛。按理象这些复员军人,是地方上重点培养的干部。但,县里要他留在县政府做干部,他不要,只希望回自己家乡——桃花沟。
知道他回来后,所做的一切,使县里干部更刮目相看,所以,提出希望他做桃花沟的村长。好在前村长是他的父亲,而且他父亲通情达理,一讲就通,同时,让他父亲在村里筹办供销路社。这样,锦龙做了村长,他父亲还做了县里信用社在村里的分社负责人。
锦龙想好如果自己做了村长,就有可能改变一些村里的面貌。虽村里的民风很好,但与社会是脱节的,如何改变村里的现实情况,他想了很多。
锦龙自结婚后,他心爱的妹妹,确实是个难得贤惠媳妇。她特别得到婆婆的喜爱,婆婆虽有一身技术,原来没有帮手。自己的女儿,对这些传统技术不感兴趣,她与父母和哥哥说:“我要离开这“世外桃源”,要出去读书,看世界”。哥嫂都支持她继续读书,关于婆婆的技术就由媳妇来继承,自婆婆看到娟芳的聪明能干后,心里有了说不出的高兴,这样她再也不逼女儿继承技术了。那做女儿的小姑,看到嫂子帮她解围,抱住嫂子不断说:“谢谢!谢谢!”
锦龙希望弟妹二人能多读书,做个国家有用的人材。
时间过得真快。锦龙已经做父亲了,第一个是儿子。全家为了增加这小生命而欢欣鼓舞。隔一年又生下了女儿,后面又跟来一个儿子、女儿,锦龙成为有子有女的父亲了。
锦龙为了这个“世外桃源”而尽心尽力的工作着。但在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政策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国家面临粮食短缺等重大的困难。
他父亲主管的供销社,在统购统销的政策限制下,无法及时把‘世外桃园’中的水果和山果,因交通等问题运出去,造成很多烂在山上,心急如焚。
后来,虽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国家经济有了些好转。但国家贫穷落后帽子,还是无法解脱。
不幸的是,国家还未恢复元气,又碰上始无前列大革命,把国家根基彻底跨了。直到一九七六年粉碎了“害人帮”,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使国家起死回生。
掸指一挥间,锦龙负伤复员回乡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中,他有很多机会可走出山坳,到县里,省里去做干部,但他不肯,只想在守住祖宗留下的“世外桃源”。
锦龙在这二十年多中,为这个桃花沟做了很多事。首先,在自然灾害中,让全村的人能平安渡过,没有引起饥荒。特别是在大革命中,用自己的威望,阻挡了外人闯入,没有扰乱村里的平静生活。
锦龙看到了村里因交通不便,带来与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也因交通不便,使山里的水果和山货无法运出去。外面的人也不知道这些山坳中还有风景如画的“仙境”,他决心要改变村里的面貌。
特别从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这心情更加迫切。他用尽各种方法,动员全村的劳力,修起了到镇里的路,虽只修成砂石路,但能让小型卡车进村,送来生活用品,运走山里的水果和山货。他还在船上装上发动机,村里装上电灯和电话,使这“世外桃源”获得新生。
锦龙在“大革命”中,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护了几个“臭老九”到村里来隐藏起来。其中有一位原是医院里有名的教授级专家,因家庭讲不清的历史问题,这次这“学术权威”,他是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不让他做医生,而去打扫厕所。实际这位教授为人认真,特别对病人非常负责,就是平时有教授的“臭”架子,与同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在特殊的年代,没有人敢为他讲话。
锦龙知道这教授的医术,因为他父亲的病,就是这位教授治好的。最后,用他在县里、省里的关系,把这位教授弄到村里来“改造”。
有了这位名医,就在村里安排了空房,办了一个卫生室。为村里的老人看病,空了可以看书,研究学术,锦龙还用自己的乐观,让教授重新振作起来。
在这同时,又来了一位医生。前面的医生是西医专家,而后面来的是中医,而且还是一位出家人。他就是在山坳深处,有个寺院,不大,只有几个出家人。这寺叫“清风寺”而在桃树环抱中,不知道寺名的就叫是“桃花山寺”。这寺院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就自己开荒,种粮、种菜自给,很少有人去打扰。
但,到“大革命”时期,宗教停止,寺院被封,逼迫僧人还俗。几个年青的就离开了,最后只有寺内的主持不愿离开。锦龙知道了,就上山去请主持到村里来。因为这位主持,是位医僧,他的医术很高明,他还在寺院旁边种了各种药草。这样,“桃花沟”的卫生室里,有了一中一西两位名医,好在交通闭塞,藏着两位名人,外界无从知道。
这两位名医在一起,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大多的时间在相互切磋医术。这样,使两位对前途已经绝望的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等到“大革命”结束,原来医院里才想起了这位“学术权威”,就派人进山来请,被名医拒绝出山。
最后,还是在锦龙和医僧劝说下,才依依不舍离开,全村人都在河埠头送行。
那名医回去后,在医术上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对待同事间的关系和善多了。别人提些意见,他都能笑脸以对。更好奇的是,原来他最反对中医,而现在,还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医治了疑难杂症。每逢有人问起在山里的经历,名医都会热泪盈眶,感谢锦龙和医僧以及全村的百姓。
那医僧呢?自宗教恢复后,这“清风寺”山门又打开了。没有多久,又有年青的僧人来深山修行。这位重新穿上僧衣的主持,医名在外,很多人慕名而来。
在这次清理寺内断垣残壁中,挖出了二尊石像,好象是一对童男童女。医僧就把这两尊石像,放在寺前的放生池中间。因为这医僧与教授几年探讨中,特别对妇女不孕不育证状,有了特殊方法。这下子这小寺更加有名了,大家把“清风寺”叫成“桃花寺”。求婚姻的、求生儿子的陆续不断。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宗教信仰者快速增加,这遍远的小寺,香火越来越旺。
但这小寺,不因香客增加而想扩大,还是保持原来的清贫样子。那主持也坚持每周要去小村的卫生室,为村民看病。
这位名医,凡锦龙村子里的村民去看病,都特别照顾。有人问他,他就直说:“他们是我重新树立生活信心的恩人,我必要报答他们每一个人。”
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开放的势头越来越强。村里的年青人,按耐不住,纷纷走出大山,去社会改革洪流中。锦龙也决心把“世外桃源”的崖口打开,让自己的果品走向广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