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院子里也透着浓烈的喜悦气氛,却和减免赋税无关。
前几日早食时,李氏闻着桌上的清蒸小鱼干时,感到恶心难受,还干呕过不停,整个人神形憔悴,让一家人担忧得不行。
婆母韩张氏觉得李氏的症状疑似怀孕,就让儿子韩敬忠赶着牛车,去北昌镇请了最擅治疗妇婴患症的王大夫回来。
这个王大夫曾经给张氏治过多年的老风湿,腿脚灵便许多,韩老太太对他便多了一层关照,需要找大夫时都是直接去王大夫的医馆将他请回家来。
经过王大夫把脉仔细诊断,李氏真的怀有身孕了,而且已经有两个余月。
此后,李氏便成了韩家上上下下的重点保护对象。
这日,春寒料峭,韩家外院里传来劈里啪啦的劈柴声。
笃笃…邦邦…
韩家二子韩武峰,今年已经十二岁了(虚岁)。
韩武峰偏向韩敬忠的遗传,饮食有兼人之量,长得人高马大,和成年壮汉相差无异,九岁就能帮着家里做活,砍柴劈柴一直是他的强项。
此时院子里劈柴的正是韩武峰。
他穿着褐色粗布汗衣,袖子挽在胳膊上,全身爆发着惊人的力量,都快能和韩父媲美了。
劈了一大早上的柴,即使是春寒,他也出了一身大汗,额头上更是汗如雨下。
韩武峰拿起脖子上掸着的汗巾子胡乱一擦,又拿起木墩子上的斧头,接着劈柴。
“峰哥儿,你都砍了一大早上了,快歇歇,娘熬了肉丝粥,过来吃些吧。”
韩武峰听见李氏的声音后,甩了一把脸上的汗后,抬起头来,寻找着声音的主人。
正好看见自己的娘正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肉丝粥,准备迈出垂花门,一只脚已经跨过一尺高的石头门槛。
赶忙大步上前,把手上的脏污在汗衣上胡乱擦了几下,接过李氏手里的碗,一手快速平稳地扶住李氏。
“娘,您小心一点,看着脚下的台阶。”
韩武峰小心翼翼地扶着李氏在外院的石凳上坐下。
不是他太小题大做,实在是韩家上下都对李氏肚子里的这胎极为重视。
李氏今年已经三十二岁了,能怀上这胎,已经是菩萨保佑,实属大幸。
昨日,韩敬忠赶着牛车,护送韩家老太爷和老太太,去北昌镇附近的寺庙上香许愿,顺便将之前向菩萨求子的愿望还了。
“娘,爹让您待在家里好好休养,您怎么还亲自给孩儿熬粥端粥,要是让爹知道了,肯定要用赶牛的粗鞭子抽我几大鞭。”韩武峰努嘴碎碎念抱怨道。
听着二子的小抱怨,李氏用绣帕掩嘴笑笑。
夫君念在他出去的九年来,都是自己一人在家,孝顺公婆,独自养大两个幼子,心生愧疚,这三年都在尽力补偿。
三年来,体贴入微,尽量事事都让自己如意,越发疼爱,含在嘴里都怕化了。
想到这里,李氏心里竟然有了一种少女时期初见他的甜蜜与悸动。
怀孕的女人情绪多变,前一刻还开心甜蜜的李氏,转眼不知道想到什么,又蹙着柳眉。
李氏心里有些担忧,“峰哥儿,你说你大哥到绥州接你外祖父外祖母,这一路顺利吗?”
李氏再次怀孕后,越发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不免思念远方的父母,整日愁眉善感。
老太爷和老太太知道缘由后,也不免感概。
当年结亲时,忠哥儿能娶到慧语(李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两家门当户对,都是独苗。
思量李家夫妇年老,身边又无儿女傍身,实在可怜。
一家人经过商量后,韩老太爷一锤定音,反正李家在绥州也没有什么正经亲戚,不如接过来与自家同住。
于是便有了韩文昌去绥州接李家夫妇的安排。
韩武峰在心里默默念叨,自从娘怀孕后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大哥那么大个人了,怎么会连这事都办不好。
孝顺的韩武峰还是体贴地安慰了李氏一番,又说了些最近村里好笑的事。
李氏这一搅合,已经接近今天上午的柴只能劈到这里了。
“娘,我去后院摘些菜,今天中午吃什么啊?”
