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君央着李汤带她去见盖显……石显。
见到昏睡着的石显,政君忍不住哭泣起来,她一直在自责。盖显现在连父姓都不愿意用,也不愿意回归故里,将弟弟和父母下葬的事情都托付给了苟寻。
这是一个男人何等的悲哀。
李汤看了心下不忍,便劝着她离开,小声道:“君儿,莫要如此,显哥醒来,见你这样,脸上怎么挂的住。以后我们好好帮他照顾弟弟便是。”
政君点点头,倚着李汤抽抽搭搭的去了。石显缓缓地睁开眼睛,二娘子,眼下何止是看她一眼,连想想她都觉得不配。
东平王、淮阳王、他们刘家的人,凭什么因为生在帝王家,就可以这样任意欺辱人。
决定要在李家养伤,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无颜回家见乡亲,另一方面,要为自个复仇。眼下的出路,只有去皇宫中做寺人。
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李家,结识太子。皇上看重廷尉,重视律法,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李汤知道了石显的打算,便想着法子要将他引荐给太子,却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机会。
刘奭近来兴致不高,上次喜气洋洋地赶回宫中,以为司马良娣有孕在身,结果依旧是空欢喜一场。
太子殿下十四岁时,便由王皇后安排了家人子教导男女之事。几年过去了,太子殿下的姬妾们都没有怀孕。司马良娣是刘奭最爱的姬妾,一旦有子,便会请封太子妃之位。
刘奭希望能像父皇一般,将皇位传给最爱的女人生的皇子,而且,他会比父皇还幸福,可以让最爱的女人获得他最高的荣宠,安安全全地活着,一直到老。
可是,一直没有皇子,请封太子妃这一关就过不去。
刘奭和李翰论经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李翰也风闻了他的心事,便东拉西扯地说起了闲话。
窗外传来了萧瑟的笛声,在寒冷的冬日,更觉凄凉。刘奭擅长音律,听得分外专心,笛声渐渐住了,刘奭叹道:“此人笛声中悲愤到了极点,却并没有放弃那一线坚持和希望,如此悲愤,这人莫非是遇到了什么打击不成?”
李翰愣了愣,众人都说这太子是个拘泥于学圣君的,不料到他竟然能听音辨心,不由得对刘奭高看了几分。
“舍下的前妹夫王禁家中曾收养了个同乡之子,这孩子真是可怜……先是父母双亡……王禁教授他廷尉律令,希望他能回乡谋个县吏之位。……不知为何惹上了东平王……今后怎么传宗接代……已经改了母姓,名唤石显。”
李翰吞吞吐吐地将石显的来历介绍了一遍,大郎李汤一直想将石显引荐给太子,虽然李翰并不喜欢,但还是顺着他们的意思安排了这一出。
“哎……我刘家儿郎,竟然无视法令至如此,真是……。”,刘奭有些激动,自幼接受圣人教化的他,觉得刘思的行为是在为宗室抹黑。
李翰神情复杂地看了看刘奭,以前是在不明形势的情况下,李家已经被迫选择了太子一边。眼下,李翰有些心甘情愿了。
刘奭不擅权谋,有许多弱点,但是却一直有着要做圣君的初心。
皇帝的位置最高,为九五之尊,但却也最危险。皇帝的儿子,个个都想着那个位置。世间的臣子,也个个都想靠近那个位置。争夺、阴谋、虚伪、背叛都是围绕着这个位置产生的。
刘奭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心维护,并没有想过如何防着别人来争夺,也没有想着如何来控制臣子们。这个位置在他看来,就是他的,无论是论嫡论庶,还是论长论幼,都该是刘奭的。
更何况许史两家在身后支撑,父亲的关爱,朝中通儒学的大臣们自然也不需拉拢,便都倒向了太子一侧。臣子们必须也应当是为天子考虑的。
所以刘奭只想着如何做一个好的圣君,将孔子的要义传遍九州。他不明白,怎么有人可以这么险恶,这么肆意伤害旁人。
“李闯,你去将石显和大郎领进来。”,李翰扭头对着窗外吩咐道。
一旦有贵客,大奴李闯便守在书房外伺候,听了吩咐,便忙忙下去将石显和李汤带了进来。
两人向太子见过礼,石显偷眼望去,太子刘奭中等身材,并不高大,略显体弱。一张清秀的脸上,纯厚温和的表情,儒雅的气质。和高大俊美的淮阳王是两个不同的人,是另一类刘家人。
石显从刘钦和刘思身上体会到,刘家人最深的特质便是:跋扈。而太子却像是另外一种人,有着传说中现任皇帝刘询的亲民气息。石显明白,这是自个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主子了。
“听闻你年纪轻轻,便遭遇到如此不幸,方才听得你的笛声,有悲愤之音,却又有一股执念在其中。你有何执念在心,能说给孤听听吗?”,刘奭端详着面前这个年轻人。
石显抬起头来,他那双细细长长的凤眼和直直高高的鹰钩鼻给了刘奭很深的印象。刘家人都爱以貌取人,相貌俊美者在朝堂上一向吃得开。石显的一双剑眉直冲入鬓发,虽然长得算不上俊美,却也自有一股英气。
刘奭因为自身性格绵软,便喜欢英气之人。
“我思念父母,想起曾在父母棺前许下重誓,要重振盖家门庭,照顾好幼弟,不由得便吹笛抒发心绪,不想冲撞了太子殿下。”
石显知道刘奭自幼丧母,推崇儒家,自然喜欢这样的答案,而这也确实是心中的答案。
刘奭本以为会听到石显说要报仇,或者要求自己主持公道这样的话。这样的回答让刘奭更加喜欢石显。
“你今后可有什么打算?”,刘奭温和地就像是一个朋友在询问。
石显伏在地上,恳求道:“石显已是废人,如太子殿下不弃,石显愿意随侍左右。石显年幼时跟随父亲学儒,后来跟随王世叔学律令。”
听到石显通晓儒学和律令,刘奭愣了一愣。
宫中的寺人大多不识字,只有个弘恭,通晓经义,颇得父皇喜爱。但弘恭并不通晓律令,若是可以将此人推荐给看重廷尉的父皇,岂不是更好。
只是石显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