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
上一章说到天竺山脚下郝家庄的管家郝仁言说郑亥极就在郝家庄,而且还把郝思贤员外的两位爱女,一对姊妹花同时嫁给张通,这让王重阳、张通和道济等人如入五里云雾之中,百思不得其解。
“郝管家,你家老爷难道不知道张通已经结过婚了吗?”王重阳接着再问郝仁。
“知道,我家老爷说了,我家两位姑娘宁愿做妾,也要嫁给张公子,看来我们老爷真有先见之明啊,张公子果然是人中龙凤,仪表不俗啊!哈哈哈哈!”郝仁很高兴的答道。
“郝管家,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依照你们老爷家的名气,如果要找女婿,可以任意挑选,找两位乘龙快婿是非常简单的事儿!你家老爷为什么要答应下这门亲事呢?”王重阳困惑地问道。
“老仙长您有所不知,我家老爷膝下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在几天前,我家少爷和两位小姐突然身染怪疾,方圆百里的名医都请到了,可是呢,来一个一晃头,都无计可施,眼看着三个年轻活泼的大活人就要奄奄一息了,把我们老爷急的头发、胡子都白了,无奈就派人此处张榜请贤,言说谁若能治好我家少爷和两位小姐的病,要钱的送给黄金一万两,不要钱的,不管他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破衣烂衫的乞丐,哪怕是残疾人,都愿意将我家两位小姐许配给他为妻。”
“那后来呢?”桑瑞龙插话问道。
“就在昨天上午,我们老爷的一位故友来到我们府上,他就是龙虎山天师府的郑亥极郑老剑客,他听说我家少爷、小姐病重,就主动请缨,出手诊治,您真别说,郑老剑客的水平就是高啊,真可谓药到病除,中午用的药,晚上就完好如初了,不仅如此,而且还格外精神,尤其我家少爷,他原本是练武之人,据他说功力还有所大增。”
“郑亥极郑先生那当然非同一般了。”王重阳笑着说道。
张通听着也不感到惊讶,他知道虽然小师叔郑亥极的医术不敢说多么高明,但是他手中一定会有九转还阳增功丹,那是天师府的独家秘方制成的丹药,对付一些疑难杂症还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接下来呢,郑老剑客是要黄金了呢还是有别的要求呢?”桑瑞龙想问郑亥极是想要黄金还是想要人,因觉得后面的话极为不妥,如果那么说,张通肯定饶不了他,所以话到舌尖又改了口了。
“您听我说啊,我们老爷也笑着问郑老剑客有什么要求,郑老剑客说了,他既不要黄金,也不要人,只是他有一个徒侄儿,也是他的妻侄儿,名叫张通,就是张公子,因为他长得玉树临风、威武潇洒,又是满身的武艺,虽然已经娶了他的妻侄女为妻了,但是怕他在外面沾花惹草,被狐狸精迷上,所以就跟他的岳父张守真天师商量,再给他选两位侧室,老婆多了,就不会有花心了。”
郝仁学说郑亥极的口气,这些话一出口,把个大英雄张通给臊得连脖子都红了,现在的张通,有个地缝的话,他都想钻进去,实在是太让人难堪了,尤其是郝仁,真是个“好人儿”,一点也不考虑措辞,把原话照搬出来。
这些话一出口,连王重阳、道济、桑瑞龙,也包括心情极不爽的金晓白全都相信是真的了,只有张通一个人是半信半疑。
要说不是真的吧,郝仁的话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看样子不像编的,要说是真的吧,怎么能呢?小师叔也不是这样的性格啊,爷俩从前经常在一起,张通对小师叔郑亥极格外了解,郑亥极这个人为人格外正派,最讨厌那些妻妾成群的士大夫,岳父张守真都曾经建议郑亥极可以纳妾,都被郑亥极婉言谢绝,立誓终身只有姑姑守晴一位妻子。
并且自己和芊芷的恋情小师叔也是知道并支持的,自己也曾郑重的跟小师叔郑亥极说过,终生不纳妾。但是,自己刚刚新婚燕尔不久,小师叔郑亥极怎么能做这样荒唐的事情呢?
郝仁一看时候也不早了,就径直来在张通面前,深施一礼道:“姑老爷,您是骑马啊,还是坐轿子?”
“胡说,谁是你家姑老爷!?”
“哎,姑老爷,这姑老爷还带乱认的吗?您不承认?难道您连郑老剑客的话都不听了吗?”
“郝仁,不管你怎么说,你们的轿子我肯定不坐,马我也不骑,我自己有马,我也不去你的什么郝家庄,伯父、贤弟,走,咱们还得急赶终南山呢!”张通对王重阳、道济说罢即上了自己的白马。
“别的,张公子,您可不能走啊,郑老剑客说了,您要是走了,他就把我的脑袋拧下来当蹴鞠踢!呜呜呜!”郝仁说话的同时“噗通”一声跪在了马前,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哭了起来。
郝仁所说的蹴鞠,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甚至国家军队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能和体育运动,也就是今天足球的起源,它作为汉族重要文化影响了其它民族,直至渐渐传播至世界。
事实上,蹴鞠的产生及这项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从出土文物及其它历史文献方面看,中华最大的盛世繁华时代黄帝就已经推动这项运动了。至少,《战国策》和《史记》对蹴鞠记述更加详尽了。前者描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已经非常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当时已经作为国家军队训练士兵的重要体能和技巧训练项目了。
考察评估兵将体能的方式,“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战国以来,蹴鞠历经千年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直至清代中期最终在中国逐渐消亡。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踘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了。
公元前三零七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
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气。
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
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唐代的蹴鞠运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一是有了充气的球;二是设立了球门;三是踢法多样。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因为蹴鞠在今后的章节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国足的水准也一度被世人不齿,所以这里浓重介绍一笔。
再说张通,一见郝仁跪在自己的马前痛哭失声,自己也实在是左右为难。
张通就是这样的一个脾气,如果谁跟他来硬的,就是天王老子,他都敢斗一斗,而一旦对方在他面前示弱,他也是硬不起来心肠。
正在这时,王重阳说话了:“通儿,不管怎样,这里必有隐情,虽然很是尴尬,但是逃避却不是办法,我们应该前去看看,你要是不答应,谁也奈何不了你,咱们去他那里先看看,也好见机行事,如何?”
张通一看,也只好如此,这才决定赶往郝家庄。
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哪些精彩场面呢?请看下文详述。
您的支持,是我的最大动力,恳请您在百忙之余持续关注、点击、推荐和收藏艾丈策所著长篇武侠小说《八卦遁甲》,真诚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