李氏想到家里还有些昨日剩下的猪大骨,合计了下,便确定了今天的饭菜。
便开口说道,“你去菜园子里掐一些芸苔菜(油菜苔),割些春韭,再到后罩房里在捡几个洋芋,待会儿用来炖骨头汤吧。”
韩武峰披了件厚麻布外衫,边走边穿,在心里合计着李氏交代的菜。
他顺着倒座房旁通向后院的走廊,大步跨向后院,在后罩屋取了一把镰刀,推开屝门,寻着芸苔菜的菜地掐了半篮子,又在墙角边割了些肥嫩新鲜的春韭。
另一边,李氏小心地搂着还不显怀的肚子,缓步向正院子里的厨房走去,准备今天中午的饭食。
饭锅里还温着半锅肉丝粥,加上两菜一汤,足够母子俩吃了。
李氏这几天胃口一直不好,闻着就犯恶心,更别说吃了。
吃饭的主力自然是韩武峰,她考虑的是这些饭菜峰哥儿够不够吃。
中午,韩武峰将炒菜的大铁锅洗净后,便乖乖坐到灶前拾柴引火,老实地烧火。
李氏亲自掌勺,两刻钟下来,就做好两菜一汤。
一个春韭炒蛋,一个素炒芸苔菜,还有一个洋芋骨头汤正焖炖在锅里。
李氏只喝了一些骨头汤,吃了几夹素炒芸苔菜,便没了胃口,难以下咽,剩下的都进了韩武峰的肚子。
娘俩吃完午食后,韩武峰主动承担了洗碗的活,这种事以前都是手脚麻利的张氏做,这两天张氏去寺庙还愿了,洗碗的任务自然落到了他头上。
李氏感慨,自己肚子里的这团肉魅力十足,连粗枝大叶的峰哥儿都处处维护。
无事可做的李氏,只好一手撑着腰,一手搂着肚子,漫步走回东厢房,将自己房里的针线活拿出来做。
自从知道自己怀孕后,她就开始给肚里的孩子做起小被子来,当年昌哥儿和峰哥儿用过的被子,早就送到了离北昌镇不远处的城隍破庙,那里住着一群衣不蔽体的小乞丐。
大约也是因为韩家常做善事,积福积德,福泽这一辈,李氏才为韩家开枝散叶,壮大家族。
当日傍晚,韩敬忠驾着牛车,慢悠悠地行走在宁川村的泥路大道上。
韩家的牛车拉的是有车棚的牛车,不是普通农家的木板车,可以遮风挡雨,不必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
牛车车棚的棚面是蓝底碎花棉布做的,俭朴实用,是张氏和李氏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针脚细密,倒也素雅大方。
夕阳西下把家还。想着家中贤妻,还有肚子里的那团肉,韩敬忠笑得很温暖舒心。
这是多少场胜仗都换不来的舒心愉悦,有家的地方就是温暖的天堂。
当天晚上,韩老太太亲自下厨,做了几个专治妇人孕吐吃的菜。
这是她在寺庙里和其他上香还愿的老太太讨来的土方子。
例如,梅干菜瘦肉汤,这是农家人常做的治孕吐的菜,因为原料易得,家家户户都存有梅干菜,猪瘦肉在镇上猪肉摊那里都能买到。
做法是把切碎的梅干菜和瘦猪肉丝清炒几许,放入适量的盐,小火熬汤至沸,一刻钟后便能起锅食用,味道咸爽,可以开胃。
姜丝炒鸡蛋,适合怀孕早期的妇人食用,鸡蛋能安神补血,生姜能止呕吐,正好给李氏补血止呕,养好身体。
另外,还有一道简单易做的甜品,糖渍南瓜羹,用乡下最常见的南瓜加冰糖大火煮开,小火熬煮,但是这个时节没有南瓜,只能换成去年冬日存下来的地瓜。
有了这几个土方子,李氏胃口好了不少,平日来也能吃上一碗饭了。
这个时隔十二年才来临的小孙孙,还没有出生就成为了韩家两老的宝贝金疙瘩。
每天都望眼欲穿,希望能通过儿媳妇的肚皮,将自己的期待与宠溺传给小孙孙。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忙着春耕,韩家当初买宅子地基时,顺便买了三亩水田,两亩坡地,种些家常瓜果蔬菜或是易成活的粮食,如地瓜、玉米。
在北昌镇,田地价格稍贵,上好的水田需要七两一亩,坡地相对便宜,只要三两一亩,可是也比其它镇贵上半两银子,因为北昌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大楚的边防要塞,还有很多来自西戎、南蛮的商人在此汇聚,互通有无,镇上一派繁荣景象。
因为从来没有种过田地,韩家只买了五亩田地用于练手,跟着村里的种田老把手学习如何种田,慢慢融入这个新的生活环境——男耕女织。
置办田地花了二十七两银子,对韩家来说,这自然算不上大钱,不过到了乡下后,花销不如城里大,平日到也省下不少银钱。
