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老百姓更相信了,一传十、十传百,百而千,千而万,不出数日整个终南山方圆百里之内都知道了,神仙吕洞宾在终南山与辅极帝君王重阳、仙童玉女相见,面授机宜,要在终南山建立重阳宫全真教,弘扬全真道法。这个消息不断地发酵,而且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人们就是这样,这就像莲藕一样,世人大多都知道,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煮食,是常用餐菜之一。藕也是药用价值相当高的植物,它的根叶、花须果实皆是宝,都可滋补入药。用藕制成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是妇孺童妪、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质食品和滋补佳珍。在我国的江苏、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种植。藕又称莲藕,因其地下茎色白故也名白茎。江南靖士《咏荷》诗:“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如果,有人把白色的莲藕经过处理、渲染,再用一个故事进行包装,只要筹划的圆满,就会有更过的人相信有像墨一样的莲藕,并且把它当做宝贝。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张通的计谋、予以贬低。途径、方法没有过错,关键是看目的。
正如张通、王中孚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三教一统的观念,弘扬道法,提倡修心养性,提炼内丹,抨击铅汞炼丹的错误做法,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信,用这种办法就不足为过。反之,如果以此来愚化世人,做些鸡鸣狗盗之事,那样的结论相信读者你懂的。
单说张通三人,离开楼观台,越翠竹林海,拾级而上,登山五里路,松林尽处,是翠薇峰。峰巅有高炉,世传为老子炼丹炉,在炉旁的古庙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盘的阡陌道路,点缀着绿树掩映、白雪如云的村落,烟岚横断,远接蓝天。正往前行,只见前面站立一道人,王中孚一看,正是刚才的吕洞宾,正在发愣之时,只见这位吕洞宾双掌合十,口诵佛号:“阿弥陀佛,老施主,方才贫衲言语多有冒犯,还望老施主海涵。”
一席话出口,王中孚更如在做梦一般,不知所措。张通忙过来给解释,王中孚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张通事先安排,他让道济扮作吕洞宾,至于所穿所戴和相貌,都是张芊芷事先给准备好的,并按照易容术秘籍的操作程序告诉道济怎么装扮自己,道济自是一点就通,事先准备好所能够用的道具、材料,到山里无人之处化妆成吕洞宾,看到楼观台上人群较众,就到那里露面,上演刚才出现的精彩一幕。
这时的道济,业已除去吕洞宾的装束,又恢复了道济的破和尚打扮,王中孚这才弄明白,连忙朝着道济还礼:“多谢大师成全,帮了老夫大忙了啊。”
“老人家您太客气啦,贫衲实在是不敢当啊,都是二哥张通的主意,贫衲只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
“伯父,道济与小侄儿情同手足,这点付出根本算不了,您别太放在心上。对了,伯父,修建重阳宫您算过没有,大致得需要多少银两?”
“嗯——”,王中孚考虑再三,说道:“保守的预算得需要三千两雪花白银啊。”
“伯父,那您手中的积蓄够用吗?”
“呃——”王中孚脸一红,“没关系,老夫去化缘些吧,会逐步做到的。”
“不必了,伯父,小侄儿有办法。”
“你有办法?”
张通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沓银票,数出五张,交给王中孚:“伯父,这是五千两银票,您收着,重阳宫应该够用了,余下的留您教内使用。”
“好孩子,你从哪弄来这么多钱?”看张通的行止不像会有歹行,但是五千两绝不是小数,更何况怀里还有那么多呢,所以不得不问,如果来路不正,他再缺钱也是不会用的。
旁边道济插话了:“阿弥陀佛,老人家您尽放宽心吧,我二哥是大理国忠义勇安王,又马上是龙虎山天师府张天师门前的娇客,银两根本就不是问题。”
一句话说得王中孚哈哈大笑,张通满面通红,张芊芷心里美滋滋的。正在此时,就听见对面的山环里有刀剑撞击的声音。张通登高一望,只见眼下幽竹夹道。下闻溪水淙淙,水底砾石,晶莹剔亮,虽是早冬,但石间游鱼,忽来忽往,竹拂水面,清韵悠悠。忽见飞瀑,自山腰飘落河中,这是闻仙瀑布。就在瀑布的附近,一群金人打扮的在围攻一男一女两个汉人,显见得两人有些吃力。
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何况,又是金人围攻汉人。张通第一个冲进竹林,张芊芷、道济、王中孚紧随其后,进入竹海,几人来不及欣赏竹韵,来不及感受脚下软绵绵的竹叶,来不及沐浴竹叶筛下的细碎阳光,直接赶奔出事地点。到了切近,只见一个金国的汉子正要举刀砍向那个女子,而那女子正在对付前面的敌人,明显没有听到后面的突袭,用兵刃是来不及救援了。情急之下,只见张通左手一抬,一道剑气从张通的少商冲出,只听“啊、噗通、镗啷啷”三声,那个男子仰身栽倒,大刀落地,从那人的后脑海窜出一股鲜血,蹬蹬腿死了。瞬间的变化,让男女二人得以喘息、围攻的人一阵骚乱。