韩敬忠带着二子韩武峰进大青山打猎,把山林当战场,倒是能打到一些虎、熊等大型猛兽,秋季还能和其他村人一起搜寻可以换钱的山货,例如山核桃、榧子等,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韩家打到的寻常猎物大都自己吃了,很少拿去镇上卖,只有珍贵的猎物或是山货会送到镇上换钱补贴家用。
一个半月后,举家迁移的李氏夫妇,带着忠仆李四一大家子,跟随着外长孙韩文昌,带着几大马车行礼,抵达宁川村。
韩敬忠掏出自己打猎卖毛皮扣下的私房钱打通官衙关系,给岳父岳母落了户。
韩家的家风很开明,每个人都可以存私房,连最小的韩武峰都有几两私房银子,大多是压岁银和寻山货换来的钱,本来是要存着他日后娶媳妇用,却没想到在三五年内,他的小金库被某人掏空了,花得一干二净,一文不留,这里暂且不表,日后详说。
三年下来,韩家靠着打猎卖些猎物或是毛皮,和李氏接的大件绣品,除去家用开支后,加上之前的两千多两,家中资产已经有四千余两,在整个北昌镇都算得上是富户了。
因为平时低调行事,加上韩家的几爷们都有武艺傍身,倒没有招惹眼红的小人。
宁川村富裕的人家,总的资产约有几十两到百两白银,一年下来吃穿住行也只花三两到五两银子,存银颇多,但是朝廷或是地方知府收的赋税若是重了,一年到头也只能混个温饱,稍有余银便是最好的情况了。
穷人家的家底不过十几两或者十两还不到,一年到头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人家为了活下去还要卖儿卖女,每到秋税徭役时,那些场景格外凄凉。
大楚王朝,金银以两计,一两金子等于十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一千文铜钱。
即:一两金子=十两白银=十贯铜钱=一万文铜钱。
自此,李家也在宁川村落了户,生了根,成了宁川村的一份子,日后北昌镇的四大家族中的李家也有了雏形。
李举人原名李承德,出自“诏抚成师,武臣承德”,为人温和正直,喜好书法与博弈,最爱与兴趣广泛的韩老太爷对弈或是共饮香茶美酒。
大楚王朝颁布的新令中明文规定,凡是举人都可申请入朝为官或担任地方小官,也就是说李举人是有官身的,只要他愿意。
但是李老太爷以年事已高,希望返乡养老,与女儿团聚,推迟了绥州某县的官职,一心只为与唯一的女儿团聚。
今年已经五十二岁高龄的李老太爷,和老妻李徐氏一路颠簸,停停走走,耗费一个多月才抵达宁川村。
他们在韩文昌抵达绥州之前,就收到了韩家托信使送来的书信,提前几天将宅子和不便携带的大件物品都变卖了,只留下了意义重大和不忍割舍的打包成行李,一路携带。
二老品性端正,待人温和,不忍家中的仆人跟着自己夫妻二人去乡下受苦,便归还其卖身契,重金遣散仆人,希望他们有个好的去处和归宿。
李老太爷年幼时有一个年纪相仿的书童伴随其长大,这个书童是李举人的娘亲从人牙子手里买来的孤儿,死契,对李家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当李老太爷考上举人后,书童做了管家。
书童被赐予主家家姓,李,因为是初四被买进李家的,便取名叫李四,其为人忠厚老实,深得李举人信任,连李氏都恭敬地唤他一声四叔。
李四不舍跟随了几十年的主人,便坚持带着妻儿跟随着李举人一起到西南边陲的宁川村落脚。李老太爷几年前就已经将卖身契还给了李四,李四却仍然坚持叫他老爷,叫李徐氏夫人。
-----------半年后。
由于李老太爷读书人的气节不可屈折,李家夫妇以及李四一家并没有和韩家住在一个院子。
而是另建了一座宅子,离韩家院子只有几十米的距离。
李家人丁单薄,只建了一个几间房子的简单宅子,同样有高大的灰青色围墙。
李家院子上台面的房间只有六间,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一间耳房。
比起韩家院子的十多间亮堂大屋,实属秀珍。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加上东南面的“坐”(斜,不正)出来的一间的厨房和茅房,生活也十分方便。
------------粉肉团幺女已经在娘胎了,莫激动,好戏即将上场。
注释:
兼人之量,语出清·徐述燮《快士传》卷一:“官人饮食有兼人之量,必有兼人之才、兼人之福。小僧看你气宇,定是非常之人”。其意思是饭量大,相当于几个人的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