张通回身对三人说,这帮金人一个也不能留,不然咱走之后对伯父不利。几个人都清楚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连忙上手加人战团,六个人对付那几人,局势瞬间发生了变化,道济立誓不杀人,每次都是把人弄昏就罢手,但是张芊芷可不管那个,他就听张通的,所以对昏了的进行补刀,不一会,对方全部解决。张通喊那个汉装男子和道济三人把尸体扔进山涧,都处理完毕才与男女二人叙谈。
一问才知道,这对男女是一对夫妻。这个男人叫马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后因五代兵乱,族迁宁海。他出身豪门大族,天赋异秉,母唐氏受孕时,曾梦见麻姑赐丹一粒。童年时期即常吟诵尘外之语,成人之后更擅长于文字。昆嵛山道士李无梦见了他的长相,誉其为“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的大仙之材,又作《赞》称赞他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当地名门孙忠显因为爱惜马钰的才德,于是将女儿孙富春许配给他。那个女人就是他的妻子孙富春。
马从义已经四十六岁了,他曾在山东省福山县为官,权总六曹,宦途甚为得意;其与妻子感情亦为融洽,育有庭珍、庭瑞和庭珪三子,可说是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在他的心中惟一的隐忧,就是有一次他梦见二猪哀告求救,却来不及救它们;术士孙子元占卜此事,说他的寿期将不逾四十九岁。他自叹曰﹕“死、生固然不是操之在人,那么为长生计,何不亲近有道之士?”于是他不仅在夜梦家园有鹤飞起之处建立道馆,请陆道士来主持,并且常与高巨才、战法师等道中人士往来。这次来终南山访高人,,因为他们带着兵刃,所以被这帮金人误以为是南宋的奸细,怎么解释都不信,非要送到县衙问明白,无奈俩人便与这帮人动手。这就是前后的经过。
两口子谢过众人,尤其对王中孚颇为敬佩,当知道王中孚就是王重阳的时候,就连忙给王中孚跪了下来,非要拜王中孚为师,因为他俩刚才从下山的人那里听过吕洞宾召见王重阳的事儿,要是王中孚自己说,他俩未必会信,但是满山的人都这么说,有鼻子有眼儿的,所以自然深信不疑。
王中孚在看相上是当时的顶尖高手,他看人极准,一看马从义就喜欢上了,一看这俩人要拜师,真是求之不得,自己振兴全真教大业,就靠自己哪行呢,所以他必须广收门徒。假意推辞两句以后,他就高高兴兴地收这一对夫妻为徒。那时候师傅收徒弟都要给徒弟赐名,王中孚看见自己的宝剑正好拀在石头上,剑为金,石为玉,灵机一动就给马从义取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他就是后来成为“全真七子”之首的马丹阳,大定十年王重阳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道第二任掌教。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他与王重阳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著有《洞玄金玉集》十卷。后来重阳祖师将羽化之时,告丹阳留世语:“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长春所学一听丹阳,命长真当管长生。后重阳祖师羽化于夷门,心丧三年,默坐环堵。”
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弟子极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宁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马丹阳悟道神速,《盘山录》说: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云: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邱长春言,马丹阳证道费时三年,谭长真五年,刘长生七年,邱自己则费时十七八年。
在王重阳的诸弟子中,马钰的悟道最深也最快,他的师弟丘处机在比较两人悟道的异同之时说道﹕“我与丹阳悟道有浅深,是以得道有迟速。丹阳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万有皆虚幻,所以得道迟。悟死者,当下以死自处,谓如强梁。人既至于死,又岂复有强梁哉。悟虚幻,则未至于死,犹有经营为作,是差迟也(指因此差别,而悟道迟)。”
马钰的妻子孙富春因为对马钰坚贞不二、夫唱妇随,所以王中孚给她起名为孙不二,号清静散人。她后来也成为“全真七子”之一,她继承王重阳的内丹思想,并注意到坤丹与男丹的区别,分坤丹修习为十四步: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炼神,服食,辟谷,面壁,出神,冲举。著有《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据说孙不二坐化之时香风瑞气竟日不散,当时马钰修道于宁海,仰头看见孙仙姑乘彩云飞过。仙姑低头对马钰说:“我先到蓬莱仙岛去了。”马钰听了后高兴得跳起舞来。这些都是后话和人们的传说。
且说张通,在几个人叙话的时候,不经意的一抬头,心中豁然开朗:噢,白头翁是这么一回事啊!
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